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檔案數位化專題

Course Name: Special Topics on the The Archive Digitiz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讓研究生瞭解檔案數位化的重要性、技術和挑戰,並培養學生在實際研究中進行檔案數位化工作的能力。在本次專題中,學生將學習有關檔案數位化的徵集、整理、保存、分析的一系列流程,同時了解檔案數位化在資訊服務中的加值應用。在本課程中,將介紹文字探勘、社會網絡分析與資料視覺化等數位化工具,透過數位人文案例與軟體實作,學生能夠學習如何有效運用資訊科技輔助人文研究,以系統化的方式開發知識內容,達到數位加值與策展的目標。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能夠深入瞭解檔案數位化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並理解檔案數位化對於資訊服務的重要性。
    2. 具備檔案數位化的基本技能,能夠選擇適切的數位化設備與技術,並掌握數位化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3. 能夠規劃和管理檔案數位化專案,確保數位化成果的品質和準確性。
    4. 瞭解數據保存與存取的相關徵集策略、技術與標準,並熟悉各種檔案的來源與蒐集方式。
    5. 瞭解數位化在圖書館、檔案館服務中的實際應用,理解長期數位保存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別

    單元主題

    授課方式與作業要求

    1
    910

    課程介紹

    • 介紹檔案數位化專題的重要性和目標,講解課程內容、學習成效、評量方式以及課堂導讀與期末報告的要求。
    • 簡要介紹檔案數位化的基本概念和相關技術。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2
    917

    中秋節

     

    3
    924

    國家檔案與數位化

    • 深入探討國家檔案的重要性和功能,了解國家檔案館和相關機構如何進行檔案數位化工作,以保存和推廣國家重要的檔案資源。
    • 介紹國家檔案資訊網等相關網站。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4
    1001

    數位化檔案徵集與管理

    • 涵蓋數位化檔案徵集的方法和技巧。
    • 學習如何有效蒐集檔案資料,並探討數位化檔案管理的策略和工具。
    • 學習如何進行檔案整理和組織,同時瞭解檔案保存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5
    1008

    文字探勘於數位化檔案的應用

    • 簡介文字探勘的原理與應用方法,說明基本斷詞、詞彙標註、新詞偵測與語意分析的概念與技術。
    • 了解文字探勘在檔案數位化領域中的潛在價值。
    • 學習使用斷詞系統、語料庫來處理檔案資料,並從中挖掘有價值的資訊。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6
    1015

    專題演講

    • 邀請專家學者講述當代檔案數位化管理重要議題。

     

    7
    1022

    社會網絡分析於數位化檔案的應用一

    • 了解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概念、節點和邊的意義,以及社會網絡分析的相關指標和算法。
    • 介紹如何使用Ucinet等軟體來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的操作。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8
    1029

    社會網絡分析於數位化檔案的應用二

    • 學習如何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技術來分析檔案中的社會關係和互動,並從中獲取有關檔案內容的資訊與發展研究議題。
    • 介紹如何使用Gephi等軟體來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的操作。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9
    1105

    課堂導讀

    • 針對特定議題,進行專題導讀與討論。
    • 回顧所學內容與瞭解學習狀況,針對學生問題進行解答。

     

    10
    1112

    機構參訪

    • 至檔案管理局實地參訪各類型國家檔案數位化成果

     

    11
    1119

    議事檔案與數位化

    • 聚焦於議事檔案的數位化,學習如何處理和數位化涉及議會和政府機構的檔案資料,並瞭解議事檔案的應用價值。
    • 介紹臺北市議會數位典藏網等相關網站。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12
    1126

    校史檔案與數位化

    • 探究校史檔案的特點和價值,瞭解校史檔案的內容、來源和保存現況,並探討如何運用數位化技術來保存和傳承學校的歷史。
    • 介紹政大校史記憶網等相關網站。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13
    1203

    數位化檔案加值與策展

    • 討論如何為數位化檔案增加價值和意義。
    • 練習如何進行檔案數位策展,使檔案內容更具吸引力和價值。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14
    1210

    資料視覺化於數位化檔案的應用

    • 學習如何使用資料視覺化工具和技術來呈現數位化檔案資料,並以圖表、圖像和圖形等形式來展示檔案內容。
    • 介紹資料視覺化的設計原則,製作視覺上吸引人的數位化檔案展示。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15
    1217

    期末報告

    • 展示檔案數位化專題上的研究成果。
    • 報告內容應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等。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期末報告。

    16
    1224

    期末報告與課程總結

    • 進行期末報告的總結和課程的總結。
    • 回顧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成果。

    授課方式

    • 內容講授(投影片)、軟體實作、議題討論。

    作業要求

    • 指定閱讀如參考書目書單。
    • 期末報告。

    17
    1231

    自主學習週

     

    18
    0107

     

    自主學習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平時
    (出席、提問)

    20%

    上課時應積極進行課程討論,衡酌課堂參與投入程度給分

    課堂
    導讀

    30%

    依據所列舉的參考書目,從中選取專書進行課堂導讀

    期末
    報告

    50%

    依據本課程所介紹的數位人文工具,撰寫期末報告並進行簡報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 Johnson, J. C. (2013). Analyzing social networks. SAGE Publications Limited.

    2.Burdick, A., Drucker, J., Lunenfeld, P., Presner, T., & Schnapp, J. T. (Eds.). (2012). Digital humaniti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3.Drucker, J., Kim, D., & Salehian, I. (2013).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Concepts, Methods, and Tutorials for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Prentice Hall.

    4.Drucker, Johanna. (2021). The Digital Humanities Coursebook. Taylor & Francis.

    5.Easley, D., & Kleinberg, J. (2010). Networks, Crowds, and Markets: Reasoning About a Highly Connected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Few, S. (2009). Now You See It: Simpl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alytics Press.

    7.Gold, M. K. (Ed.). (2012). 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8.Han, J., & Kamber, M. (2011).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3rd ed.). Elsevier.

    9.Hartsell-Gundy, A., Braunstein, L., & Golomb, L. (Eds.). (2015). Digital Humanities in the Libra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bject Specialists. ACRL.

    10.Hayles, N. K. (2012). How we think: Digital media and contemporary technogenes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Jockers, M. L. (2013). Macroanalysis: Digital methods and literary histor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2.Kirschenbaum, M. G. (2014). Track changes: A literary history of word process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Liu, A. (2004). Transcendental data: Toward a cultural history and aesthetics of the new encoding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McGann, J. (2012). A new republic of letters: Memory and scholarship in the age of digital reprodu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Murray, J. H. (2012). Inventing the medium: Principles of interaction design as a cultural practi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6.Ridolfo, J., & Hart-Davidson, W. (2012). Rhetoric and the digital humanit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Schreibman, S., Siemens, R. G., & Unsworth, J. (Eds.). (2004). 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Blackwell Pub.

    18.Spence, R. (2007).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for Interaction (2nd ed.). Prentice Hall.

    19.Terras, M., Nyhan, J., & Vanhoutte, E. (Eds.). (2014). Defining Digital Humanities: A Reader. Routledge.

    20.陳名婷. (2019). 《史記》作者數位化研究初探—以三十世家虛字字頻為例. In 中國古籍與文化 (Vol. 4, pp. 60-76).

    21.陳名婷. (2020).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文獻學研究—以理法條文的結構分析為例. In 中國醫史學雜誌 (Vol. 49, pp. 73-90).

    22.陳漢文. (2019). 數位人文視野下的宮廷詩研究—論宋白〈宮詞〉的字詞運用和藝術特點. In 文化研究論叢 (Vol. 27, pp. 129-156).

    23.項潔編著 (2011). 數位人文研究叢書 (1-5冊). 臺大出版中心.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