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臺灣道教與宮廟實務研究

Course Name: Practical Research on Taoism and Temples in Taiwa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宮廟與道教文化是臺灣傳統華人宗教實踐的核心。宮廟/道廟作為傳統地方社會的信仰文化中心,除了是傳統藝術與慶典文化保存的重要場域,其發展歷程也可以反映出臺灣移民社會的開發歷史及演變脈絡;當代台灣宮廟通過多樣性的發展型態,對於社會慈善公益與文教領域也經常扮演領頭羊的NGO角色。臺灣道教與地方社會開發及宮廟/道廟發展同樣息息相關;道教儀式與禮俗也是傳統宮廟信仰實踐不可或缺的一環。實務研究課程主要通過包容性方法探索專業知識,通過對實務工作的研究與分析,得以進一步建構實務與學理兼容並蓄的基礎與專業知識。實務研究既有助於保存、傳承臺灣道教與宮廟/道廟的文化資產與歷史資料,同時也有助於實務工作者專業素養的提昇,進而深化宮廟/道廟/道壇在當代臺灣社會扮演正向的角色及開展多樣性的發展方向。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擬聚焦臺灣道教與宮廟/道廟的歷史文化、宗教禮俗等實務研究主題,結合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等多元研究方法與實務訓練,指導學生進入宮廟實務研究場域,同時啟迪實務工作人員進入學術殿堂深造。首先通過學習基本的史料蒐集與田野調查方法,包括如何進行研究準備、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田野調查報告撰寫及相關理論案例反思等,配合閱讀前人研究成果,以建立基礎知識、掌握研究現況及學習專業研究方法。進而通過計畫撰寫、田調實習與反思,掌握實際操作的技巧與方法。本課程也將邀請宗教領袖與國際學者進行交流論壇與學術講座,啟迪學生的實務交流經驗並提昇研究視野。實務研究最好的方法既是通過實務工作者與研究者的深度交流與彼此合作,嘗試共同完成撰寫宮廟志/醮志/修行錄/見聞錄,或建置資料庫,或進行元宇宙策展等實務研究成果。通過本課程的綜合訓練,期使有志於通過結合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進行實務研究的學子與實務工作者能奠定研究基礎並開展創新研究。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9/10 第1 課程介紹

    1. 每位同學口頭介紹一間宮廟、一位神明或一場儀式或自訂相關題目,3-5分鐘/人。

    2. 實務/研究分組,2-3位/組。

    期初報告:

    1.     9/22(12:00前) 交書面報告:簡介一間宮廟、一位神明、一場儀式或自訂相關題目,1000字,2-4張圖片,每張附簡短圖說。

    2.     9/24或10/1口頭報告:Pecha Kucha (20 slides X 20 seconds)6-7分鐘/人。

     

    9/17 第2 中秋節放假

     

    9/24 第3 宮廟實務研究總論/方法論/期初報告

    1. 勞格文(John Lagerwey),〈中國宗教的合理性〉,《法國漢學》第4輯(1999),頁338-354。
    2. 張珣,〈從天妃的朝封與道封思考國家與道教對於地方宗教的一陽一陰的雙重治理〉,《華人宗教研究》14期(2019.1),頁1-22。
    3. 黃季平,〈廟記錄的方法論─臺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民俗曲藝》142期「臺灣的民俗研究方法論反思專輯」(2003),頁7-53。

     

    10/1 第4 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總論/方法論/期初報告

    1.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道教的清約〉,《法國漢學(宗教史專號)》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49-167。
    2. 勞格文(John Lagerwey),〈道教於中國宗教和文化之所為與無為〉,《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頁457-471。
    3. 林振源,〈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專輯Ⅰ導論〉,《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12),頁1-5;〈地方道教研究:以閩南與臺灣道法二門為中心〉,《臺灣宗教研究》,第16卷第2期(2017),頁123-154。

     

    10/8 第5 田野調查實習():10:00-16:00

     

    10/15 第6 廟志撰寫/建置資料庫(實務:媽祖智庫)

    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2。(第4-6章)
    2. 林振源、張超然,《濟安宮志》,台北:新文豐,2019。(導論)
    3. 台灣媽祖聯誼會智庫:https://mazufellowship.com/

     

     

    10/22 第7 口述史/實錄撰寫(實務:修行錄)

    1. 林德政,《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第1-7章)

    2.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2。(第10-14章)

    3. 林振源,〈導論:口述歷史與宗教經驗〉,《臨水百人修行錄》下冊,台北:新文豐,2023,頁1-18。

     

    10/29 第8 演講:邀請宗教領袖分享實務經驗交流論壇

     

    11/5 第9 期中報告:實務研究計畫

    1. 11/1(17:00前) 交書面報告,2000字以上,6-8張圖片(含圖說)。

    2. 11/5:口頭報告,Pecha Kucha (20 slides X 20 seconds)6-7分鐘/人。

     

    11/12 第10 臺灣道教/道廟:歷史與主題

    1. 劉枝萬,〈臺灣的道教〉,《道教》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116-154。
    2. 張超然,〈道士駐廟:臺灣北部道壇與宮廟的競合關係〉,丁仁傑主編,《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20,頁269-308。
    3. 林振源,〈正邪之辨,道法之合:台灣北部道法二門源流〉,《華人宗教研究》4(2014.12):43-67。

     

    11/19 第11 田野調查實習():10:00-16:00

     

    11/26 第12 演講:Vincent Goossaert (高萬桑,法國高等研究學院教授)

     

    12/3 第13 醮志撰寫/道教儀式

    1. 李豐楙,〈台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頁41-64。
    2. 劉枝萬,《臺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7,頁35-156。
    3. 林振源,〈閩南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民俗曲藝》158(2007),頁197-253。

     

    12/10 第14 田野調查實習():10:00-16:00

     

     

    12/17 第15 宮廟實務發展模式/道教教育(實務:道教學院)

    1. 李丁讚、吳介民,〈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 期(2005),頁143 -184。
    2. 陳緯華,〈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9期 (2008),頁57-106。
    3. 周啟忠,《台灣道教集體式養成教育之研究——以三清宮「道學研習營」、指南宮「中華道教學院」、道教發展基金會「道學研習班」為例》,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

     

    12/24 第16 期末報告

          1. 研究報告、紀錄片、podcast、策展計畫或其他研究成果呈現形式擇一。

     

    12/31 第17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1/7 第18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 導讀/課堂討論   40%

    (二) 期初報告 10%

    (三) 期中報告 20%

    (四) 期末報告 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