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是教育的「內容」,是學習的所有機會。教學是方法,但沒有內容或內容錯誤,方法形同空殼,身為教師應具備課程意識、掌握課程決定與課程設計原則、投入課程發展歷程。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發展與設計」旨在協助未來教師:(1)在認知方面,瞭解課程、課程設計、課程發展的相關概念、迷思、以及統整課程系統的圖像與可能性;(2)特別在演練方面,透過個人與團隊、針對現有教材或自訂主題,實際分析案例並進行跨領域課程設計;(3)在情意方面,經由探究與實踐,體驗課程設計與發展過程中的慎思熟慮、協商衝突與團隊創意。另外,也將針對實驗教育法通過之後的教育場域以及體制內教育的課程設計安排專題演講,以協助未來教師擴展課程視野、重新檢視自己的教育定位。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每週進程重點
01課程的意義;課程VS教學;本科課綱說明
02明顯、潛在、懸缺課程及其他議題
03教科書不是課程全部:教科書之意義與迷思
04你會不會寫教案?教案撰寫之意義與迷思
05現有學校教材之課程設計案例分析
06課程設計與發展之核心原則「建立連結」A:從課程、到課程系統、再到統整課程系統
07課程設計與發展之核心原則「建立連結」B:從課程、到課程系統、再到統整課程系統
08專題講座:課程設計實務經驗分享
09掌握連結原則之課程設計案例分析
10團隊課程設計主題發佈 (概念分析/發想反思/建立連結)
11隨堂課設演練/發表1:概念分析/發想反思/建立連結
12隨堂課設演練/發表2:概念分析/發想反思/建立連結
13團隊課程設計VS黃老師於課堂中參與研討:1-2組
14團隊課程設計VS黃老師於課堂中參與研討:3-4組
15課程設計與發展之再概念化
16團隊設計成果與試教心得發表:1-2組口頭報告
17團隊設計成果與試教心得發表:3-4組口頭報告
18回顧與反思 (小組成果檢討與整理上傳;個人15週次學習記錄完成)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課堂講義資料;FB社團每週貼文連結。
【教學活動與作業成果】:講授、小組討論、隨堂演練、影片評析、專題演講;每週學習記錄、閱讀文獻、活動設計、上台試教。
【課前後學習投入時數】:課堂前至少一小時、課程後至少一小時。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
個人: 15週署名之課堂學習紀錄。於FB本科目社團平台各週活動區內留言,紀錄課堂學習之要點/反思/延伸,形式內容字數均不拘(包括期末最後三週對六組團隊課程設計作品之檢討建議,回饋重點為:1主題概念是否多元開放避免理所當然;2設計能否建立知知/知己/己我/我世等多層次連結;3設計有無新意並盡可能提供體驗與實踐的機會)。
小組:1. 團隊課程設計作品PDF檔(架構內容參照授課教師提供的檔案) 2.隨堂的課程設計演練(可替代當週的個人課堂學習紀錄)。
留意事項
1. 各組研討團隊課程設計,應與授課老師約課後時間討論至少一次,會談前小組應先擬草案。
2. 出席、參與、隨堂演練、發言、協作是進行學習評量的前提;三次(含)以上缺席將自動視為棄選,務請留意。
3. 此外,基於同理尊重原則,課堂中只有搜索或閱讀與本科直接資訊時,始得使用筆電手機或相關文件。
4. 選修此科即同意彼此使用FB「1131課程設計發展」社團平台數位記錄學習心得、公告本科動態、交流心得。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75133275104504
統整課程系統 黃譯瑩 巨流(政大書城)
經營多元智慧 Armstrong (遠流)
黃譯瑩自編隨堂講義(課堂中補充或提供)
選修同學須加入科目社團Facebook「1131課程設計發展」透過該平台進行公告、紀錄心得及上傳成果。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751332751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