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主要討論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及台灣如何出現在歷史舞台。
來到台灣的人們與台灣島上住民之互動關係與變化。台灣以海洋為媒介,向外與世界聯結,從族群關係與地理環境角度,討論台灣史的連續性與整體性問題,探討近代初期台灣本土歷史發展與世界脈絡。時間以近代初期為主,即16到18世紀,主要討論地域為台灣,由台灣向外擴散至東亞以及歐洲等地區的相關人物。
本課程除上課講授外,視情況閱讀文獻,文獻解讀以漢文資料為主,另有其他西文資料。
本課程有2次(視情況修改)的戶外教學與台北地區的實地考察,考察時間將配合修課同學與老師的時間,考察地點與本課程相關。相關細節將於課堂宣布、討論。
能力項目說明
1. 培養史學素養
2. 培養近代初期台灣史的概念
3. 暸解台灣族群關係與歷史
4. 暸解台灣與東亞世界的連結
5. 訓練文獻閱讀能力
6. 專業歷史論文寫作
7. 學期結束需繳交一篇歷史論文(需與教師討論)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9月12日 |
課程簡介、近代初期臺灣族群簡介 |
9月19日 |
近代初期臺灣族群議題 |
9月26日 |
南島語族與台灣原住民 |
10月3日 |
原住民族群的初次記載 |
10月10日 |
國定假日 |
10月17日 |
海外、華人、唐人漢人及其身份認同 |
10月24日 |
東亞局勢與台灣人群分佈 |
10月31日 |
華人、唐人與台灣移民社會 |
11月7日 |
臺灣漳潮泉貫籍貫實地考察(預定) |
11月14日 |
海外華人、唐人與漢人及其身分認同 |
11月21日 |
VOC與台灣探查、原住民初遇 |
11月28日 |
地方議會與贌社 |
12月5日 |
濱田彌兵衛、新港里加與荷蘭外交事件 |
12月12日 |
數位人文與族群研究應用 |
12月19日 |
大肚「番」王與中部原住民 |
12月26日 |
瑯嶠、卑南王與南部原住民與東部探金事件 |
1月2日 |
性別與族群研究 |
1月9日 |
綜合史料討論與報告 |
1. 本課程有課堂閱讀報告預計1一2篇。(視情況修改)
2. 本課程有1-2次的戶外教學與台北地區的實地考察。(視情況修改)
4. 學期結束需繳交一篇學期報告,需與教師討論。
平時課堂參與50% 期末報告50%
1.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 Spaniards in Taiwan. Taipei:SMC Publishing,2001。
2. William Campbell,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London :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1903.
3. 包樂史、N.Everts、E.Frech編,林偉盛、康培德譯,《邂逅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The Formosan encounter: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台北市: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2010。
4. 江日昇,《台灣外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5. 江玉玲編著;翁佳音審校;查忻手稿抄打,《荷治時期臺灣基督教史料:荷蘭改革宗阿姆斯特丹中會檔案》,臺北市:道聲出版社,2009。
6. 江樹生主譯、翁佳音協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5》,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2015。
7.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1629-1662》,台南市:台南市政府,2000-2011。
8. 白若瑟神父(P. José Maria Álvarez)、黃建龍譯,《福爾摩沙詳盡的地理與歷史》,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2017。
9. 李毓中主編,《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10. 村上直次郎訳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東京都:平凡社,1975。
11.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2.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14. 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台北市:漢聲雜誌社,1997。
15. 中村孝志著,《荷蘭時代臺灣史》上下冊,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16. 江樹生,《檔案敘事:早期臺灣史研究論文集》,台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6。
17. 岩生成一,〈有馬晴信の台灣島視察船派遣〉,《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創立30年紀念論文集》,1939。
18. 岩生成一,〈長崎代官村山等安の台灣遠征と遣明使〉,《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1,1942。
19. 岩生成一,〈豐臣秀吉の臺灣島招諭計畫〉,《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7,1942。
20.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https://twstudy.iis.sinica.edu.tw/oldmap/doc/Taipei/Taipei01.htm
21.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另見http://www.ith.sinica.edu.tw/members_02_look.php?no=73)
22. 翁佳音,《近代初期臺灣的海與事》,臺北:中研院,2022。
23.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硏究》,台北,聯經,1997。
24.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硏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
25. 曹永和、包樂史、江樹生主編,《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台灣檔案目錄》,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1997。
26. JohannesNomsz,王文萱譯,《福爾摩沙圍城悲劇》,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2013。
27. 費德廉、蘇約翰,《李仙得臺灣紀行》,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2013。
28. 達飛聲(JamesW.Davidson)、陳政三,《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2014。
29. 康培德,《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30.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2016。
31.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2005。
32. 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33.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2000
34. 費德廉、 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市:如果出版,2006。
35. 戴寶村,《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台北市:玉山社,2011。
36. 戴寶村,《海洋台灣歷史論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8。
37.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1998。 。(2023-01-16)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