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道教藝術史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Daoist Art Histor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道教藝術史為研討主題,課程目標旨在結合道教文獻與藝術文化分析,透過跨領域的研究,培養學生對於道教藝術與道教文化的認識,並探索其之間的內在關連,本學期所關注的領域為圖像與空間。課程首先通過閱讀相關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基礎知識、掌握研究現況並學習專業研究方法,同時結合道教藝術史相關的研究與分析,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資料、理解脈絡、解讀圖像的能力,進而通過撰寫心得、觀察分析、口頭報告與課堂研討等形式,訓練學生思考、寫作及發表能力。課程也將安排學者講座,包括藝術史與道教文化學者,提升學生多元的視野與道教藝術涵養,以期給有志於道教藝術與道教文化研究的學子奠定研究基礎及文化宏觀的視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以道教藝術史為研討主題,課程目標旨在結合道教文獻與藝術文化分析,透過跨領域的研究,培養學生對於道教藝術與道教文化的認識,並探索其之間的內在關連,本學期所關注的領域為圖像與空間。課程首先通過閱讀相關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基礎知識、掌握研究現況並學習專業研究方法,同時結合道教藝術史相關的研究與分析,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資料、理解脈絡、解讀圖像的能力,進而通過撰寫心得、觀察分析、口頭報告與課堂研討等形式,訓練學生思考、寫作及發表能力。課程也將安排學者講座,包括藝術史與道教文化學者,提升學生多元的視野與道教藝術涵養,以期給有志於道教藝術與道教文化研究的學子奠定研究基礎及文化宏觀的視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一、9/9 課程介紹

     

    二、9/16 漢代道教藝術

     

    巫鴻,〈漢代道教美術試探〉,收於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頁455-484

    巫鴻,〈無形之神——中國古代視覺文化中的「位元」與對老子的非偶像表現〉  《無形之神——巫鴻美術史文集卷四》,鄭岩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頁221 228

     

    三、9/23 洞天與石室

     

    莊蕙芷,陶金,〈虛實之間石室、洞天與漢晉墓室〉,《美術大觀》202212,頁38-44

    李靜,〈石室、靈域與謝靈運的道教觀念〉,《古典文獻研究》第二十二輯上(2019),頁11-21

     

     

    四、9/30 五嶽真形圖與山嶽研究

     

    孫齊,〈《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述往而通古今2011年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2011年》。

    黃士珊,〈寫真山之形:從「山水圖」、「山水畫」談道教山水觀之視覺型塑〉,《故宮學術季刊》,314,頁121-204

     

    五、10/7 唐宋道教藝術

     

    Christine Mollier, “Iconizing the Daoist-Buddhist Relationship: Cliff Sculptures in Sichuan during the Reign of Tang Xuanzong”,《道教研究學報》第2期,2010年,頁95-133。吳羽,〈文獻所載唐宋時代「朝元圖」考略〉,《美術研究》,20083,頁46-48

    黃士珊,〈從《道藏》的「圖」談宋代道教儀式的空間性與物質性〉,《藝術史研究》,13 ,頁 45-74

     

    六、 10/14 宋代道教藝術

    吳羽,〈傳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主神組合考釋——兼論其與唐宋道觀殿堂壁畫的關聯〉,《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1,頁80-92

    吳羽:〈北宋玉清昭應宮與道教藝術〉,《藝術史研究》第7輯,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尹翠琪,〈《正統道藏》本《三才定位圖》研究北宋徽宗朝的道教宇宙神譜〉,《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233,頁113-162

     

    七、10/21 全真道宮觀

     

    景安寧,《道教全真派宮觀、造像與祖師》(北京:中華書局,2012)。

    趙偉,《道教壁畫五嶽神祇圖像譜系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八、10/28  元代朝元圖

     

    葛思康,〈永樂宮《朝元圖》的道教儀式模式〉,《美術大觀》,202201,頁39-49

    景安寧,《元代壁畫神仙赴會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Lennert Gesterkamp, The ROM Murals and Daoist Ritual. In Lennert Gesterkamp, Klaas Ruitenbeek, Ka Bo Tsang, Beyond Clouds and Waves: Daoist Paintings in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Toronto: Royal Ontario Museum, 201375-99

     

    九、 11/4 神聖空間

     

    陶金、喻曉,〈明堂式道教建築與明世宗的「神王」思維〉,北京市:《故宮學刊》,201617,頁177-198

    陶金,〈茅山神聖空間歷史發展脈絡的初步探索〉,《世界宗教文化》,20153,頁137-147

    Gil Raz, 〈道教神聖地理〉,本文收入《早期中国宗教·第二部:分治时期》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Two: Period of Division (220-589 AD), edited by John Lagerwey and Lü Pengzhi, Volume Two. Brill, 2010

     

    十、 11/11 山林與園林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台北:允晨文化,2012)。

    柯律格 Crang Clunas,《蘊秀之域》(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9),第三、四章。

     

    十一、11/18 演講

     

     

    十二、11/25洞天福地

     

    張廣保,〈唐以前洞天福地思想研究〉,《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陶金,〈「洞天福地」原型及其經典闡釋——《真誥·稽神樞》中的聖地茅山〉,《2019年第一屆洞天福地研究保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頁33-95

    姜永帥:〈游張公洞圖的母題與視覺特徵〉,《藝術探索》第29卷第6期(2015),頁21-25

     

    十三、12/2 道教南嶽

     

    Robson, James. 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Nanyue 南嶽 ) in Mediev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十四、12/9 方壺與仙山

     

    林聖智:〈遊歷仙島:文伯仁方壺圖的圖像源流〉,《故宮文物月刊》, No.425 (2018),頁 42-53

    姜永帥:〈仙山的形狀——以文伯仁《方壺圖》為中心〉,《美術與設計》第4期(2020),頁5-14

    陳昱全:〈咫尺見蓬萊--陸治的〈仙山玉洞圖〉〉,《故宮文物月刊》, No 428 2018),頁 62-71

     

     

    十五、12/16 道教水墨

     

    黃立芸,《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論文,2003

    石守謙,〈神幻變化:由福建畫家陳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5),頁47-74

     

    十六、12/23 道教藝術總結

     

    Rolf A. Stein ; translated by Phyllis Brooks.The world in miniature : container gardens and dwellings in Far Eastern religious thought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李淞,《道教美術新論 : 第一屆道教美術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市: 山東美術,2008

     

    十七、12/30 期末報告

     

    十八、1/6 期末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7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係以講授教學與研討並用的方式,老師與學生皆須作課前準備,閱讀指定教材,至課中由一同學對教材作心得報告並進行討論。同時學生必須參與指定的宗教訪查活動,並作心得報告。此外,學期末須繳交研究報告一份。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