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六朝佛性論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The Study on the Buddha- dhatu of Six Dynast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大乘佛學大抵可分為般若思想,如來藏思想以及瑜珈思想三大派別。對中國而言,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可謂最為深重,不論天臺、華嚴或是禪宗都受到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人對般若思想摸索了將近兩百年,在鳩摩來華(西元401年)之後,終於撥雲見天日。理當對之視如珍寶,但事實卻是在短短二十年內,風潮就轉向了涅槃學,涅槃思想很快的佔領了佛教思想界。涅槃學究竟有甚麼媚力,為何立即吸引了眾人目光?本課程旨在說明涅槃學及其相關的如來藏思想。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涅槃經的前份大約在西元418年由法顯帶回,420左右就風靡了整個江南,估名先發的竺道生認為一闡題也有佛性,遭到僧團擯斥。430前後,北涼曇無讖所翻譯的涅槃經續分也傳入江南,果然有一闡題也有佛性的經文,替竺道生翻了案,竺道生為它做了注釋。同時期的僧亮也為她做了注釋,此二書皆被收入涅槃經集解當中。

    在竺道生圓寂(約434年)之後,求那跋陀羅來到江南(435年),約在436年翻譯了勝鬘經,此書迅速的席捲中國佛教界。僧人們運用的此經的看法來註解涅槃經,產生了空前的新思想。接著求那跋陀羅又翻譯出楞伽經,據說當時的中國人運用此經的思想創造了《大乘起信論》一書。

    本課程分為三部分:

    1. 涅槃經及其注釋思想
    2. 勝鬘經及其注釋。
    3. 楞伽經及其注釋

     

    在說明如來藏思想及其的轉變當中, 理解當時傳入中國的印度思想;接著再由注疏當中明白中國人對印度如來藏思想的接受與理解。

    1. 學生經由閱讀與討論後,能夠清楚的說明印度如來藏思想。

    學生經由閱讀與討論後,能夠清楚的說明中國人對印度如來藏思想的接受、理解與超越。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2/21

    涅槃經前分

    (如來性品)

    涅槃經前分講義

    (如來性品)

    講授與討論

    請務必事先閱讀講義

    2

    2/28

     

    涅槃經前分

    (如來性品)

    涅槃經前分講義

    (如來性品)

     

    3

    3/07

    涅槃經前分

    (如來性品)

    涅槃經前分講義

    (如來性品)

     

    4

    3/14

    涅槃經續分

    (師子吼品)

    涅槃經續分講義

    (師子吼品)

     

    5

    3/21

     

    涅槃經續分

    (師子吼)

    涅槃經續分講義

    (師子吼品)

     

    6

    3/28

    涅槃經續分

    (迦葉菩薩品)

    涅槃經續分

    (迦葉菩薩品)講義

     

    7

    4/04

     

    竺道生涅槃注

    竺道生涅槃注

     

    8

    4/11

     

    僧亮涅槃注

    竺道生涅槃注

     

    9

    4/18

     

    勝鬘經

    勝鬘經講義

     

    10

    4/25

     

    勝鬘經

    勝鬘經講義

     

    11

    5/02

     

    勝鬘經

    勝鬘經講義

     

    12

    5/09

     

    僧宗涅槃注

    僧宗涅槃注

     

    13

    5/16

     

    寶亮涅槃注

    寶亮涅槃注

     

    14

    5/23

     

    慧遠勝鬘義記

    慧遠勝鬘義記

     

    15

    5/30

     

    楞伽經

    楞伽經講義

     

    16

    6/06

     

    楞伽經

    楞伽經講義

     

    17

    6/13

    統整與討論

     

     

    18

    6/20

    統整與討論

     

     

     

     

     

    教學週次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

     ●16+2

    第1-16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〇17+1

       

    ●〇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〇自主總整學習

    ●〇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〇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〇18

     無彈性補充教學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圖書資料查詢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評分標準

    本課程十分重視課堂的討論,所以上課的參與佔學期成績的15%。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20%,課堂報告佔20%,期末報告佔25%。

    1. 上課參與:包含出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與參與討論四個部分。

    出席全勤,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能有效解決問題,積極參與討論者為A

    偶爾缺席,能提出一般性問題,能具體解決問題,積極參與討論者為B

    出席不佳,未能提出問題,未能解決問題,不積極參與者為C

    1. 課堂報告:包含導讀內容、問題設計、參考資料三方面。

    條理清晰、問題設計具引導性,參考資料豐富者為A

    條理稍弱、問題稍欠引導性、資料稍少者為B

    條理紊亂、問題欠引導性、資料欠缺者為C

    1. 期末報告:包含題目設計、邏輯思辨、文字敘述、參考資料等四方面。

    題目具創意,邏輯清晰、文字敘述清楚、參考資料豐富者為A

    題目稍欠新意,邏輯稍欠通順,文字敘述稍弱,參考資料稍缺乏者為B

    題目毫無新意,邏輯紊亂,文字敘述不清,參考資料貧乏者C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北京大學出版社。
    2. 高僧傳。慧皎,大正藏本。
    3. 佛教征服中國,(荷)許理和,李四龍、斐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4. 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日)沖本克己,辛如意譯。法鼓文化。
    5. 胡僧東來,尚永琪,蘭州大學出版社。
    6.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正聞出版社
    7. 佛性思想,恆清,東大圖書公司。
    8. 中國佛性思想的形成和開展,廖明活,文津出版社。
    9. 如來藏思想,世界名著譯叢第68冊,華宇出版社。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