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宮廟與道教文化是臺灣傳統華人宗教實踐的核心。宮廟/道廟作為傳統地方社會的信仰文化中心,除了是傳統藝術與慶典文化保存的重要場域,其發展歷程也可以反映出臺灣移民社會的開發歷史及演變脈絡;當代台灣宮廟通過多樣性的發展型態,對於社會慈善公益與文教領域也經常扮演領頭羊的NGO角色。臺灣道教與地方社會開發及宮廟/道廟發展同樣息息相關;道教儀式與禮俗也是傳統宮廟信仰實踐不可或缺的一環。實務研究課程主要通過包容性方法探索專業知識,通過對實務工作的研究與分析,得以進一步建構實務與學理兼容並蓄的基礎與專業知識。實務研究既有助於保存、傳承臺灣道教與宮廟/道廟的文化資產與歷史資料,同時也有助於實務工作者專業素養的提昇,進而深化宮廟/道廟/道壇在當代臺灣社會扮演正向的角色及開展多樣性的發展方向。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擬聚焦臺灣道教與宮廟/道廟的歷史文化、宗教禮俗等實務研究主題,結合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等多元研究方法與實務訓練,指導學生進入宮廟實務研究場域,同時啟迪實務工作人員進入學術殿堂深造。首先通過學習基本的史料蒐集與田野調查方法,包括如何進行研究準備、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田野調查報告撰寫及相關理論案例反思等,配合閱讀前人研究成果,以建立基礎知識、掌握研究現況及學習專業研究方法。進而通過計畫撰寫、田調實習與反思,掌握實際操作的技巧與方法。本課程也將邀請宗教領袖與國際學者進行交流論壇與學術講座,啟迪學生的實務交流經驗並提昇研究視野。實務研究最好的方法既是通過實務工作者與研究者的深度交流與彼此合作,嘗試共同完成撰寫宮廟志/醮志/修行錄/見聞錄,或建置資料庫,或進行元宇宙策展等實務研究成果。通過本課程的綜合訓練,期使有志於通過結合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進行實務研究的學子與實務工作者能奠定研究基礎並開展創新研究。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9/10 第1週 課程介紹
1. 每位同學口頭介紹一間宮廟、一位神明或一場儀式或自訂相關題目,3-5分鐘/人。
2. 實務/研究分組,2-3位/組。
期初報告:
1. 9/22(12:00前) 交書面報告:簡介一間宮廟、一位神明、一場儀式或自訂相關題目,1000字,2-4張圖片,每張附簡短圖說。
2. 9/24或10/1口頭報告:Pecha Kucha (20 slides X 20 seconds),6-7分鐘/人。
9/17 第2週 中秋節放假
9/24 第3週 宮廟實務研究總論/方法論/期初報告
10/1 第4週 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總論/方法論/期初報告
10/8 第5週 田野調查實習(一):10:00-16:00
10/15 第6週 廟志撰寫/建置資料庫(實務:媽祖智庫)
10/22 第7週 口述史/實錄撰寫(實務:修行錄)
1. 林德政,《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第1-7章)
2.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2。(第10-14章)
3. 林振源,〈導論:口述歷史與宗教經驗〉,《臨水百人修行錄》下冊,台北:新文豐,2023,頁1-18。
10/29 第8週 演講:邀請宗教領袖分享實務經驗交流論壇
11/5 第9週 期中報告:實務研究計畫
1. 11/1(17:00前) 交書面報告,2000字以上,6-8張圖片(含圖說)。
2. 11/5:口頭報告,Pecha Kucha (20 slides X 20 seconds),6-7分鐘/人。
11/12 第10週 臺灣道教/道廟:歷史與主題
11/19 第11週 田野調查實習(二):10:00-16:00
11/26 第12週 演講:Vincent Goossaert (高萬桑,法國高等研究學院教授)
12/3 第13週 醮志撰寫/道教儀式
12/10 第14週 田野調查實習(三):10:00-16:00
12/17 第15週 宮廟實務發展模式/道教教育(實務:道教學院)
12/24 第16週 期末報告
1. 研究報告、紀錄片、podcast、策展計畫或其他研究成果呈現形式擇一。
12/31 第17週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1/7 第18週 彈性週(期末報告修訂)
(一) 導讀/課堂討論 40%
(二) 期初報告 10%
(三) 期中報告 20%
(四) 期末報告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