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東亞佛教文化史

Course Name: Cultural History of East Asian Buddhism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介紹東亞地區佛教的歷史發展、文化影響及其跨國交流。涵蓋中國、日本、韓國等主要國家的佛教傳播與演變,探討佛教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的發展,以及佛教對東亞文化的深遠影響。通過多學科融合、實踐體驗和國際交流,學生將深入理解佛教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掌握東亞佛教的基本歷史脈絡、重要人物、主要思想流派和文化現象。

    2. 培養跨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

    3. 培養尊重多元文化、開放包容的態度,激發對東亞佛教文化的興趣和探究精神。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1週:課程介紹與佛教概論

    - 佛教的起源與基本教義

    -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2週: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早期發展

    - 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背景

    - 佛教經典的翻譯與傳播

    3週:公元2-5世紀的中國佛教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和社會背景

    - 著名的佛教人物與學派

    4週:公元6-9世紀興盛的隋唐佛教

    - 唐代佛教的黃金時代

    - 禪宗與華嚴宗的崛起

    5週:公元10-16世紀的佛教變遷

    - 宋代的士大夫與佛教

    - 佛教藝術與文獻的保存與發展

    6週:佛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 佛教傳入朝鮮半島的歷史背景

    - 新羅、高麗時期的佛教發展

    7週:佛教在日本的傳播

    - 佛教傳入日本的歷史背景

    - 飛鳥、奈良、平安時期的佛教與文化

    8週:中期考試與回顧

    - 回顧與討論前半部分內容

    9週:日本鎌倉時期的佛教革新

    - 鎌倉新佛教的興起

    - 禪宗在日本的發展

    10週:東亞佛教的相互影響

    - 中國、朝鮮、日本佛教的交流與影響

    - 經典、藝術和僧侶的跨國流動

    11週:東亞佛教的現代發展

    - 現代東亞各國佛教的發展趨勢

    - 佛教在當代社會的角色

    12週:佛教藝術與文化

    - 東亞佛教建築與雕塑

    - 佛教繪畫與書法

    - 佛教文學與詩歌

    13週:佛教儀式與修行

    - 佛教儀式與節日

    - 佛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4週:小組報告與討論

    - 各組報告主題範圍包括佛教人物、經典、文化現象等

    15週:期末總結與回顧

    - 總結課程內容

    - 開放討論與答疑

    - 期末考試準備指導

    16週:期末考試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5%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期中考試(30%)

    期末考試(40%)

    課堂參與(20%)

    小組報告(1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方立天主編. 《东亚佛教研究》 ,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4.

    石守謙,廖肇亨著. .《轉接與跨界 : 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  允晨文化, 2015.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 國史研究室, 1973 年。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 天華出版社, 1989年。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中國佛教通史》, 佛光出版社, 1986年。

    許里和 (Eric Zurcher)、李四龍等譯,《佛教征服中國》,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廖肇亨主編. 《共相與殊相 : 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8.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鳳凰出版社, 2000年。

    金文京. 《漢文與東亞世界 : 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圈》 , 衛城出版, 2022.

    拜根興. 《石刻墓志与唐代东亚交流研究》, 科學出版社, 2015.

    蕭麗華. 《東亞漢詩與佛教文化之傳播》 , 新文豐出版社, 2014.

    Mair, Victor H. "Buddhism and the Rise of the Written Vernacular in East Asia: The Making of National Languag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3, no. 3 (1994): 707-51.

    Chen Jinhua, “Borderland Complex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cred Sites and Lineages in East Asian Buddhism.” In Buddhist Transformations and Interactions: Essays in Honor of Antonino ForteNew York: Cambria Press Inc, 2016.

    McRae, John R. Seeing through Zen: Encounter, Genealogy, 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Wang, Eugene.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Glen Dudbridge. The legend of Miaosh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Wu Hung, "What is bianxia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2 (1992), 132-95.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