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伯納德·威廉斯 (1929—2003) 是英國道德哲學家,被《泰晤士報》稱為「他那個時代中最傑出、最重要的英國道德哲學家」。他的著作包括《個人問題》(Problems of the Self,1973年)、《道德運氣》(Moral Luck,1981年)、《倫理學和哲學的邊界》(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1985年)、《羞恥與必然性》(Shame and Necessity, 1993年)、《真理與真誠》(Truth And Truthfulness: An Essay In Genealogy,2002年)等,曾為瑪塔納絲寶(Nussbaum) 所推崇。本學期欲研讀他在1985年的著作:《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誠如本書的中譯本簡介所言:「在本書中,威廉斯檢討了倫理學理論的幾種代表性理論如亞里斯多德傳統和康德傳統,指出倫理學理論反思的對象應該是人的倫理生活,而不應該是人的倫理反思。如果把倫理學定位為後者,並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論起點上為人的倫理活動尋找解釋,就會實際地破壞了我們的真實倫理生活面貌。因此,倫理理論的問題,在於其不知反思的節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壞人們的倫理生活。儘管現代社會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階段,我們仍然有必要對於反思在倫理理論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學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第七章「語言的轉向」,涉及到倫理生活的概念是「厚實的」,以別於抽象了倫理生活的「單薄的」概念。此可和當代漢學家安靖如 (Stephan Angeles)針對倫理-禮-政治的架構所言的從政治的濃稠語言到道德的單薄語言的回溯相比較。
能力項目說明
讓學生學習本書的意義為,如中譯者所言:「在於對於哲學理論本身的自我陶醉現象進行了深刻反省,可以說是一本寫給倫理學家的倫理學書籍,一本寫給哲學家的哲學書籍。」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期中做所選取的章節做轉譯與報告,期末做一篇約十頁的小論文。上課並積極參與討論。期中報告與平時參與佔總評分30%,期末報告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