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介紹與教學以及學習相關的各種教育心理學理論與研究發現,並探討這些理論與研究發現在學校與課室場域中之應用。修習者在本課程中,將認識教育心理學領域中發展心理學、學習及教學的重要理論,以及這些理論與教育實務的聯結,希望在修習過這門導論性的基礎課程後,有助於未來相關進階課程的學習,並在未來將所學知能活用於教學現場中。
能力項目說明
怎樣才算是「好老師」?
一位「好老師」必須對所教授的學科內容有精準的掌握,她/他必須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正向溫暖的環境中有效能地學習。好的老師同時也應該是具有批判能力的自主學習者,能將教育心理學中的理論與原則,實際應用於日常的教學決策與活動中。「教育心理學」這門課希望幫助你成為這樣的一位好老師。修習完本課程後,希望同學能有下列收穫:
1. 能說出本課程所介紹之各理論重點,並分辨其間之差異。
2. 能說出各理論在教學情境中的應用時機。
3. 能積極參與每節課中學習問題的討論。
4. 能掌握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要旨與精神,並完成人本主義學校參訪報告。
5. 能根據學習動機理論,分析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輪廓,並提出提升學習動機的具體建議。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 (含課堂教學時數) |
1 |
課程介紹 |
介紹本課程教學目標、學習內容、上課進度、作業要求與評量方式 |
2+3 |
2 |
Piaget認知發展論 張春興 pp. 33-51;Ormrod, J. E. pp. 38-52 |
以講述法介紹Piaget 認知發展論要義、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3 |
Vygotsky認知發展論 張春興 pp. 52-60;Ormrod, J. E. pp. 53-67 |
以講述法介紹Vygotsky 認知發展論要義、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4 |
Erikson社會發展論 張春興 pp. 65-79;Ormrod, J. E. pp. 92-110 |
以講述法介紹Erikson 社會發展論要義、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5 |
國慶日 |
|
|
6 |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I) 張春興 pp. 109-127;Ormrod, J. E. pp. 408-427 |
以講述法介紹行為主義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理論、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7 |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II) 張春興 pp. 128-137;Ormrod, J. E. pp. 462-509 |
以講述法介紹行為主義社會認知論、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8 |
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訊息處理論 張春興 pp. 143-154;Ormrod, J. E. pp. 242-286 |
以講述法介紹認知心理學的訊息處理論、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9 |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I) |
各組分享人本主義學校參訪報告 |
2+6 |
10 |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II) |
各組分享人本主義學校參訪報告 |
2+6 |
11 |
1. 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思維與問題索解 張春興 pp. 162-171;Ormrod, J. E. pp. 375-388 |
以講述法介紹複雜認知學習的心理歷程、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12 |
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 張春興 pp. 213-245;Ormrod, J. E. pp. 522-600 |
以講述法介紹學習動機理論、動機如何影響學習行為、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13 |
個別差異與學校教育—智力因素 張春興 pp. 259-281;Ormrod, J. E. pp. 217-232 |
以講述法介紹智力相關理論與測量方式、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14 |
個別差異與學校教育—非智力因素 張春興 pp. 295-329;Ormrod, J. E. pp. 182-193 |
以講述法介紹性別、性格及認知類型的個別差異、同學就本單元之學習問題進行討論 |
2+3 |
15 |
國中生學習動機分析與建議 (I) |
各組分享國中生個案之學習動機分析與建議報告 |
2+6 |
16 |
國中生學習動機分析與建議 (II) |
各組分享國中生個案之學習動機分析與建議報告 |
2+6 |
17 |
學習評量 |
本課程學習成效考評 |
2+3 |
18 |
期末考週 |
|
|
1. 出席情況與課堂參與度:課堂中不定期點名,未到者扣分;課堂中積極參與討論並發表意見者加分:15%
2. 分組作業—人本主義學校介紹:各組選擇一所以人本主義為辦學方向之學校,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參訪,並完成參訪報告,於11/7 & 11/14 上課時向班上同學作介紹。報告內容應包括 (1) 參訪學校現況介紹、(2) 該校符合人本主義精神之具體教育實踐為何?(3) 該校教育體現人本主義哪些理論要義?(4) 小組對參訪學校之人本教育成效分析。口頭報告同時繳交簡報投影片 (以講義形式橫向列印一頁四張投影片):30%
3. 分組作業—國中生學習動機分析與建議報告。每組邀請至少二位國中生進行訪談,根據動機相關理論,分析每個案主的學習動機,同時提出動機提升輔導建議。訪談題綱可參考下列問題 (各組可視需要自行增刪):(1) 你喜歡上學嗎?為什麼喜歡?(或為什麼不喜歡?) (2) 在學校上課時,最令你開心的事是什麼? (3) 在學校時,最令你害怕或討厭的事情是什麼? (4) 你對你的學習狀況滿意嗎?為什麼滿意?(或為什麼不滿意?) (5) 當你在課業學習上遇到困難時,通常會怎麼做? (6) 學校所學的東西對你來說有用嗎?為什麼有用?(或為什麼沒有用?) (7) 對你而言,上學最有價值的事是什麼? (8) 你最喜歡哪個科目?最不喜歡哪個科目?為什麼? (9) 學校的考試會帶給你很大的壓力嗎?你如何因應考試壓力? (10) 你覺得自己很懂讀書方法嗎?學校老師或爸媽會教你學習的策略嗎?如何教導? (11) 你在學校有好朋友嗎?他們對你在學校的學習有幫助嗎?(12) 你最喜歡哪一位老師?為什麼喜歡?(13) 如果可能,你希望改變課業學習的哪件事?請從訪談內容中,依據各種動機理論,分析案主的學習動機狀況,並提出提升動機的具體建議。各組於12/19 & 12/26進行口頭報告,報告同時繳交簡報投影片 (以講義形式橫向列印一頁四張投影片):30%
4. 期末考—以紙筆測驗方式,評量同學對本學期課程內容的理解情形與熟悉程度:25%
項目 |
人本主義學校介紹 25% |
國中生學習動機分析與建議報告25% |
優 A 10~9 |
完全依據授課大綱提供之訪談綱要進行深度訪談,報告內容完整、資訊清楚,具體呈現受訪學校關於人本主義之教育內涵與措施,亦能引用相關理論,對該校之人本教育成效進行詳盡、深入之分析。投影片設計美觀清晰、搭配影音媒介進行介紹,報告者台風穩健,口語表達流暢。 |
完全依據授課大綱提供之訪談綱要進行深度訪談,報告內容完整、資訊清楚,能引用相關理論,對受訪者之學習動機進行詳盡、深入之分析,所提出之動機提升輔導方案具體詳實,具高度應用性。投影片設計美觀清晰、搭配影音媒介進行介紹,報告者台風穩健,口語表達流暢。 |
佳 B 8~7 |
大致依據授課大綱提供之訪談綱要進行深度訪談,報告內容完整、資訊清楚,大致呈現受訪學校關於人本主義之教育內涵與措施,亦能引用相關理論,對該校之人本教育成效進行重點式分析。投影片設計美觀清晰,報告者台風穩健,口語表達大致流暢。 |
大致依據授課大綱提供之訪談綱要進行深度訪談,報告內容完整、資訊清楚,能引用相關理論,對受訪者之學習動機進行重點式之分析,所提出之動機提升輔導方案尚稱適切,具應用性。投影片設計美觀清晰,報告者台風穩健,口語表達大致流暢。 |
普通 C 6~5 |
僅粗略依據授課大綱提供之訪談綱要進行訪談,報告內容尚可、資訊粗略,未詳細呈現受訪學校關於人本主義之教育內涵與措施。對該校之人本教育成效進行分析時,引用理論不夠確切、內容粗淺。投影片設計簡略,口頭報告品質普通。 |
僅粗略依據授課大綱提供之訪談綱要進行訪談,報告內容尚可、資訊粗略,對受訪者之學習動機進行分析時,引用理論不夠確切,內容粗淺,所提出之動機提升輔導方案簡單,應用性不足。投影片設計簡略,口頭報告品質普通。 |
待改進 D 4~3 |
未達C |
未達C |
1. 張春興 (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2. Anita Woolfolk著,羅素貞等譯 (2020), 教育心理學。台北:華騰文化。 3. Jeanne E. Ormrod著,白慧芳等譯 (2011),教育心理學:學習者的發展與成長。台北:紅葉。 4. Richard D. Parson, Stephanie Lewis Hinson, & Deborah Sardo-Brown著,溫明麗等譯 (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台北:洪葉。 5. 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 著,郭俊賢& 陳淑惠譯 (1999): 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6. Robert E. Slavin 著,張文哲譯 (2013): 教育心理學: 理論與實際。台北, 學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