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宗教對話(或稱「宗教交談」)的歷史淵源雖可溯至地理大發現之後東、西方宗教的遭逢,但宗教對話成為理論及實踐兼備的思潮,卻是遲至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西方文明向全球擴張及宗教學成為獨立學科等歷史因素所促成。該思潮從基督宗教內部不同宗派之間的對話,逐步擴大為三大一神教傳統的對話,最後更發展成涵蓋全球的東、西方宗教與文明之間的對話。雖然,宗教對話的學理基礎在十九世紀的比較宗教研究中已見端倪,並至二十世紀發展出各種類型的對話理論,但源自西方傳統的理論是否能適用於東方宗教對話的情境,晚近學者提出許多批判反省。因此,本課程分成理論、歷史、對話實例三大部份;理論與歷史部份,偏重於理論反思與宗教史脈絡的研讀;對話實例部份則針對修課同學的興趣與背景,選擇不同宗教傳統之間較具代表性的對話成果為研究對象,檢討該實例的開展性與侷限性,並藉以尋求建構足以包容東、西方宗教差異的對話模式。
能力項目說明
宗教對話在充滿著所謂「文明衝突」的二十一世紀全球局勢之際,特別具有消弭對立,促進東、西方世界從相互理解而至和諧共存的現實意義,故本課程目標在經由宗教對話理論與經驗的學習,以擴大同學們的宗教世界觀,學習多元主義及相互包容的對話倫理觀,並將課堂的探索落實為宗教對話的日常實踐活動。
本課程鼓勵修習同學立足於各自的宗教信仰,在課堂上與其他信仰的同學進行對話,並反思自身信仰對其他信仰的觀點是否有所侷限,並透過反覆辯證的過程,尋求不同信仰之間視域融合的心靈空間。但應特別強調的是,宗教對話的目標不在透過辯論說服對方,宗教間的視域融合也不應和宗教融合混為一談,而是在相互尊重信仰主體的基礎之上,探索自我超越之道。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09/13 導論。
09/20 理論篇(一):排他論(Knitter,pp.23-78)。
09/27 理論篇(二):包容論(Knitter,pp.81-136)。
10/04 理論篇(三):多元論(Knitter,pp.141-311)。
10/11 歷史篇(一):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會議(待訂)。
10/18 歷史篇(二):1910年愛丁堡會議(待訂)。
10/25 歷史篇(三):1962年梵二會議(待訂)。
11/01 對話實例篇(一)(待訂)。
11/08 對話實例篇(二)(待訂)。
11/15 對話實例篇(三)(待訂)。
11/22 對話實例篇(四)(待訂)。
11/29 對話實例篇(五)(待訂)。
12/06 對話實例篇(六)(待訂)。
12/13 對話實例篇(七)(待訂)。
12/20 對話實例篇(八)(待訂)。
12/27 對話實例篇(九)(待訂)。
01/03 校外跨宗教交流(1)。
01/10 校外跨宗教交流(2)。
以上歷史篇與對話實例篇的研讀教材, 將依選課同學們的興趣與專長, 在第一週上課討論之後決定。雖然, 若考量該對話的具體成果與文明對話的現實意義, 以及臺灣本土的多元宗教脈絡等條件, 以下三種對話組合可列為本課程的首選; 基督宗教vs.佛教、基督宗教vs.儒教、基督宗教vs.伊斯蘭教, 但若選課同學有其他需求, 其他對話組合的成果亦可列入考慮。
每週指定教材均應課前研讀、課堂口頭報告及討論,並擇其中三次於課後撰寫書面報告。每篇讀書報告依兩段式撰寫:問題討論、心得反省,總字數約為三千字;期末報告則按照個別興趣,挑選本土宗教對話材料進行批判反思式的專題報告寫作。
課堂表現:40﹪;讀書報告(三篇):30﹪;期末報告;30﹪。
指定教材除Paul Knitter的《宗教對話模式》中譯本於第二至四週研讀之外,其餘研讀教材則根據選課同學的專長與興趣, 上課第一週後再決定,以下書所列書目僅供參考。
Hick, John著,蔡怡佳譯,2013,《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An Inter- pretation of Religion: Human
Responses to the Transcendent),台北:聯經。
Knitter, Paul著,王志成譯,2004,《宗教對話模式》(Introducing Theologies of Religion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
Liu Shu-Hsien, John Berthrong, Leonard Swidler. 2004. Confucianism in Dialogue Today: West, Christianity, and Judaism.
Philadelphia: Ecumenical Press.
Sharma, Arvind著,陳美華譯,2005,《宗教哲學》(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 Buddhist Perspective),台北:
立緒文化。
Siddiqui, Ataullah. 1997. Christian-Muslim Dialogu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Ziolkowski, Eric J., ed. 1993. A Museum of Faiths: Histories and Legacies of the 1893 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
Altanta: Scholars Press.
陳德光等著,2000,《宗教交談: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劉述先,2001,《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文化。
世界宗教議會網站:https://parliamentofreligions.org/ 普世教協網站: https://www.oikoumene.org/ 天主教廷網站: https://www.vatican.va/content/vatican/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