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訓練同學在專業領域內閱讀‧分析文獻,進而撰寫報告的能力。
士人政治是中國史上的一大特徵,形成文人指揮武人、筆桿子領導槍桿子的現象。本課程的主題是傳統中國士人政治,從古代中國國家型態的脈絡,在制度與結構塑造的政治體系下思考傳統中國士人政治。
唐宋間是戰國以後的中國再次經歷的大變動期,制度與結構變動,共同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型態,國家組織化程度提升下,官僚化程度也加速展開。在此變動下,士人的產生方式及其處境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原本立足於地域社會、與地域社會緊密聯繫的統治階級開始游離在地域社會之上、之外,「士人—民眾」關係疏離的結果,官僚化的負面效果逐漸加強,這也是中唐以降「道德」議題逐漸加深的根源,以迄著重道德、心性的宋明理學登上歷史舞臺。
能力項目說明
士人是中國史上的重要角色,不宜孤立地看待士人課題,而是從國家型態下的社會構成的角度,在「國家整合社會」的脈絡下,理解作為政治體系下行動者的士人之產生與行動樣式。
本課程的宏觀視野表現在「時間」與「體系」兩個面向上,期使同學在「可理解」的情況下,認識古代中國國家型態下的士人,避免主觀、表面的陳述。培養同學從「歷史知識多層次」的特性,認識過去乃至當代公共議題的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緒論:筆桿子為何能指揮槍桿子
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西歐或日本的「武士」階級?
筆桿子靠什麼指揮槍桿子?
古代士人成為中國社會的領頭羊?
古代士人如何擴大其政治參與
一、「士何事」—古代中國國家型態下的士人性質
1、地主階級論 胡如雷
2、寄生官僚制論 西嶋定生、矢野主稅
3、社會史的視角 谷川道雄:「士人—鄉里」
4、統治階級的社會來源 「有閑階級」論
5、漢學(思想史)的立場 余英時「道統獨立於政統」、「道尊於勢」
余英時 同治天下
錢穆 1960年論學書簡
6、人際(群)關係層次 日本京都學派的「貴族制」論、二重君臣關係論
7、「國家」怎麼不見了 近代政治社會理論中「國家」環節的脫落
8、「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理由
王德權 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
二、「王畿—四方」—古代中國國家型態的獨特性
張光直 從商周青銅器談文明與國家的起源,《中國青銅時代》
賈誼 過秦論(《史記‧秦始皇本紀》)
王德權 士人、鄉里與國家,收入《為士之道》〈緒論〉
三、漢代國家、儒學與士人(兩週)
許倬雲 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編》
閻步克 儒生與文吏的融合,收入《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邢義田 秦漢的律令學
四、漢晉間士人政治與社會的進展(兩週)
士人的社會參與
楊聯陞 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
楊一民 漢代豪強經濟的歷史地位
谷川道雄 六朝時代的名望家統治(《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士人的政治參與
余英時 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余英時 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群體自覺的部分)
宮崎巿定 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研究
五、南北朝後期的新動向
唐長孺 孝文帝定姓族
宮崎巿定 北朝的官制與選舉制度
宮崎巿定 梁陳時代的新傾向
王德權 士人、鄉里與國家
六、個體化官僚制的成立—隋唐之際的國制變動與士人處境(兩週)
渡邊信一郎 元會的建構
濱口重國 所謂隋的鄉官廢止
王德權 無鄉里之選,《為士之道》第一章
毛漢光 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
王德權 漂泊的士人
七、開元前後的變化
王德權 酌古之要,適今之宜—杜佑與中唐士人自省風氣
八、重構「為士之道」(兩週)
王德權 孤寒與子弟,《為士之道》第三章
王德權 重構「為士之道」,《為士之道》第四章
王德權 士人入仕的再詮釋,《為士之道》第五章
九、探求「為政之道」
王德權 「為政之道」的探求,《為士之道》第六章
葛兆光 宋代士大夫「推動文明化」的力量,《中國思想史》
評量包括平日論文閱讀與討論、期末書面報告兩個部分,尤其側重在報告題目之擇定與書面報告的撰寫上。書面報告之評量包括:研究價值與研究實踐,作為評量同學學習之成效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