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教育社會學為教育三大基礎學科之一,為研究教育與社會之間交互關係的科學。本課程深入淺出探討教育社會學的主要理論、議題與應用情境,並佐以影片及時事案例分析深化各項議題之理解與省思。期能拓展學生對教育及社會問題之視野,提升人文與社會關懷,並增進批判思考與科技整合之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本教學大綱為暫訂版,後續將視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
||||||||||||||||||||||||||||||||||||||||||||||||||||||||||||||||||||
|
(個人)期中考 (25%)
(個人)演講心得(10%)
(個人)彈性課程(參加數位教學能力檢測、因材網自主學習)(20%)
(小組)社會流動案例分析作業(20 %)
擇一社會上之人物,簡介其社會流動的歷程及其所帶來之啟示(含教育所扮演之角色),整理後之資料請分享至線上討論區供全班同學參考。
(小組)期末專題報告:(25%)
中學教育社會學議題分析
針對中學教育/中學校園中所常面臨之問題,自選一題材(例如校園霸凌、教師角色、教科書選擇等),由教育社會學觀點探究其議題背景、問題成因、(教育社會)學理分析,以及可行之改善/解決途徑。期末小組專題演示20-25分鐘。課堂演示之外,各組需繳交5000字以上之書面報告及相關資料電子檔。
出席及課堂參與表現將做為學期總成績調整之依據
** 課堂將不定期點名。除特殊事由並於事前請假,缺席一次扣學期總成績2分。
目標、成效及評量對應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
評量工具 |
評量指標 |
|||||
期中考試 |
心得報告 |
小組 |
線上 |
期末 |
測驗藍圖 |
評量 尺規 |
|
瞭解教育社會學之意涵、理論基礎與相關議題 |
※ |
※ |
※ |
※ |
※ |
※ |
※ |
透過教育社會學觀點,理解學校場域之功能、制度及角色 |
※ |
※ |
※ |
|
|
※ |
|
運用教育社會學理論與思維,探究與分析台灣當前教育現況 |
※ |
|
※ |
※ |
※ |
※ |
※ |
透過文化、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之探討,增進學生多元思考與科技整合之能力 |
|
※ |
※ |
※ |
※ |
|
※ |
期中考測驗藍圖 (暫訂)
測驗知識認知項目 測驗內容與形式 |
記憶 |
理解 |
應用 |
獨立思考 (分析、綜合、評鑑) |
佔分 |
||
重要概念 |
解釋名詞 |
4題 |
10% |
10% |
|
|
20% |
概念應用 |
選擇題 |
8題 |
|
20% |
20% |
|
40% |
案例分析 |
申論題 |
2題 |
|
|
10% |
30% |
40% |
|
合計 |
14題 |
10% |
30% |
30% |
30% |
100% |
期末專題評量規準
項目 |
議題背景 |
問題成因 |
當前措施 |
改善途徑 |
報告呈現 |
優 A 10~9 |
議題反應當前重要中學教育問題 問題敘述明確,能引起共鳴 呈現重要佐證數據 |
應用教育社會學及各領域之觀點深入分析現象 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引用適切之數據及文獻 |
具體論述當前處理措施 引用適切之數據及文獻 綜合評述當今措施利弊得失 |
論述能綜合教育社會學及各領域之觀點 提出具體可行之改善方向 提出自己獨特之觀點 引用多元佐證資料強化論點 |
書面報告文筆流暢,順序合乎邏輯 格式編排工整,符合APA格式 口頭報告清晰明白 口頭報告能提出問題,與聽眾互動討論 能於規定時間內完整呈現報告內容 |
佳 B 8~7 |
議題反應當前一般中學教育問題 問題敘述明確 呈現佐證數據,但資料品質參差不齊 |
應用教育社會學觀點分析現象 引用數據及文獻,但資料品質參差不齊 |
能論述當前處理措施,但可再具體明確 引用數據及文獻,但資料品質參差不齊 能評述當今措施,但可再深入 |
論述符應教育社會學之觀點 提出可行之改善方向,但可再具體明確 能提出自己之觀點,但獨特性不足 引用少數佐證資料強化論點 |
書面報告文筆流暢,段落之邏輯性可再加強 格式編排符合APA格式 口頭報告清晰明白, 口頭報告能提出問題,與聽眾互動討論 能於規定時間內完整呈現報告內容 |
普通 C 6~5 |
議題雖反應當一般中學教育問題,但已過時 問題敘述不夠清楚 呈現佐證數據,但資料品質參差不齊 |
應用教育社會學觀點分析現象,但深度不足或解釋錯誤 數據及文獻引用不足 |
能敘述當前處理措施,但深度不足或解釋錯誤 引用數據及文獻不足 未能對當今措施加以評述 |
論述未符應教育社會學之觀點 雖提出可行之改善方向,但缺乏自己的觀點 未能引用佐證資料強化論點 |
書面報告寫作流暢,邏輯可再加強 格式編排符合APA格式,但仍有錯誤 口頭報告清楚,但與聽眾互動討論不足 能於規定時間內完整呈現報告內容 |
待改進 D 4~3 |
議題缺乏重要性,或與中學教育無關 未能敘述當前問題 未呈現任何佐證數據 |
未應用教育社會學觀點分析現象 未引用數據及文獻 |
未能論述當前處理措施 未引用數據及文獻 未能對當今措施加以評述 |
未能提出改善途徑或具體建議 |
報告寫作含糊不清,沒有重點 編排不符合APA格式 上台報告口條不清 口頭報告未能與●聽眾有任何互動與討論 報告草率,或未能於規定時間內完成 |
教科書
陳奎憙(2013)(修訂四版)。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參考書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
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網站 https://tqa.ntue.edu.tw/ 阿摩線上測驗:教師檢定歷屆考古題(教育社會學部分) https://goo.gl/9HBg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