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視覺文化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A-Seminar on Visual Culture Criticism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文學、繪畫、攝影、影視、廣告等文本作為討論的基礎,輔以相關視覺文化、圖像學、空間理論、性別論述、生命政治等理論方法,分別探討視覺性與現代性、性別與地理、身體敘事與生命政治、地景認同與空間政治、視覺帝國與視覺民族志、影視史學與視覺敘事、奇觀社會與消費地理學等重要議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視覺文化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主要以「視覺性」為主軸,分析現代世界的主體建構、身分認同及文化表徵的運作與視覺性實踐的關係。視覺文化中看與被看的文化行為,或技術化的視覺性話語,背後實質隱藏了特定的論述位置,以及預設的觀看框架,因而,視覺性實踐作為一種表徵,涉及意識型態與權力的操作;透過視覺性實踐與生產,再現了觀看/監視位置與主體關係等一系列與主體認知、觀視技術、文化規制及與階級、性別、種族相關的權力關係和身分認同,乃至於知識生產與社會配置空間等視覺政體之議題。本專題以文學、繪畫、攝影、影視、廣告等文本作為討論的基礎,輔以相關視覺文化、圖像學、空間理論、性別論述、生命政治等理論方法,以教師講授、研究生報告為主,兼及邀請國內外學者演講,分從以下議題探討之:

    一、從視覺到視覺性

    二、視覺性與現代性

    三、性別與地理

    四、身體敘事與生命政治

    五、地景認同與空間政治

    六、視覺帝國與視覺民族志

    七、影視史學與視覺敘事

    八、奇觀社會與消費地理學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上課依學生研究性向、興趣與課程需求,共同選定數個專題,依時依序教學。

    教學進度
    9/11 從視覺到視覺性

    9/19 視覺性與現代性

    9/25 視覺性與現代性

    10/2 性別與地理

    10/9 性別與地理

    10/16 身體敘事與生命政治

    10/23 身體敘事與生命政治

    10/30 自主統整學習

    11/6  地景認同與視覺政治

    11/13 地景認同與視覺政治

    11/20 視覺帝國與視覺民族志

    11/27 視覺帝國與視覺民族志

    12/4  影視史學與視覺敘事

    12/11 影視史學與視覺敘事

    12/18 奇觀社會與消費地理學

    12/25 奇觀社會與消費地理學

    1/1 開國紀念日(放假)

    1/8 自主統整學習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5%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3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演講及跨域學習、研讀、觀賞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主要採取教師講授與學生報告,兼及邀請國內外學者演講的方式為之,學生依上課講次進行口頭報告,評述相關議題的篇章內容,並依各自之學術性向分組每月至少研討相關議題二次,並繳交相關研討紀錄(小組)、期末報告(個人)各乙篇。

     

     

    課程要求/評分標準 Course requirements/Grading standards

    一、課堂表現及小組口頭報告 40

    二、期末報告 6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2005年)。

    Chris Barker著,吳沛嶸譯:《文化研究:核心議題與關鍵辯論》(臺北:韋伯文化,2009年)。

    Gerard Delanty著,駱盈伶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知識、權力與自我》(臺北:韋伯文化,2009年)。

    Jorge Larrain著,戴從容譯:《意識型態與文化身分: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Juliana  Mansvelt 著,呂奕欣譯:《消費地理學》(臺北:韋伯文化,2008 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年)。

    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臺北:群學,2010年)。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黄鵬仁譯《消費》:(臺北:巨流,1996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年)。

    W.J.T.米切爾編,楊麗、萬信瓊譯:《風景與權力》(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

    Zygmunt Bauman著,李培元譯:《後現代性與政治》(臺北:韋伯文化,2009年)。

    尹樹廣編:《後結構生活世界國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志弘編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臺北:唐山,1995年)。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田園城市,2000年)。

    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

    王岳川主編:《媒介哲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年)。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第四卷: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逢振等編譯:《性別政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王德勝:《文化的嬉戲與承諾》(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丹尼爾・ 米勒著,費文明、朱曉寧譯:《物質文化與大眾消費》(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

    巴特.摩爾-吉爾伯特(Bart Moore-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臺北:聯經,2005年)。

    包亞明主編:《後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鏡:像酒吧、迪斯尼計畫、都市空間與香港藍調〉,《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高雄:宏文館,2002年)。

    卡洛琳.M.布魯墨(Carolyn Bloomer)著,張功鈐譯:《視覺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7年)。

    卡茨等編,常江譯:《媒介研究經典文本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史書美著,楊華慶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北:聯經,2013年)。

    史蒂芬.梅爾維爾 、(美)比爾.里汀斯著,郁火星譯:《視覺與文本》(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皮埃爾.諾拉主編,黃豔紅等譯:《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著,尼偉譯:《視覺文化導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布萊恩.特納著,馬海良、趙國新譯:《身體與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蘇珊.桑塔格(Susan.Sontag)等著,吳瓊、杜予編:《上帝的眼睛: 攝影的哲學》(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伊格爾頓 T.Eagleton)著,馬海良譯:《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朱迪斯.巴特勒著,李鈞鵬譯:《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2006年)。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 2002年)。

    西格弗里德.齊林斯基著,榮震華譯:《媒介考古學——探索視聽技術的深層時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西蒙.沙瑪著,胡淑陳、馮樨譯:《風景與記憶》(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著,王逢振主编,王逢振等譯著:《現代性、后現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

    亨利.勒菲弗著,李春譯:《空間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伯曼著,徐大建、張輯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克里斯.希林著,李康譯:《身體與社會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克里斯蒂安.麥茨、吉爾 德勒茲等著,吳瓊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利薩.泰勒、 安德魯.威利斯著,吳靖、黃佩譯:《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方正主編:《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5年)。

    吳盛青編:《旅行的圖像與文本:現代華語語境中的媒介互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巫鴻著,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

    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巫鴻著,梅玫、肖鐵、施杰等譯: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巫鴻著,肖鐵譯:《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天鐸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臺北:遠流,2002年)。

    李蓉編著:《中國近現代身體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汪民安、陳永國主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上、下)(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居伊.德波著,梁虹譯:《景觀社會評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麥田文化,2004年)。

    周蕾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2001年)。

    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讀本》(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

    金援主編,章戈浩編:《可見的思想》(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

    孟建:《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的理論詮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年, 2005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金元浦主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阿格尼絲.赫勒著,李瑞華譯:《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

    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譯:《日常生活》(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年)。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著,湖菊蘭、張雲鵬譯:《圖像時代》(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阿萊達.阿斯曼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科林.弗林特、皮特.泰勒著, 劉雲剛譯:《政治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段義孚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保羅.馬丁(Paul Martin Lester)著,張霄亭等譯:《視覺傳播》(臺北:雙葉書廊,2003年)。

    哈布瓦赫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哈拉爾德.韋爾策編,季斌等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姚玳玫:《想像女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派特里夏.法拉、卡拉琳.派特森編,盧曉輝譯:《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約斯.德.穆爾著,麥永雄譯:《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年)。

    約翰.奧尼爾著,張旭春譯:《身體型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埃爾基.胡塔莫、尤西.帕里卡主編,唐海主譯:《媒介考古學:方法、路徑與意涵》(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31993年)。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臺北:桂冠,2004年)。

    馬爾科姆.巴納德(Malcolm Barnard)著,常寧生譯:《理解視覺文化的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高小康:《狂歡世紀──娛樂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等合譯:《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2005年)。

    強納森.柯拉瑞 Jonathan Crary)著,蔡佩君、王嘉驥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臺北:行人2007年)。

    溫迪.J.達比(Wendy J. Darby)著,張箭飛、趙紅英譯:《風景與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斯圖爾特.霍爾編:《表徵:文化表徵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斯圖爾特.艾肯特、美吉爾・瓦倫丁主編:《人文地理學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曼威.科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等譯:《認同的力量》(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理查德.豪厄爾斯(Richard Howells)著,葛紅兵等譯:《視覺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莫尼克.西卡爾著,陳姿穎譯:《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臺北:邊城,2005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著,劉韶涵譯:《眼與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主編:《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3年)。

    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第六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麥都格(Angus McDougall)、赫里(Gerald D. Hurley)著,閻凱毅譯:《視覺的震撼》(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

    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Joanne Entwistle)著,皓元寶譯:《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斯威伍德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神話》(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曾軍:《觀看的文化分析》(青島: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

    曾勝:《視覺隱喻:拉康主體理論與電影凝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2年)。

    費瑟斯通(Featherstone)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編,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波德里亞:批判性的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等著,吳瓊編:《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東蘭主編:《身體、心性、權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臺北:聯經,2009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2000年)。

    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初版)。

    張英進著,秦立彥譯:《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愛德華.W.蘇賈著,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楊念群編:《新史學:感覺、圖像、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鳳春:《消費者政治學》(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葛紅兵、宋耕:《身體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5 年)。

    詹姆斯.埃爾金斯駐,雷鑫譯:《視覺研究:懷疑式導讀》(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

    福柯(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齊奧爾特.西美爾著,費勇等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劉紀蕙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麥田文化,2006年)。

    劉紀蕙主編:《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生活》(臺北:麥田文化,2006年)。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2001年)。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鮑德里亞著,仰海峰譯:《生產之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薩依德 Edward W. Said )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

    羅伯特.麥金姆(Robert H. McKim)著,蔡子瑋譯:《視覺思考的經驗》(臺北:六合出版社,2002年)。

    羅崗、顧錚主編:《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羅貴祥、文潔華編:《雜嘜時代──文化的身分、性別、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羅鋼、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維譯:《流行體系(一)──符號學與服飾符碼》(臺北:桂冠圖書,1998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維譯:《流行體系(二)──流行的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1998年)。

    羅蘭.巴爾特、讓.鮑德里雅等著,吳瓊、杜予編:《形象的修辭:廣告與當代社會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3年)。

    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顧錚:《現代性的第六張面孔︰當代視覺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龔卓軍:《身體佈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年)。

    讓.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