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這門課程屬通論性質,旨在結合相關研究成果介紹中國古代住民的生活史。我們希望經過課題的組織、討論活動的設計和解讀、作業寫作的安排,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一)中國古代的政治社會基本結構;(二)中國古代⼈群的生活、禮俗及文化心態。並透過這些瞭解反思現代生活。此外,我們希望同學藉由閱讀討論、書寫報告,學習並養成蒐集資料、理解不同觀點、解讀文本史料和寫作表達的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1. 具備基本歷史知識與理論能力
2.具備文獻解讀與資料分析能力
3.具備溝通、批判與討論能力
4.具備歷史寫作能力
5.具備多元學科資源運用能力
學習目標與成效╱評量工具與指標 |
評量工具 |
評量指標 |
|
讀書摘要報告 |
課程討論 |
評量尺規 |
|
具備基本歷史知識與理論能力 |
※ |
※ |
※ |
具備文獻解讀與資料分析能力 |
※ |
※ |
※ |
具備溝通、批判與討論能力 |
※ |
※ |
※ |
具備歷史寫作能力 |
※ |
※ |
※ |
具備多元學科資源運用能力 |
※ |
※ |
※ |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Course Theme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devoted to coursework per week |
|
課堂講授 Lecture Hours |
課程前後 Preparation Time |
||||
1 |
課程簡介 |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1992)。 劉增貴,〈中國禮俗史研究的⼀一些問題〉,收入氏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法制與禮俗》(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
一、中國古代的時代斷限和空間範圍 二、為什麼是生活史? 三、這門課主要討論的內容和取徑 四、這門課怎麼上?有哪些要求?怎麼評量成績? 五、我們有哪些討論平臺? 六、如果碰到問題,我該如何尋求協助? |
3.0 |
4.5 |
2 |
中國古代生活史的基本素材 |
閱讀資料: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特別是數術、方技圖書。 李零,《蘭臺萬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
一、史料的形成有其歷史嗎? 二、從社會的底層建構生活史可能嗎? 三、現存史料可能反映誰的生活史? 四、什麼是批判地閱讀? |
3.0 |
4.5 |
3 |
傳聞、展演、禮儀、圖像與古代中國的「知識」傳播 |
閱讀資料: 1.彼得‧柏克(Peter Burke),《知識社會史》(台北:麥田,2003)。 2.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
一、「知識」和生活觀的形成有無或有何關係? 二、文字能力和「知識」的可能關係 三、文字之外的媒介如何和可能形塑哪類「知識」? |
3.0 |
4.5 |
4 |
古人對時間空間的認識 |
閱讀資料: 1.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收入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2.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院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4(1997):817-897。 3.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
一、時間和空間是事不干己的純粹物理現象嗎? 二、時間和空間與人有什麼關係? 三、上述的關係始終一致、四海皆然嗎? 四、為什麼上述的關係可能發生變動? |
3.0 |
4.5 |
5 |
中國古人對人以外存在的認識 |
閱讀資料: 1.Donald Harper, “A Chinese Demonography of the Third Century B.C.,” Harvard Journal of Asiastic Studies 45.2 (1985), pp. 459-498. 2.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5)。 3.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1-3(2002)。 4.林富士,〈漢代巫者的職事〉,《漢代的巫者》。 |
一、在人生存的世界裡,除了時間和空間,哪些因素攸關生存? 二、古人如何認識生存空間內,人以外的存在? 三、這類存在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
3.0 |
4.5 |
6 |
中國古人對人際關係的認識 |
閱讀資料: 1.杜正勝,〈五服制的族群結構與倫理〉,《古代社會與國家》。 2.杜正勝,〈聚落的人群結構〉,《編戶齊民》(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3.邢義田,〈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6.2(1995):1-42。 |
一、古人怎麼分類、認知周遭的人群的? 二、這類認識,又怎麼與他們的生活發生關係? |
3.0 |
4.5 |
7 |
古人對身體的認識 |
閱讀資料: 1.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台北:三民書局,2005)。 2.李建民,《死生之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
一、除了是社會性的動物,人是什麼? 二、人的身體包括哪些重要的組成? 三、古人對人體重要組成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 四、哪些因素左右了我們對人體組成的認識? |
3.0 |
4.5 |
8 |
彈性週 |
檢視讀書報告的寫作問題 | 檢視讀書報告的寫作問題 |
3.0 |
4.5 |
9 |
期中考 |
期中考 |
期中考 |
3.0 |
4.5 |
10 |
中國古代的生育禮俗 |
閱讀資料: 1.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 2.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3(1996)。 3.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 4.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台北:三民書局,2020)。 |
一、生育在古代社會中有哪些意義? 二、古人如何處理生育問題? 三、養育幼兒涉及哪些信仰、態度或價值觀?又有哪些具體作法? |
3.0 |
4.5 |
11 |
中國古代的成年與婚姻禮俗 |
閱讀資料: 1.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2.劉增貴,〈琴瑟和鳴──歷代的婚禮〉,藍吉富、劉增貴編,《敬天與親人》(收入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411-472。 |
一、古人的「成年」指的是什麼? 二、婚姻是為了什麼? 三、男女有別是怎麼形成的? |
3.0 |
4.5 |
12 |
中國古人代的醫療活動 |
閱讀資料: 1.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方法篇〉。 2.山田慶兒,《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三民書局,2005)。 3.金仕起,《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 |
一、古人認為什麼是病? 二、古人怎麼瞭解疾病? 三、疾病觀念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古人認為什麼樣的生命狀態是好的? 五、古人怎麼維持好的生命狀態? 六、遇到疾病時古人可能採取哪些對策?為什麼? |
3.0 |
4.5 |
13 |
中國古代的養老與送終 |
閱讀資料: 1.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 2.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
一、古人怎麼認識老?老的觀念一成不變嗎? 二、古人認為什麼是死亡?死亡的觀念一翻兩瞪眼嗎? 三、古人為什麼強調養老、敬老? 四、古人為什麼認為送終重要? |
3.0 |
4.5 |
14 |
中國古代的節慶與娛樂 |
閱讀資料: 1.李建民,《中國古代遊藝史》(台北:東大圖書,1998)。 2.Olivia Milburn, Confucius and His Dog, 《漢學研究》29.4(2011)。 |
一、節慶的古義是什麼? 二、工作之外有哪些可能的休閒活動? 三、寵物有哪些角色? |
3.0 |
4.5 |
15 |
古代生活史史料釋讀(上) |
閱讀資料: 《禮記‧內則》 |
學習解讀史料文獻 |
3.0 |
4.5 |
16 |
古代生活史史料釋讀(下) |
閱讀資料: 《睡虎地秦簡日書‧詰》 《懸泉月令詔條》 |
學習解讀史料文獻 |
3.0 |
4.5 |
17 |
期末考 | 期末考 | 期末考 |
3.0 |
4.5 |
18 |
彈性週 |
檢視讀書報告的寫作問題 | 檢視讀書報告的寫作問題 |
3.0 |
4.5 |
一、評量項目與配分
評量項目 |
配分比率 |
讀書報告二篇 |
20%x2=40% |
期中考 |
20% |
期末考 |
20% |
出席與參與 |
20%(三次未出席以零分計) |
二、讀書報告評量尺規
(一)每位同學學期繳交二篇讀書報告。
(二)讀書報告應按格式規範書寫,字數以4000±500字為限。每篇報告佔學期總分20%。
(三)讀書報告繳交日期分別為:10月8日結束前、12月9日結束前。
(四)讀書報告不接受紙本,一律以Office Word電子檔上傳至數位學習平臺作業區。
(五)分組討論報告一篇。
等第╱項目 |
閱讀能力25% |
表達能力25% |
書寫格式25% |
反思能力25% |
優A:9-10 |
能詳實閱讀指定讀物,完整掌讀物要旨 |
文字清楚、簡潔,論述具邏輯性 |
能清楚掌握報告格式 |
能反思指定讀物的的特點與限制 |
佳B:7-8 |
能詳實閱讀讀物 |
文字清楚、簡潔 |
能大體掌握報告格式 |
能反思指定讀物的的特點 |
普通C:5-6 |
充分閱讀指定讀物 |
文字清楚 |
能部分掌握報告格式 |
能反思指定讀物的部分特點 |
待改進D:3-4 |
未閱讀指定讀物 |
文字不清楚 |
無呿掌握報告格式 |
未能能反思指定讀物的特點 |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修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2005。
廖育群,《醫者「意」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台北:三民書局,2020。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林富士,《中國中古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醫學、醫史與政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