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宗教研究基本問題

Course Name: 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係屬「研討課程」(seminar),因此老師與學生皆需課前準備,將閱讀所得帶至教室,進行雙向討論。每兩週涵蓋一主題,第一週主要討論閱讀資料,第二週除研討閱讀資料外,學生需就此一主題,根據事先準備的書寫作業做口頭報告。

每週指定英文作業約為20 ,學生應視自己的閱讀速度(通常以51小時預估),於上課前撥出2-3小時的閱讀時間,以及每單元約1小時,撰寫單元報告。

期末論文為學術型論文,8,000-12,000,整理以及應用上課的資料.約於第9週和第14,學生應當交期末論文計畫(報告主題方向,預估整理資料,撰寫草稿的時間),以及進度報告(完成草稿以及修訂稿件) 。第18週將以正是學術會議的形式進行期末論文口頭報告。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學生必須盡以下的責任,以便達到本身以及幫助全班學習的目標:

    (一)課前閱讀所指定的教材,準備課中積極參與討論,並且參與本課程設計的活動(如演講),佔學期總分20%

    (二)根據七大主題的閱讀資料,撰寫每單元約兩頁的簡短報告(字數限制為1,000-1,500字,請勿浪費在摘要),並於每一主題第二週上課時攜帶至課堂做報告並繳交,逾期不收,佔學期總分40%

    (三)撰寫有關本課程主題的報告一篇,字數限制為8,000-12,000(不含註腳),於學期末口頭發表,經過老師和同學回應後,修改繳交,佔學期總分35%

     (四) 加分佔學期總分5-10%。根據上課閱讀資料,擷取一個研究理論寫長摘, 上傳雲端資料庫共享, 一學期至少5-10條長摘(請勿集中於一兩週內交)。為避免重複,以繳交日期為憑,不得有第三人繳交同樣主題,所以鼓勵同學事先分配主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學生必須盡以下的責任,以便達到本身以及幫助全班學習的目標:

    (一)課前閱讀所指定的教材,準備課中積極參與討論,並且參與本課程設計的活動(如演講),佔學期總分20%

    (二)根據七大主題的閱讀資料,撰寫每單元約兩頁的簡短報告(字數限制為1,000-1,500字,請勿浪費在摘要),並於每一主題第二週上課時攜帶至課堂做報告並繳交,逾期不收,佔學期總分40%

    (三)撰寫有關本課程主題的報告一篇,字數限制為8,000-12,000(不含註腳),於學期末口頭發表,經過老師和同學回應後,修改繳交,佔學期總分35%

     (四) 加分佔學期總分5-10%。根據上課閱讀資料,擷取一個研究理論寫長摘, 上傳雲端資料庫共享, 一學期至少5-10條長摘(請勿集中於一兩週內交)。為避免重複,以繳交日期為憑,不得有第三人繳交同樣主題,所以鼓勵同學事先分配主題.

    第一週 (9/10)     課程簡介與討論練習

    指定閱讀:李向平,〈从宗教文化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江海學刊》2011.2 : 113-120.

    第二週(9/17)中秋節放假

    第三週 (9/24)  1.2由誰定義「宗教」?
    1.1什麼是「宗教」? 
    John Hick, 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pp. 1-17. 
    Jonathan Z. Smith,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in CT, ch. 15, pp.269-284.     

    第四週 (10/1)    2.1 宗教的分類和發展

    William E. Arnal, “Definition,” in GSR, ch. 2, pp. 21-34. Richard King, “Orientalism and the Study of Religions,” in RC, ch. 15, pp. 275-290.

    Eric J. Sharpe, “The Study of Relig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RC, ch. 2, pp. 21-45.

    丁仁傑,〈一個失控的成長團體日月明功初探〉,《思想》2011.2 : 113-120

    第五週 (10/8)    3.1 宗教研究的基本架構-- 比較研究
    Mircea Eliade,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pp. 1-37. 
    丁仁傑,〈文化綜攝與個人救贖:由清海無上師世界會教團的發展觀察台灣當代宗教與文化變遷的性質與特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3(2003.03):135-200.

    第六週 10/15 3.2 宗教研究的架構-- 宗教對話 
    Daniel L. Overmyer, Religions of China, pp. 57-86.   

    Paul O. Ingram, "History of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in Teaching Buddhism, pp. 271-295.

    第七週 10/22 4.1宗教研究的特徵:宗教經驗 
    Robert H. Sharf, “Experience,” CT, ch. 5, pp. 94-116. 
    David Yamane, “Narrative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Sociology of 
    Religion 61.2 (2000) 171-189.   

    林美容,〈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6(2014): 1-26.

     

    第八週 (10/29)   4.2宗教經驗 

    Roger Finke, “Introduction,” in Tsai Yen-zen ed, Religious experience :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China (Taipei: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2013.

    蔡怡佳,〈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台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信徒之感通經驗〉,《考古人類學刊》77(2012.12): 59-97.

    蔡彥仁,〈台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簡介一個跨學科研究的案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13.3 (2016.6) :175-183.

     

     第九週 (11/5)         5.1 宗教研究的困境:圈內人 vs. 圈外人 

    David J. Hufford, “The Scholarly Voice and the Personal Voice: Reflexivity in Belief Studies,” in IOP, ch. 20, pp. 294-310.

    第十週 (11/12)     5.2 圈內人 vs. 圈外人
    盧蕙馨、鄺真泉,〈宗教療癒的「情入」與「理入」,《輔仁宗教研究》32(2016 ):71–100

    第十一週 (11/19)  6.1宗教研究的雷區:世俗化

    Steve Bruce, “Secularization,” in BC, ch. 24, pp. 413-429. 
    Rodney Stark, “Secularization, R.I.P.,” Sociology of Religion 60.3 (1999) pp. 249-273.  

     

    第十二週 (11/26)      期中報告

    黃克先 2022: 159-184*

     

    第十三週 (12/3)      6.2 世俗化與宗教市場 

    Peter Berger,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A Global Overview,” in DW, pp. 1-18.     

    Robert A. Segal, “In Defense of Reductionism,” in IOP, ch. 11, pp.139-163. 

    趙星光,〈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戶動關係的質變>,《宗教哲學》30 (2004.06): 1-19.

     

    第十四週 (12/10)   7.1 宗教研究的新領域:性別研究(一) 

    Darlene M. Juschka, “Gender,” in RC, ch. 12, pp. 229-242. 
    Janet Liebman Jacobs, “Hidden Truths and Cultures of Secrecy: Reflections on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 Sociology of Religion 61.4 (2000) 433-441.      


    第十五週 (12/17) 7.2宗教與性別研究(二)

    決定期末報告回應人。

    盧蕙馨,〈慈悲之為跨性別倫理的宗教實踐〉,收於《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法界出版社,2008),頁595-630

    李玉珍,〈寺院廚房的姊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研院民族學研究集刊》87(1999):97-128.

    第十六週 (12/24)    修改期末論文週

    第十七週 (12/31)   期末論文發表會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35%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30%

    其他: Others: 學術寫作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基本要求為具備學術論文格式:A提出問題、推論過程、解答問題的結構; B 章節分段、註腳格式、參考書目完整 

    2.    文獻回顧評分標準:A 清楚學界主要議題的發展,能與學界對話; A- 文獻回顧有重點; B文獻回顧資料完整 

    3.    文字評分標準:A文字優雅流暢; A-論銜接順暢; A-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B整理分析意見清楚 

    4.    內容評分標準:A具有創見,證明過程具說服力;A-問題意識清楚;B文字清楚,組織結構合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