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民間信仰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提供修課同學對於「台灣民間信仰」專題有綜合性認識,並從相關經典研究學習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傳統儀式、與當代新現象,同時熟悉相關議題、方法與材料,以作為未來進一步探索的基礎,同時亦思索從本土台灣民間信仰的研究可以如何貢獻於全球宗教研究。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圍繞著台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的神明與相關議題,包括媽祖、王爺、土地公、觀音、玄天上帝、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太子爺、王母娘娘、醫藥神、鬼魅精怪等,並由其中觀察相關的儀式、廟會、遶境、宇宙觀、時間觀、空間觀、身體觀、性別建構與物質文化,以及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和政治之間的關係。

    教師會視各週主題需要,將相關的書籍與宗教文物帶至課堂給同學參考。各週閱讀教材的選擇儘可能涵蓋不同學科背景的作者,從不同的視角觀點檢視該神明或議題,可以幫助同學理解各種研究方法的優勢與侷限,也藉此認識各領域的學者。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本門課程為Seminar,課程的所有參與者均需於課前完成指定閱讀,並閱讀和作業所得帶至課堂進行討論。本門課程除了每週上課3小時外,各講課前閱讀和完成相關作業約莫5-9小時(視學生本身閱讀速度而定)。以下各週進度與主題為暫定,詳細請見開學第一週課綱。

    各週除教師預定之主題,各週負責報告之學生自選一專題進行補充,帶領同學討論。專題可與該週主題相關,亦可有所不同。

     

    上課進度 Class schedule

    第一週 09/12 導論     

    第二週 09/19 台灣民間信仰的宇宙觀、時間觀與空間觀【三峽插角尪公年例】

    第三週 09/26 儀式專家與地方社會         

    第四週 10/03 身體觀與疾病觀                  【加蚋仔廣照宮飛天大聖聖誕/樹林柑園尪公年例祭典】

    第五週 10/10 國慶日放假

    第六週 10/17 天與地: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土地公、地基主  【松山中坡霜位相公保生大帝聖誕】

    第七週 10/24 司法神:王爺、城隍、家將、陣頭【茶郊媽祖/陸羽聖誕】

    第八週 10/31 天上聖母/媽祖     【木柵行道宮保儀大夫盟份神明會】

    第九週 11/07 物質文化:燒香、金銀紙、神像       

    第十週 11/14 觀音      【松山中坡霜位相公聖誕】

    第十一週 11/21 玄天上帝與法派傳統 【艋舺青山宮暗訪/鳥街尪公年例祭典】

    第十二週 11/28 關聖帝君、孚佑帝君

    第十三週 12/05 太子爺哪吒與廣澤尊王  

    第十四週 12/12 族群與移民

    第十五週 12/19 醫藥神與行業保護神

    第十六週 12/26 新興現象:財神、月老、文昌      

    第十七週 01/02 女神:王母娘娘、夫人、姑娘、會靈山

    第十八週 01/09 鬼魅精怪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6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田野調查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要求/評分標準 Course requirements/Grading standards

            平時閱讀心得30%、課堂報告15%、參與討論和Office Hour 20%、期末報告35%。原則上以每位同學自己的進步程度來評分,鼓勵同學們多加合作與分享,相互協助。

    心得報告:每週三14:00PM前發email給教師,A4大小1-2頁。每週請選讀至少兩篇文章,閱後撰寫心得或提問,以便作為上課討論之用。請準時繳交心得報告,課後補交一律不接受。

    課堂報告:當週報告人可以跳過一次心得報告,但報告的簡報PPT、心智圖或其他形式的內容,請寄給老師一份,以作為評分依據。報告請介紹作者學術背景、該篇文章的相關學術脈絡、分析預設的對話對象與讀者、簡單摘要、提問以作為課堂討論的指引,請注意控制報告的時間。

    期末報告:5-10頁學期心得報告+田野調查紀錄、或研究計畫,請來Office Hour討論。田野調查對象與地點,請在課綱中相關神明或宮廟地點中擇一,或與教師商討其他可能性。

    特別提醒注意事項:

    抄襲一律零分計算,請修課同學注意學術倫理與寫作規範,如有疑問可於Office Hour向教師請教。對於評分有疑義者,可先向教師以email詢問,另約時間當面說明。如仍有疑義,可循相關管道申訴。

    本門課程所有作業均不接受遲交。

     

    教師使用手冊 Teaching Philosophy

    1. 老師不是萬能的,這堂課程的成功與否,端視共同參與的同學們。
    2. 選取的教材多為經典作品,但不代表沒有缺點,藉此學習批判式閱讀。
    3. 從教材中分析作者的觀點、方法論、使用的史料、分析方式、表達技巧、寫作或對話的對象、學術背景
    4. 同儕的合作與分享所能學得的內容,往往比習自教師的部分還豐富、深刻。
    5. 教材與課程大綱為原則性的依據,課程保持彈性調整的空間,如同學有更好的建議、或發現新出版物比教材更好,歡迎隨時提出與教師討論,以便適合同學的需求與期待。
    6. 每週上課將由老師先作簡短的背景說明,提供部分影像、史料或相關時事新聞給同學們參考,然後由同學進行報告,最後進入討論。
    7. 期待每位同學都能夠在每次的課上發言,在討論中沒有標準答案,不要怕答錯或被笑。 Making mistakes is ok. Everyone does.
    8. 老師也在學習,感謝您對本堂課程的貢獻。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開學後第一週提供詳細教學大綱與閱讀/參考書目,請務必出席並分配課堂報告時間。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