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大乘佛學大抵可分為般若思想,如來藏思想以及瑜珈思想三大派別。對中國而言,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可謂最為深重,不論天臺、華嚴或是禪宗都受到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人對般若思想摸索了將近兩百年,在鳩摩來華(西元401年)之後,終於撥雲見天日。理當對之視如珍寶,但事實卻是在短短二十年內,風潮就轉向了涅槃學,涅槃思想很快的佔領了佛教思想界。涅槃學究竟有甚麼媚力,為何立即吸引了眾人目光?本課程旨在說明涅槃學及其相關的如來藏思想。
|
能力項目說明
涅槃經的前份大約在西元418年由法顯帶回,420左右就風靡了整個江南,估名先發的竺道生認為一闡題也有佛性,遭到僧團擯斥。430前後,北涼曇無讖所翻譯的涅槃經續分也傳入江南,果然有一闡題也有佛性的經文,替竺道生翻了案,竺道生為它做了注釋。同時期的僧亮也為她做了注釋,此二書皆被收入涅槃經集解當中。
在竺道生圓寂(約434年)之後,求那跋陀羅來到江南(435年),約在436年翻譯了勝鬘經,此書迅速的席捲中國佛教界。僧人們運用的此經的看法來註解涅槃經,產生了空前的新思想。接著求那跋陀羅又翻譯出楞伽經,據說當時的中國人運用此經的思想創造了《大乘起信論》一書。
本課程分為三部分:
在說明如來藏思想及其的轉變當中, 理解當時傳入中國的印度思想;接著再由注疏當中明白中國人對印度如來藏思想的接受與理解。
學生經由閱讀與討論後,能夠清楚的說明中國人對印度如來藏思想的接受、理解與超越。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日期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
2/21 |
涅槃經前分 (如來性品) |
涅槃經前分講義 (如來性品) |
講授與討論 請務必事先閱讀講義 |
2 |
2/28
|
涅槃經前分 (如來性品) |
涅槃經前分講義 (如來性品) |
|
3 |
3/07 |
涅槃經前分 (如來性品) |
涅槃經前分講義 (如來性品) |
|
4 |
3/14 |
涅槃經續分 (師子吼品) |
涅槃經續分講義 (師子吼品) |
|
5 |
3/21
|
涅槃經續分 (師子吼) |
涅槃經續分講義 (師子吼品) |
|
6 |
3/28 |
涅槃經續分 (迦葉菩薩品) |
涅槃經續分 (迦葉菩薩品)講義 |
|
7 |
4/04
|
竺道生涅槃注 |
竺道生涅槃注 |
|
8 |
4/11
|
僧亮涅槃注 |
竺道生涅槃注 |
|
9 |
4/18
|
勝鬘經 |
勝鬘經講義 |
|
10 |
4/25
|
勝鬘經 |
勝鬘經講義 |
|
11 |
5/02
|
勝鬘經 |
勝鬘經講義 |
|
12 |
5/09
|
僧宗涅槃注 |
僧宗涅槃注 |
|
13 |
5/16
|
寶亮涅槃注 |
寶亮涅槃注 |
|
14 |
5/23
|
慧遠勝鬘義記 |
慧遠勝鬘義記 |
|
15 |
5/30
|
楞伽經 |
楞伽經講義 |
|
16 |
6/06
|
楞伽經 |
楞伽經講義 |
|
17 |
6/13 |
統整與討論 |
|
|
18 |
6/20 |
統整與討論 |
|
|
教學週次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 |
●16+2週 |
第1-16 週 |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〇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
第 週 |
〇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〇自主總整學習 〇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〇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〇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
|
〇17+1週 |
第 週 |
●〇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〇自主總整學習 ●〇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〇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〇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
〇18週 |
無彈性補充教學週 |
本課程十分重視課堂的討論,所以上課的參與佔學期成績的15%。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20%,課堂報告佔20%,期末報告佔25%。
出席全勤,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能有效解決問題,積極參與討論者為A。
偶爾缺席,能提出一般性問題,能具體解決問題,積極參與討論者為B。
出席不佳,未能提出問題,未能解決問題,不積極參與者為C。
條理清晰、問題設計具引導性,參考資料豐富者為A
條理稍弱、問題稍欠引導性、資料稍少者為B
條理紊亂、問題欠引導性、資料欠缺者為C
題目具創意,邏輯清晰、文字敘述清楚、參考資料豐富者為A
題目稍欠新意,邏輯稍欠通順,文字敘述稍弱,參考資料稍缺乏者為B
題目毫無新意,邏輯紊亂,文字敘述不清,參考資料貧乏者C。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