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唐宋傳記文學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A Study of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宋代歐陽脩〈崇文總目敘釋〉針對「傳記」有云:「古者史官,其書有法,大事書之策,小事載之簡牘。至於風俗之舊,耆老所傳,遺言逸行,史不及書,則傳記之說,或有取焉。然自六經之文,諸家異學,說或不同。況乎幽人處士,聞見各異,或詳一時之所得,或發史官之所諱,參求考質,可以備多聞焉。」換言之,傳記蓋將各種人、事聞見敘錄下來,也就是像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傳記〉說的:「傳記之書,其流已久,蓋與六藝先後雜出。……其後支分派別,至於近代,始以錄人物者,區為之傳:敘事跡者,區為之記。」本課程即以傳記對象,先認識傳記文學之基礎概念與理論,後以此為基礎分析、研討傳記作品。

  本課程具體的主題單元,傳記文學之基礎概念與理論部分有:1.概述傳記文學之特質、範圍等;2.傳記文獻:傳世文獻、出土文獻;3.傳記的作者群與讀者群;4.傳記的真相與想像:傳記與歷史;5.傳記的虛構性與文學性:傳記與小說;6.傳記的書面性與口述性:傳記與傳說;7.古代傳記理論:以《史通》、《文史通義》為例;8.傳記敘事。傳記文學的類別部分有:1.史傳;2.類傳;3.散傳;4.自傳;5.托傳;6.假傳;7.傳奇體傳記;8.專傳。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

      藉由觀看唐宋作家筆下的「傳記」,建立自我的「文學」「圖像」,並開拓研究之視野、領域。Bertrand Russell曾說:「人類自古以來有三個敵人,其一是自然(nature),其二是他人(other people),其三是自我(ego)。」而傳記文學即與自然、他人及自我有密切的關係,承載的訊息量甚大,吾人得以從作者、讀者、文化語境進行考察。

    學習成效

    1.認識傳記文學之特質、範圍,以及相關術語與理論,作為分析、研討傳記作品之基礎。

    2.習得以傳世文獻為主,石刻碑銘、敦煌遺書等出土文獻為輔的唐宋傳記文學搜集與研究之方法。

    3.透過唐宋傳記文學之研討,深化對唐、宋的人物、文學、思想、民俗等面向之認識。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一)每週課程進度

    第1週 傳記、唐宋傳記概述

    第2週 傳記文獻(一):傳世文獻、出土文獻

    第3週 傳記敘事

    第4週 傳記的作者與讀者

    第5週  國慶日(放假)

    第6週  傳記的真相與想像:傳記與歷史

    第7週 傳記的虛構性與文學性:傳記與小說

    第8週 傳記的書面性與口述性:傳記與傳說

    第9週 古代傳記理論:以《史通》、《文史通義》為例

    第10週 唐宋史傳:以《隋書》、《新五代史》為例

    第11週 唐宋類傳:以《續高僧傳》、《宋高僧傳》為例

    第12週  唐宋散傳:以沈亞之、歐陽修作品為例

    第13週 唐宋自傳:以王績、白居易、蘇轍作品為例

    第14週  唐宋托傳:以柳宗元、司馬光作品為例

    第15週 唐宋假傳:以韓愈、蘇軾作品為例

    第16週  唐宋傳奇體傳記:以李公佐〈謝小娥傳〉、牛肅〈吳保安傳〉、蘇軾〈率子廉傳〉為例

    第17週 唐宋專傳:以郭湜《高力士外傳》、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為例

    第18週 期末總結:期末報告撰寫大綱與摘要,以及各項疑難討論

     

    (二)作業要求

    1.請課前務必閱讀指定傳記研究論著、唐宋傳記作品,以利課堂討論。

    2.指定之傳記研究論著札記:第2-4、6-9週,每週繳交該週指定的傳記研究論著札記,每次以1000-2000字為原則。

    3.期中-唐宋傳記文學作品之導讀:請從第10-17週的各傳記類型、主題擇一,進行屬於該類型、主題的唐宋作家的作品導讀,須包括:(1)作品大意之串講(2)作品之分析(3)提問(至少三題)。

    4.期末-唐宋傳記文學學術論文:從唐宋傳記文學之中,擇一論題,寫成合乎學術倫理、學術格式的正式論文。繳交前,請務必先行提出擬論述的論題、具體的研究目的及論述架構。

     

    ※第2-4、6-9週指定之傳記研究論著

    (第2週  牛刀小試)

    1.黃自鴻、胡梓穎:〈傳記與辨體觀──內部衝突的分類過程〉,《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2016年3月),頁95-122。

    2.杜維運:〈傳記的特質和撰寫方法〉,《傳記文學》第45卷第5期(1984年11月),頁39-43。

    第3週 傳記敘事

    1.(美)倪豪士:〈《文苑英華》中「傳」的結構研究〉,《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頁22-43。

    2.黃敬家:〈佛教傳記文學研究方法的建構──從敘事的角度解讀高僧傳記〉,《世界宗教學刊》第10期(2007年12月),頁99-138。

    第4週  傳記的作者與讀者

    1.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第三章第一節〈身份的寓言〉,頁83-110。

    2.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9月),頁147-183

    第6週 傳記的真相與想像:傳記與歷史

    1.楊正潤:《現代傳記學》第一章第二節〈人的真實與本真〉,頁26-45。

    2.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第一章〈傳記文學的事實理論〉,頁5-41。

    第7週 傳記的虛構性與文學性:傳記與小說

    1.楊正潤:《現代傳記學》第一章第三節〈傳記與文學〉,頁45-57。

    2.李鵬飛:〈唐人小説的「事實性虛構」特徵及其成因〉,《國學硏究》第30卷,頁 171-190。

    第8週 傳記的書面性與口述性:傳記與傳說

    *柳田國男:《傳說論》(節選)

    第9週 古代傳記理論:以《史通》、《文史通義》為例

    1.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傳記〉

    2.陳蘭村:《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頁214-223;頁374-382。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

    1.平時課堂出席討論:20%

    2.指定傳記論著札記:30%

    3.期中傳記著作導讀:20%

    4.期末專題學術報告: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文苑英華》、《全唐文》、《全宋文》、《繡谷春容》

    劉紹唐等著:《什麼是傳記文學》,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芬伶:《散文課》,臺北:九歌出版社,2014。

    (法)安德烈‧莫洛亞(Andre’ Maurois)著,陳蒼多譯:《傳記面面觀》(Aspects of Biography),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王錦貴《中國紀傳體文獻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史素昭:《唐代傳記文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田恩銘:《唐宋變革視域下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朱東潤:《中國傳敘文學之變遷 八代傳述文學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祥年:《傳記文學概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年。

    俞樟華、婁欣星等:《古代假傳和類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張新科:《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電子書)

    陳蘭村、張新科:《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蘭村:《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謝志勇:《逡巡於文與史之間──唐代傳記文學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韓兆琦:《《史記》與傳記文學二十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韓兆琦:《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韓兆琦:《中國傳記藝術》,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日)柳田國男著,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郝春文:《敦煌遺書》,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年。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鍾書林、張磊:《敦煌文研究與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明璋:《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獻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9月),頁147-183

    余英時:〈年譜學與現代的傳記觀念〉,《傳記文學》第42卷第5期(1983年5月),頁10-15。

    杜維運:〈傳記的特質和撰寫方法〉,《傳記文學》第45卷第5期(1984年11月),頁39-43。

    陳蘭村、全展:〈新世紀以來中國傳記文學研究回顧〉,《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12 年第1期,頁11-15。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