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高達美《柏拉圖的辯證法倫理學》

Course Name: Gadamer's "Plato's Dialectical Ethic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以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著稱的德國哲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早年在馬堡(Marburg)大學哲學系求學期間特別喜好古希臘哲學,這點可從其1922年的博士論文《柏拉圖對話錄論享樂之本質》(Das Wesen der Lust nach den platonischen Dialogen)及1929年的大學教授資格論文《柏拉圖的辯證法倫理學:對〈菲力帕斯篇〉的現象學詮釋》(Platos dialektische Ethik: Phä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zum ,Philebos')均是以柏拉圖哲學作為研究對象一事看出。由於高達美早年的古希臘哲學研究——尤其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對於他後來所發展的哲學詮釋學之內在義理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故吾人若欲去系統性考察哲學詮釋學之形成史,實有必要去研讀高達美早年的相關作品,方才能更清楚了解其是如何把他對古希臘哲學的詮釋納入到自己後來的哲學理論系統裡。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精讀《柏拉圖的辯證法倫理學》一書。該書作為高達美的教授資格論文,係在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及古典語文學家芙莉蓮德(Paul Friedländer)的共同指導下,於1929年通過口試,1931年出版。該書之撰寫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模仿了早期海德格對亞里斯多德的現象學詮釋(phä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 zu Aristoteles),並在結構上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係在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之詮釋學式現象學思想基礎上去概括詮釋柏拉圖的辯證法,第二部分則是運用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來引導閱讀柏拉圖〈菲力帕斯篇〉。高達美曾在1968年再版序言中,指出該書是嘗試將他「剛學到的現象學描述技藝運用到柏拉圖對話錄裡」,並「梳理柏拉圖辯證法一些核心問題」。不過,他也不諱言這個新的嘗試方向尚有改進空間。故他趁著再版的機會補增了以下四篇後來撰寫的研究論文,以作為該書之附錄:1934年的〈柏拉圖與詩人〉(Plato und die Dichter)、1942年的〈柏拉圖的教育城邦〉(Platos Staat der Erziehung)、1964年的〈柏拉圖第七封信中的辯證法與詭辯術〉(Dialektik und Sophistik im siebenten platonischen Brief)及1968年的〈與柏拉圖為友,更與真理為友〉(Amicus Plato magis amica veritas)。後來在1983年出版該書的第四版時,高達美將原先第二版中的附錄文章拿掉,僅把1931年的文本重新排版,並再補上一篇新的序言。這一來是因為他在1978年已出版了《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之間的善觀念》(Die Idee des Guten zwischen Plato und Aristoteles)一書,能更為整體地展現其後續研究成果,二來則是既然《柏拉圖的辯證法倫理學》本就自成一體,可做為一個整體來閱讀與理解,而且當時他也正在規劃出版十卷本的《作品集》,所以他乾脆將前述那些附錄的文章轉而分別收錄到1985年出版的《作品集》的第五及六卷裡。

本課程所擬閱讀的《柏拉圖的辯證法倫理學》一書亦有收錄到《作品集》第五卷裡。對該書的精讀對於吾人完整理解高達美思想發展之任務而言,具有以下三項重要意義:(一)有利於考察早期高達美的柏拉圖詮釋如何從新康德學派色彩轉向詮釋學現象學、(二)有助於追蹤高達美後來的哲學詮釋學跟他的第一部作品之間的思想發展關係、(三)藉以理解高達美如何承襲早期海德格思想。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引導學生細讀原典以深入掌握高達美早期思想。

    2. 比較高達美早期作品以考察其思想之發展軌跡。

    3. 透過多元方式來培養學生分析文本之敏感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學習投入時間

    課堂講授

    課程前後

    1

    (09/12) 課程介紹

    PDE: Introduction

    閱讀與討論

    3

    4.5

    2

    (09/19) 柏拉圖《菲力布斯篇》

    Plato, Philebos

    閱讀與討論

    3

    4.5

    3

    (09/26) 現象學式詮釋學:科學、對話與邏各斯

    PDE: Ch1, §1-2

    閱讀與討論

    3

    4.5

    4

    (10/03) 現象學式詮釋學:世界與言說

    PDE: Ch1, §3-4

    閱讀與討論

    3

    4.5

    5

    (10/10) 國慶日

    停課乙次 閱讀與討論

    3

    4.5

    6

    (10/17) 現象學式詮釋學:蘇格拉底式對話

    PDE: Ch1, §5

    閱讀與討論

    3

    4.5

    7

    (10/24) 現象學式詮釋學:〈菲多篇〉及〈共和國篇〉中的辯證法

    PDE: Ch1, §6

    閱讀與討論

    3

    4.5

    8

    (10/31) 現象學式詮釋學:〈菲德羅篇〉、〈智者篇〉及〈巴曼尼德斯篇〉中的辯證法

    PDE: Ch1, §7-8

    閱讀與討論

    3

    4.5

    9

    (11/07) 詮釋文本:〈菲力布斯篇〉(一)

    PDE: Ch2, §1-2

    閱讀與討論

    3

    4.5

    10

    (11/14) 詮釋文本:〈菲力布斯篇〉(二)

    PDE: Ch2, §3-4

    閱讀與討論

    3

    4.5

    11

    (11/21) 詮釋文本:〈菲力布斯篇〉(三)

    PDE: Ch2, §5-6

    閱讀與討論

    3

    4.5

    12

    (11/28) 詮釋文本:〈菲力布斯篇〉(四)

    PDE: Ch2, §7-8

    閱讀與討論

    3

    4.5

    13

    (12/05) 詮釋文本:〈菲力布斯篇〉(五)

    PDE: Ch2, §9-10

    閱讀與討論

    3

    4.5

    14

    (12/12) 詮釋文本:〈菲力布斯篇〉(六)

    PDE: Ch2, §11-12

    閱讀與討論

    3

    4.5

    15

    (12/19) 詮釋文本:〈菲力布斯篇〉(七)

    PDE: Ch2, §13-14

    閱讀與討論

    3

    4.5

    16

    (12/26) 綜合討論

     

    閱讀與討論

    3

    4.5

    17

    (01/02) 彈性課程

    完成期末報告

     

    3

    4.5

    18

    (01/09) 彈性課程

    完成期末報告

     

    3

    4.5

    *課程實際內容會隨每週實際上課狀況做調整
    PDE = Plato's Dialectical Ethics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學生口頭報告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相關說明
    1 memo 30% 共繳交10次
    2 期中口頭報告 30% 導讀上課文本
    3 期末書面報告 40% 哲學論文或翻譯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
    1. Gadamer, Hans-Georg. (1931). Platos dialektische Ethik: Phä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zum ,Philebos', Leipzig, Felix Meiner Verlag. or in: GW5, S. 3-163.(英譯參考:Plato's Dialectical Ethics: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Relating to the Philebus, translated by Robert M. Wallace, New Haven & London, Yea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中譯參考:《柏拉圖的辯證法倫理學》,馬小虎譯,收錄於:洪漢鼎主編:《伽達默爾著作集》第5卷希臘哲學 (I),頁5-248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

    2. Plato. Philebos. .(英譯參考:Benjamin Jowett (tr.). Philebus. In: 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or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中譯參考:《柏拉圖全集》, 王曉朝譯。台北:左岸出版社,2003。或《柏拉圖全集・中短篇作品》,劉小楓、劉振等譯,頁479-553(北京:華夏出版社,2023)。)


    參考書目:
    1. Kussler, Leonardo Marques. (2023). Root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n Gadamer’s reading of the Philebus: ethic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etsugaku, vol. 7, p. 165-176.

    2. Taylor, A. E. (2011). Plato: The Man and His Work, Dover Publication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