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神聖與世俗的關係,為人類文明亙古常青的大哉問,若從個人的層次思考此問題,是為形上學思維的起點;若從集體生活的層次思考此問題,是為政治典範建構的起點。更進一步而論,代表神聖界一方的宗教權威與代表世俗界一方的政治權威,兩造之間的競合關係,標誌著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變遷軌跡,從上古時期的政教混融一體、歷經中世紀的神權指導政權,以迄近現代的政教分離,究竟何種聖俗關係為人類公共生活的理想模式,不同時代的宗教家、哲學家、神學家、政治家等,各自提供不同的解答,並嘗試指引其所處社會實現該理想;聖俗關係的差異,也是東、西方文明差異的根源所在。
本課程以二十世紀政治哲學家Leo Strauss(1899-1973)的政治哲學史經典作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為主要的論述架構,其特色為以哲學與神學的基底,重新詮釋自古希臘以迄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政治哲學諸大家,對古典至中世紀的傳統哲學與近現代哲學的比重均衡,而非如一般西方哲學史或政治思想史著述,厚今薄古。各時期的研讀文本除Leo Strauss的著作之外,還搭配與其學術立場與思路接近的另兩位政治哲學家,古典至中世紀的部分,配合研讀Eric Voegelin(1901-1985)的代表作Order and History;近現代的部分,配合研讀Hannah Arendt(1906-1975)的代表作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若選課同學對上述三位政治哲學家的原著難以充分消化吸收,可搭配研讀與上列主題相關且更平易近人的短篇論文,將視下學期選課同學的學術背景與興趣而定。總而言之,上列三家著作的共同特色是將哲學與宗教的思路結合於人文及社會現實世界的探究,並以政治學的宏觀視域做為貫穿理論與實踐的知識架構,充分契合於本課程跨領域學習的宗旨。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以培養人類文明的跨領域宏觀分析能力為目標,橫跨東亞、西方與伊斯蘭三大文明體系,採取哲學、宗教學與政治學三者結合的跨領域研究途徑,嘗試將古典知識體系的形上學與神聖知識觀應用於當前國內與國際層面的現實議題,以診斷問題癥結並提出周延而徹底的解決方案,亦不排除選課同學將其他學科的途徑帶入課堂做開放的討論。
古典知識體系與現代知識體系的根本差異在於,前者強調自然、人文、社會知識必須統整於形上學的架構,後者則將各領域知識做專業分工,即便所謂跨領域整合,亦無須立基於特定的形上學前提,更多數的狀況是以實用性目的來整合知識。若就此一差異追本溯源,緣於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於神聖(或形而上)界與世俗(或形而下)界關係的根本差異。故而Leo Strauss或其他主張回歸古典知識之長以矯現代知識之弊的學者,企圖在批判現代性之外,嘗試以不同的宏觀架構檢視人類文明數千年的發展軌跡,並評價古典與現代知識各自的利弊得失,重拾被現代化潮流所淹沒而被遺忘的古典智慧,以矯治現代文明的危機。以儒家傳統為例,所謂「內聖外王」的學問,便是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形而下)之學,必須奠基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內聖」(形而上)之學。但受儒家傳統影響甚深的東亞文明,自十九世紀以降受西方現代教育的影響,傳統的「大學」之道逐漸被淡忘,轉而以學術的專業分工為規範,不同學科分門別類傳授,不再追求形而上的整體觀。
相較於東亞文明,西方文明的傳統知識體系從形而上至形而下、從內而外的分類與層次更為具體完備,由古希臘Plato與Aristotle兩大哲開先河,中世紀以後則加入以《聖經》天啟為根源的神學知識體系為形上學的基礎,綜合古希臘的理性與人文傳統,中世紀結束為止,此一傳統知識體系持續主導歐洲的大學教育;伊斯蘭文明亦有類似的聖俗整合之傳統知識體系,只是形上學的基礎以《古蘭經》天啟取代《聖經》,其神學知識體系亦結合古希臘傳統。
因此, 本課程透過哲學、宗教學、政治學的跨學科整合研究與相互對話,針對東、西方文明傳統涉及聖俗關係之議題進行跨越時空的比較分析,以便回歸古典知識體系從形上學與歷史的制高點, 探索人類文明興衰的前因後果,診斷當前全球化數位時代的深層危機,為人類社會的未來擘劃理想的願景。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本課程以Leo Strauss回歸傳統知識的形而上與形而下整合體系為宗旨,並以「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哲學為「外王」之學的體現,重新檢視人類文明發展的過去、現在並展望未來。授課內容分為古典遺產、現代轉型、當代危機三部分,各週探討主題與研讀教材暫訂如下:
9/12 一、古典遺產:1、上古(1)希臘模式(a):Plato(Strauss, Introduction, Ch. Plato)。
9/19 一、古典遺產:1、上古(1)希臘模式(b):Aristotle(Strauss, Ch. Aristotle)。
9/26 一、古典遺產:1、上古(2)以色列模式(a)(Voegelin, Introduction, Ch.13 )。
10/03 一、古典遺產:1、上古(2)以色列模式(b)(Voegelin, Ch.13)。
10/10 國慶假日。
10/17 一、古典遺產:1、上古(3)中國儒家、道家模式。
10/24 一、古典遺產:2、中世(1)伊斯蘭模式(Strauss, Ch. Al-Farabi)。
10/31 一、古典遺產:2、中世(2)基督宗教模式(Strauss, Chs. Augustine、Aquinas)。
11/07 二、現代轉型:1、第一波革命(Strauss, Chs. Machiavelli、Grotius、Hobbes、Locke)。
11/14 二、現代轉型:2、第二波革命(a)(Strauss, Chs. Rousseau、Hume、Adam Smith、John Stuart Mill)。
11/21 二、現代轉型:2、第二波革命(b)(Strauss, Chs. Kant、Hegel)。
11/28 二、現代轉型:3、現代性的批判與反動(a)(Strauss, Chs. Tocqueville、Marx)。
12/05 二、現代轉型:3、現代性的批判與反動(b)(Strauss, Chs. Nietzsche、Epilogue)。
12/12 二、現代轉型:3、現代性的批判與反動(c)(Arendt, Chs. 9、10、11)。
12/19 三、當代危機:1、國內現況分析(以時事報導為材料,不另指定研讀教材)。
12/26 三、當代危機:2、國際現況分析(同上)。
01/02 校外實務參與活動(1)。
01/09 校外實務參與活動(2)。
本課程將與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鄭凱元老師合作,鄭老師專長於英美分析哲學與東、西方心靈哲學比較研究,此一跨校合作的教學方式,嘗試啟發跨領域研究與跨文明比較研究的全新視域。本課程自第二週以後,將以雙數週在陽明交通大學上課, 單數週在政大上課的輪換模式, 詳情於第一週課堂說明o
每週指定教材均應課前研讀、課堂口頭報告及討論,並擇其中三次於課後撰寫書面報告;每篇讀書報告依兩段式撰寫:問題討論、心得反省,總字數約為三千字,期末報告則視學習狀況於期中另訂。
課堂表現:40﹪;讀書報告(三篇):30﹪;期末報告;30﹪。
主要研讀教材:
參考研讀教材: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