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清代臺灣社會史:民變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History of Taiwan Society in the Qing Dynasity : Topic of Rebell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1本課程主要以清代臺灣社會史中的民變為主軸,是臺灣社會史研究中重要的一環。

2清代臺灣的社會史中,除了先民的移民、拓墾、生活、宗教及民俗之外,在國家與人民、人民與人民、不同祖籍、不同職業、不同階級、「番」漢,除了族群間有合作、有妥協、有衝突等等相關的問題,在文化上亦然,可以說是了解清代臺灣社會史的重要面向之一。

3因此想透過清代臺灣民變的研究,讓學生了解清代臺灣漢人移民和拓墾時所遭遇到的諸多問題。

1本課程主要以清代臺灣社會史中的民變為主軸,是臺灣社會史研究中重要的一環。

2清代臺灣的社會史中,除了先民的移民、拓墾、生活、宗教及民俗之外,在國家與人民、人民與人民、不同祖籍、不同職業、不同階級、「番」漢,除了族群間有合作、有妥協、有衝突等等相關的問題,在文化上亦然,可以說是了解清代臺灣社會史的重要面向之一。

3因此想透過清代臺灣民變的研究,讓學生了解清代臺灣漢人移民和拓墾時所遭遇到的諸多問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主要透過本課程讓學生了解臺灣民變所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及其影響。

      2在學習過程除了使用一般臺灣方志之外,能運用清代宮中檔案,以還原數多方志之外所未見的資料,期能建構清代方志史所未記載之處。

      3更透過本課程之學習,可體會先民在台拓墾之篳路藍縷,珍惜我們現在的國家與社會。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一週 課程介紹與評量和準備

    第二週 相關史料介紹與討論(一)

    第三週 相關史料介紹與討論(二)

    第四週 清代臺灣漢人的拓墾:內部因素

    第五週 清代臺灣漢人的拓墾:外部因素

    第六週 東亞海域與臺灣

    第七週「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臺灣民變之源由

    第八週 學生提學期報告研究計畫(一)

    第九週 學生提學期報告研究計畫(二)

    本學期預估修課6人,學生從上課第一週就必須預擬題目,在本週開始提出學期期中報告,包括題目、研究動機、方法、研究史回顧。

    第十週   相關民變歷史現場參訪行前作業與討論

    第十一週 相關民變歷史現場:參訪安排周六1400-1800(兩次上課時段)

    第十二週 相關民變歷史現場:參訪安排周六1400-1800(兩次上課時段)

    第十三週 臺灣三大民變以朱一貴事件做解說

    第十四週 相關的社會衝突所引發之民變 

    第十五週 學生期末報告與檢討(一)

    第十六週 學生期末報告與檢討(二)

    第十七週 學生期末報告與檢討(三)

    第十八週 期末綜合討論

    ※本課程內容會依學生修課人數略做調整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表現:包括出席、小組討論、課堂討論。20%

    期中報告:包括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前人著作回顧。30%

    期末報告:包括期末口頭報告、書面報告。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一)史料:

    洪安全主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一)~(十二),(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2005)(康熙42/5-光緒34/7

    不著撰人,《平臺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吳德功,《戴案紀略》收在《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吳德功,《施案紀略》收在《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藍鼎元,《平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主述朱一貴事件。

    藍鼎元,《東征集》中敘述朱一貴事件內容的有:卷一〈上滿制府論臺灣寇變書〉9 篇、卷二〈檄查壆甲流民〉10篇、卷三〈復制軍論築城書〉8 篇、卷四〈論臺鎮不可移澎書〉11篇、卷五〈料三林逸賊逃歸內地請移廣省擒捕書〉12篇,純公文書,以藍廷珍語氣寫、卷六〈紀十八重溪示諸將弁〉10篇。

    (二)近人著作:

    1 專書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部,1993)

    張菼著,《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部,1993)

    許達然,《清代臺灣民變探討》,(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不詳)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部,1993)

    陳在正、孔立、鄧孔昭等著,《清代臺灣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卷,第四篇〈治匪政策〉,(東京:刀江書院,1965複刻版)pp751-957。

    江慶林等譯,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上卷,第四篇〈治匪政策〉,(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pp429-530。

    2 單篇論文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在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許文雄,〈十八及十九世紀台灣民變和社會結構〉收在古鴻廷、黃書林、顏清苓合編,《台灣歷史與文化(四)》(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0)pp67-196。

    黃秀政,〈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事件〉收在氏著,《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pp29-80。

     

    3 學位論文:

    林丁國,〈清代台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

    羅仕傑,〈清代台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 (1862-1868),(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窈嫻,〈從張丙事件看清代臺灣地方社會的建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其他相關論文介紹於該講次或專題作補充。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