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深入瞭解宋代思想家朱熹的歷史理論。在與西方現代文明相遇之前,東亞地區對於歷史已有一種精緻而多層次的思考。雖然中國文化中,系統性的歷史哲學論著不多,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大量作品中,思想家們對歷史進程的性質、因果關系的本質、時間和人類行為的意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本課程將重點放在朱熹(1130-1200)身上,他可能是中國中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在眾多著作中論述了史學傳統,提出了對歷史事件的意義和歷史的道德影響的許多論點。我們將閱讀其核心文本,分析他對漢唐史學的繼承和轉化,從而瞭解新儒學(Neo-Confucianism)歷史思想的代表性概況。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的目的有三:一,讓學生深入理解朱熹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其史學理論;二,幫助學生加強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以及統整材料的能力;三,刺激學生對於中文材料進行哲學反思。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課程簡介;
第二週:朱熹的生平和哲學思想(1);
第三週:朱熹的生平和哲學思想(2);
第四週:古代中國史學(錢穆,《中國史學名著》,選擇段落);
第五週:朱熹與陳亮的爭論(牟宗三,《歷史哲學》,選擇段落);
第六週:歷史的本質以及歷史時間;
第七週:期中考試;
第八週: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第九週:《通鑑綱目》(1)(張元,《讀歷史與觀心》,選擇段落);
第十週:《通鑑綱目》(2)(張元,《讀歷史與觀心》,選擇段落);
第十一週:道德評價的可能性(1)(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選擇段落);
第十二週:道德評價的可能性(2)(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選擇段落);
第十三週:敘事與因果性(1)(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選擇段落);
第十四週:敘事與因果性(2)(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選擇段落);
第十五週:歷史與意義:東西方歷史理論的比較;
第十六週:綜合討論;
期中考試:30%;
期末作業:40%;
平時表現:30%;
Lee, Tsong-han. "Making Moral Decisions: Zhu Xi's 'Outline and Details of the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No. 39 (2009), pp. 43-84;
Sato, Masayuki. "The Archetype of History in the Confucian Ecumene“, History and Theory, 46/2 (May 2007), pp. 218-232;
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頁1-24;
湯勤福,《朱熹的史學思想》(修訂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四版)》,台北:三民出版社,2019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21年;
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在》,台北:允晨辰文化,1998年;
王晴佳,《融匯與互動:比較史學的新視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
張元,《讀歷史與觀心:從心讀資治通鑑》,北京:花山,2024年;
趙金剛,《朱熹的歷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出版社,2018年;
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新訂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