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跨域的大眾史學:地緣政治下的台日歷史論述與實踐

Course Name: Transnational "Public History" and Geopolitics: Narrating Taiwanese-Ja panese History and Methods of Popular Histor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1970年代作為學術用語誕生於在美國史學界之後,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事實上,早在大眾史學(public history)作為專用名詞出現之前,包括德國、英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在面對本身歷史論述與實踐的問題上,已經有許多同樣的問題意識與活動。本課程以跨域為主題,從全球大眾史學史的視角,重新思考台灣大眾史學的特徵與意義。
本課程內容將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一個國家/社會實體的內在脈絡作為縱軸,將以文獻閱讀與討論的方式,分別來理解掌握美國,歐洲與日本等地大眾史學分別蘊含的指向性,各個國家社會試圖解決的內在問題,及採取的策略模式,來進一步反思台灣大眾史學的生成脈絡,發展形式與課題。第二部分以跨域為橫軸,對第一部分提示的一國大眾史學縱軸之中,經常發生的跨越國境的議題進行解析。特別針對德國為中心的歐陸經驗,日本為中心的東亞經驗,梳理一國或國與國之間大眾史學可能因歷史經驗,與地緣政治所必須面臨的種種挑戰。第三部分將聚焦於台日關係與大眾史學的歷史論述,台灣大眾史學的實踐,特別是日本統治時期與戰後政治史的敘事模式,帶給日本社會台灣論述的影響;並思考在數位時代疊合地緣政治之下,台日大眾史學論述相互流通循環的型態形成與重要課題。
本課程教學方式將採以下三種型態:

(1)文獻閱讀:包括中文,日文與英文論文。

(2)課程討論:以教室現場討論為主,並配合主題邀請日本大學生或研究生加入,以視訊方式進行跨國深度討論。

(3)參訪調查:博物館與史蹟、學校教育活動乃是大眾史學的重要實踐場域,課程中將實際走訪現場,進行田野調查與檢證,藉以強化文獻閱讀與課程討論的廣度與深度。

(4)各式傳媒分析:以電影電視與小說為文本進行考察。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國際視野:透過本課程,同學們將發展出一個宏觀視野,來理解目前台灣新興的大眾史學具有之深層意義,思考自身史學關懷與社會實踐連結途徑。

    2. 問題解決力:對於國際處境下的台灣歷史敘事各種隱性議題,習得史學實踐的洞察力,與解決問題的專業知識能力。在縱軸的一國史範疇,橫軸的地緣政治兩個隱形前提上,探究出歷史實踐願景的難題局限與未來契機。

    3. 方法論的融貫:預期可累積博碩班同學在文獻精讀、影像分析、現場參訪檢證、國際對話的各式經驗,並達到融會貫通之效。

    4. 實務之學識基礎:如何對國際講述我們的故事?本課程預期可為新一代台灣史博碩生,提供一組國際視野的史學實踐新觀點。不論將來工作崗位是學院教育界社會實踐活動,或是公務體系、企業文創機構,都必然接觸到的重要議題,本課程可望為實務需求預先奠立學識基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1.     課程導論

    何謂大眾史學?將逐一就 (1)大眾史學的定義與源流,(2)本課程採用的視角座標,(3)一國史的縱軸意涵,(4)跨域的橫軸意涵,進行鳥瞰圖式的解說。並說明授課方式,相關文獻與預期目標。

     

    2.     一國史視野下大眾史學的指向性

    大眾史學在單一國家史學史中的誕生契機與發展過程,與該國家社會的內在脈絡息息相關,相對於所謂傳統史學,新生的大眾史學概念試圖解決的問題為何?所採取的運動途徑為何?

     

    3.     台灣大眾史學的歷史意義

    回溯大眾史學的在台灣的興起與沿革,試著從學術發展與台灣社會變遷兩個面向,從上述「縱軸」來理解台灣大眾史學的關懷,以及具體表現在各個領域的實踐行動。特別是著重在民主化之後史學界的反思與願景,台灣社會為何又如何敘述「我們的故事」?我們是誰?並對本課程將逐一檢視的博物館與學校教育活動,電影電視劇等考察方式進行解說。

     

    4.     從民俗學,民眾史到大眾史學:日本大眾史學的源流與特徵

    在日本大眾史學一詞的登場,雖然遲於歐美各國,但在此概念名詞化之前,事實上已經存在有意涵極為近似的發展足跡,上溯到戰前民俗學,再連接到戰後70年代民眾史地位的確立。這堂課將循此系譜,理解近年日本大眾史學的方向性。

     

    5.     大眾史學與地緣政治

    由橫軸的跨域視角,重新掌握地緣政治下台灣大眾史學的位置,特別聚焦於日治時期歷史論述。回顧戰後台灣史學史的演變,如何在中華民國的框架中進行自述,此形式的自述又如何跨域影響到國際社會,特別是日本社會對台灣的認識過程。並檢討舊有的台灣/中華民國論述,在大眾史學誕生於台灣之後,是否持續在後續東亞政治變遷,與地緣政治下有其潛在影響。

     

    6.     大眾史學與跨域性

    從90年代之後台日關係的角度,來觀察台灣的大眾史學論述如何跨境到日本,以及日本一般社會的理解模式。並具體追溯90年代至今數十年傳播管道與內容的變化。產出端與接收端的接合形式與異同處,到底是同床異夢或為一廂情願?並探討其間各種行為者角色,進而討論跨域到循環模式的形成。

     

    7.     博物館參訪:台灣博物館

    博物館是大眾史學實踐的重要場域,因此實地參訪是本課程不可獲缺的一部分,特別在跨域分析的考量上,首先選定台灣博物館來進行實地檢證。台灣博物館四館是外國遊客,來到台北的必訪地之一,課程將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用外國遊客,特別是日本旅行者的視點,來審視博物館展示與外文解說導覽的關係下展現的史觀。

     

    8.     報告與討論:台灣博物館

    以上一堂課的台灣博物館實地參訪為基礎,來進行分析與討論。由於該館成立的歷史與建物本身,與日本殖民統治的緊密關係,討論重點將特別著重於博物館對日治時期的敘事模式,同時檢證對日本參訪者的理解脈絡可能產生的影響。依課堂實際需要,也安排有該館參訪經驗的日本大學生或高中生一起視訊參與討論。

     

    9.     博物館參訪: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是來台外國旅客必到之處,本堂課提醒同學切換成外部者觀點,透過它在台北城市空間位置、蔣介石巨像與衛兵交接儀式,掌握該館在大眾史學意義上,如何對外國參訪者產生多面向的感受性影響力。這種感受接收又如何連接到對台灣戰後史的想像。台灣是什麼?這裡的中國又是什麼?

     

    10.   報告與討論:中正紀念堂

    以上一堂課的中正紀念堂實地參訪為基礎,來進行分析與討論。擬分城市空間與建築視角、交接儀式動態演出、展廳展品與解說、紀念品販賣部文化觀察等小組,思考其在跨域的大眾史學意義上可能啟動的機能,檢證對外國參訪者的理解脈絡可能產生的影響。依課堂實際需要,也安排有該館參訪經驗的日本大學生或高中生一起視訊參與討論。

     

    11.   學校教育活動參訪:台北市內實施之高中或大學

    本堂課將安排訪問高中或大學,實際觀察台北市內實踐大眾史學理念的現場教學。觀察將著重於三個面向:第一,教案設計與教科書本身的連結;第二,台灣史研究學術累積的呈現方式;第三,嘗試切換成外國學生等外部參與者視角來重新觀察思考。

     

    12.   報告與討論:學校教育活動

    以上一堂課的學校教育活動參訪為基礎,來進行分析與討論。基本上援用上述三個面向來分類討論,但分別強化外部視點的考察分析:第一,著眼教案設計與教科書本身的連結中,所存在隱形知識前提的部分;第二,思考台灣史學術累積呈現,也同時參考日本學界台灣研究對一般社會的知識產出與連結現況;第三,加入外國學生等外部參與者視角,探討台日大眾史學跨域實踐的可能性。

     

    13.   歷史電影與電視劇之分析討論:(1)電影

    90年代以來,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電影與電視劇呈現增加趨勢,不僅是較早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灣生回家」「海的彼端」等等,一直到近年的「返校」「流麻溝十五號」等作品,都先後掀起熱潮,引起台灣與日本兩地的熱烈討論。本堂課從大眾史學的關懷與途徑重新審視這一系列的作品,並聚焦於作品日譯公開後,日本端的大眾解讀方式與問題點。

     

    14.   歷史電影與電視劇之分析討論:(2)電視劇

    近年的著名電視劇「國際橋牌社」「茶金」「斯卡羅」等作品,也因為涉及台灣歷史敘事詮釋,包括其拍攝表現手法,先後在台灣各界和網路媒體引起討論,本堂課從大眾史學實踐的觀點,同時探討影像作品、拍攝理念與過程、公眾論議三方面的特徵,並比較地緣政治下台灣與美歐的影像歷史實踐上的異同。

     

    15.   外部觀點的台灣參訪與影像經驗:台日學生交流對話

    掌握日本學生來台教育旅行實際走訪的主要路線,並提示教師與校方實際的實施操作模式,進行討論;從大眾史學角度,理解日本台灣研究學界對於實際應用與社會回饋的想法與現況;就日本學生外部觀點的台灣參訪與影像經驗,以視訊形式,進行台日學生對話,理出特徵與問題所在。

     

    16.   討論與總結:地緣政治下對話式台日大眾史學的意義

    本堂課透過思考縱軸的一國史課題與橫軸的跨域觀點,重新整理地緣政治下的台日關係與台灣大眾史學論述的交錯。總結文獻閱讀,實地參訪與台日學生對話交流一連串的實作與討論,來把握台日大眾史學目前的座標位置,釐清問題所在,認識未來台灣史在國際文教交流與社會實踐上,所具有的潛力與重要地位。

     

    17.   自主總整學習週

     

    18.   期末報告書寫週

     

    *課程內容與順序將依同學學習狀況隨時酌予調整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5%

    講述 Lecture

    35%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前預習/課堂與校外參訪出席/課堂討論:50%

    閱讀指定之論文或書籍或數位資訊,掌握內容以利討論。

    課堂中每位修課同學皆須提問討論。

     

    2.     課堂筆記:25%

    每次撰寫課堂筆記約1000字,於該週星期日24:00前繳交。

     

    3.     期末報告:25%

    主題內容將在課堂中指示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 菅豊・北條勝貴編,《パブリック・ヒストリー入門:開かれた歴史学への挑戦》,東京:勉誠出版,2019。
    • 剣持久木編,《越境する歴史認識:ヨーロッパにおける「公共史」の試み》,東京:岩波書店,2018。
    • 歴史学研究会編,《歴史を社会に活かす: 楽しむ・学ぶ・伝える・観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
    • Gardner, James B., and Paula Hamilton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History (Oxford Handbooks). New York: Oxford Univ Pr on Demand, 2017
    • 黃貞燕,謝仕淵主編,《博物館歷史學》,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2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