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獨立研究

Course Name: Independent Stud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商榷概念論---正視佛教「世俗諦」的現代意義

當代英美哲學自麥克道爾(John McDowell)的《心靈與世界》(Mind and World)出版之後,關於知覺內容是否為概念性(conceptual)的爭論不僅成為知識論和心靈哲學的焦點,也影響了倫理學的「理由轉向」,其影響至今,甚至外溢到當代英美佛教哲學界。概念論者(Conceptualist)所主張的內在理由空間(space of reasons)被用來抵制日益進逼的自然主義,試圖為世間性的道德規範建立概念性知覺和世界之間的直接關係,給道德行動提供了理性主體的根據,避免凡事皆化約到自然法則。非概念論者(Nonconceptualist)則主張非概念性知覺經驗是知識構成的第一序,概念(包括具有規範性的概念)只能對知覺有第二序的增益,後者則無法直接接觸到世界。思維、行動和世界之間的關係如何衡定,成為知識論和倫理學的關鍵問題。Charles Taylor 和  Hubert Dreyfus 在其合著的Retrieving Realism為非概念論背書,稱其為「沈浸式模型」,呼應海德格的此在分析(在世界中的存有),而視概念論者為現代性方案的延伸,其不見明顯可見。在爭論中,非概念的知覺經驗因被視為知識的基礎,非概念論往往被視為具有貶義(「迷思」)的基礎論(fundationalism)。在晚近二十年來,這持續的爭論在北美深刻地影響了佛教哲學界:部分學者將此爭論挪到中觀哲學和識論者—特別是陳那和法稱—之間的爭論,並出現了要求「回到以理由空間為核心的世俗諦」的走向,雖然這要求仍保留勝義不存在的勝義諦視角。這「回到世俗諦」的新走向以現代的方式重新評價了佛教中觀和唯識的爭論,試圖在面對Charles Taylor 所稱的「世俗的年代」中,提出面對世界、介入世界(「不捨世間法」)的實踐態度,具有真切的歷史意識。本課程將以六世紀護法和清辨的「空有之爭」為材料,在上述的問題意識引導下,探討知覺(現量)、概念(apoha論)、推理(比量)、意識轉化(「無分別智」)以及二諦(二種認識態度或二種認識內容)等問題,並對上述的哲學爭論與文化議題做出來自佛教視角的回應。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一、高階比較佛教哲學研究。

    二、研讀相關佛教原典與當代哲學相關著作。

    三、指導博士論文寫作,定期研討。

    四、安排讀書會與專家演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1. 9/12  清辨著、呂澂譯。《中觀心論》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對讀梵、藏文本及Eckel英譯、山口日譯。

    2. 9/19  清辨著、呂澂譯。《中觀心論》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對讀梵、藏文本及Eckel英譯、山口日譯。

    3. 9/26  清辨著、呂澂譯。《中觀心論》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對讀梵、藏文本及Eckel英譯、山口日譯。

    4. 10/3  清辨著、呂澂譯。《中觀心論》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對讀梵、藏文本及Eckel英譯、山口日譯。

    5. 10/10 國慶放假

    6. 10/17 清辨著、呂澂譯。《中觀心論》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對讀梵、藏文本及Eckel英譯、山口日譯。

    7. 10/24  清辨著、呂澂譯。《中觀心論》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對讀梵、藏文本及Eckel英譯、山口日譯。

    8. 10/31  清辨著、呂澂譯。《中觀心論》第五品《入抉擇瑜伽師真實品》。對讀梵、藏文本及Eckel英譯、山口日譯。

    9. 11/7 期中考

    10. 11/14 Eckel, Malcolm David. “Bhāvaviveka’s Critique of Yogācāra Philosophy in Chapter XXV of the Prajñāpradīpa.” 呂澂漢譯。

    11. 11/21 Eckel, Malcolm David. “Bhāvaviveka’s Critique of Yogācāra Philosophy in Chapter XXV of the Prajñāpradīpa.”

    12. 11/28 Eckel, Malcolm David. “Bhāvaviveka’s Critique of Yogācāra Philosophy in Chapter XXV of the Prajñāpradīpa.”

    13. 12/5  Eckel, Malcolm David. “Bhāvaviveka’s Critique of Yogācāra Philosophy in Chapter XXV of the Prajñāpradīpa.”

    14. 12/12  護法,《廣百論釋論・教誡弟子品》研讀

    15. 12/19 東京大學研討會暨參訪

    16. 12/26  護法,《廣百論釋論・教誡弟子品》研讀

    17. 1/2  護法,《廣百論釋論・教誡弟子品》研讀

    18. 1/9  期末考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參加讀書會、研討會。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以實際參與研討與博士論文準備進度而定。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隨堂提供。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