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宋代理學原典導讀

Course Name: Guided Studies in Song Neo-Confucian Classic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儒家哲學進入宋代,發生了「思入風雲」的躍進,舉凡在存有論、心性論、工夫論等領域上,均提出比從前儒者更深入和精緻的思辨,由此打開六百年的宋明理學傳統。本課程聚焦於宋代理學家周敦頤、邵雍、朱熹及其後學的哲學原典,引導學員仔細閱讀,並輔以相關的當代研究成果,以期奠立其理學研習的基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記認和分析宋代理學原典中的主要概念和命題。
    2. 熟習宋代理學原典的表述方式以及宋代理學家的思維方式。
    3. 辨別和比較宋代各理學家的哲學觀點。
    4. 反思和評價宋代理學的哲學價值。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導論

    • 宋代理學概述
    • 陳來:《宋明理學》
    • Angle and Tiwald,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教師講授為主

    2

    導論

    • 宋代理學概述
    • 陳來:《宋明理學》
    • Angle and Tiwald,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教師講授為主

    3

    導論

    • 宋代理學概述
    • 陳來:《宋明理學》
    • Angle and Tiwald,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教師講授及課堂討論

    4

    周敦頤

    • 周敦頤原典導讀
    • 《周敦頤集》

    教師講授及課堂討論

    5

    周敦頤

    • 周敦頤原典導讀
    • 《周敦頤集》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6

    周敦頤

    • 周敦頤原典導讀
    • 《周敦頤集》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7

    邵雍

    • 邵雍原典導讀
    • 《宋元學案》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8

    邵雍

    • 邵雍原典導讀
    • 《邵雍集》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9

    邵雍

    • 邵雍原典導讀
    • 《邵雍集》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10

    朱熹

    • 朱熹原典導讀
    • 《朱文公文集》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11

    朱熹

    • 朱熹原典導讀
    • 《朱子語類》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12

    朱熹

    • 朱熹原典導讀
    • 《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13

    朱熹後學

    • 朱熹後學原典導讀
    • 《宋元學案》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14

    朱熹後學

    • 朱熹後學原典導讀
    • 《北溪字義》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學員報告

    15

    彈性補充教學

    •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學員撰寫閱讀報告

    16

    朱熹後學

    • 朱熹後學原典導讀
    • 《大學疏義》等

    教師講授及課堂討論

    17

    總結

    • 宋代理學的回顧與展望

    教師講授為主

    18

    彈性補充教學

    • 自主總整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討論參與:20%
    • 課堂報告:30%
    • 閱讀報告: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黃宗羲:《宋元學案》
    2. 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3.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4. 邵雍:《邵雍集》
    5.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二版。
    6. 朱熹:《朱子全書》,1-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朱熹:《朱子語類》,1-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8.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
    9. 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陳淳:《北溪字義》
    11. 金履祥:《大學疏義》
    12. 金履祥:《論語集注考證》
    13. 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15. Tiwald, Justin and Bryan W. Van Norden, (eds.), Readings in Later Chinese Philosophy – Han Dynasty to the 20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ckett, 2014.
    16. Gardner, Daniel K. (trans.), Learning to be a Sage: Selections from the Conversations of Master Chu, Arranged Topicall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17. Ivanhoe, Philip J. (ed.), Zhu Xi: Selected Writ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18. Ivanhoe, Philip J. (trans.), Readings from the Lu-Wang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 Cambridge, MA: Hackett, 2009.
    19. Daniel K. Gardner (trans.), Zhu Xi: Basic Teachings
    20.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二版。
    21. Angle, Stephen C. and Justin Tiwald, Neo-Confucianism: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Chic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2017.
    22. Makeham, John (ed.), Dao Companion to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Dordrecht: Springer, 2010.
    2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1-3冊,台北:正中書局,1968、1969。
    24.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2003。
    2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90全集校訂本。
    2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卷3上冊,台北:三民書局,1980。
    27.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
    28. 劉述先:《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29.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30. Chan, Wing Tsit,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3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冊,台北:允晨,2003。
    32.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3.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34. James T.C. Liu,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35. Bol, Peter K.,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6. Bol, Peter K., 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
    37. Adler, Joseph A., Reconstructing the Confucian Dao: Zhu Xi's Appropriation of Zhou Dunyi, Albany: SUNY, 2014.
    38. Kidder Smith, Jr., Peter K. Bol, Joseph A. Adler, and Don J. Wyatt, eds., Sung Dynasty Uses of the I Ch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9. Kai-chiu Ng and Yong Huang (eds.), Dao Companion to Zhu Xi’s Philosophy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寒泉: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
    識典古籍:https://www.shidianguji.com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