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社會史

Course Name: Social History of China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社會是一切文明形成的母胎,每個社會都在自己的地理生態環境下,通過人與自然的互動而形成,並在時序的動態過程裡,強化或改變社會自身,以因應不同時空條件下的社會生存與延結。通過上述脈絡,中國社會獲得了與其他文明不同的特質。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世界各文明有著共通的社會結構,如氏族、家庭、集巿、祭祀圈等,但在形式上的共通性下,卻有著不同的形成過程與特質。本課程擬從中國社會形成的地理生態、外部的政治環境,陳述中國社會的特質及其歷史過程。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要求

    期中考試:50%,期末考試:50%

    考試範圍:課堂講授、閱讀論文。

     

    貳、課程大綱

    一、社會史的知識體系

    由人群構成的社會,是一切文明的載體

    社會史是社會整體的歷史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   從社會史到社會的歷史

    「部分」與「整體」水平的空間層次與垂直的結構層次

    「社會」史「國家—社會」二元,還是「國家整合社會」一元

    「均質社會」,還是「異質社會」

    社會的「變」與「不變」時序脈絡下的視野

    長鏡頭與短鏡頭不同的成像

    一個有益的教示

    歷史是多層次的認識布勞岱「三時段說」

    二、孫文為什麼說:「四萬萬中國人是一盤散沙」

                    政治口號,還是歷史現實

                    傳統中國社會的「去組織化」是歷史的結果

                    社會中間團體—社會自我組織的重要憑藉

                    王德權  錢穆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

                    近代中國社會中間團體的軟弱無力

    三、中國社會史「分期」建立一個「可操作」的暫時性假說

    分期的基準點小農家庭與經濟

    ()小農家庭的「前史」新石器時期的氏族制

    ()小農(家庭)社會的成立春秋戰國變動期

    ()長轅犁、二牛抬槓的代田法大農業的小農法(由漢至唐)

    ()短轅犁的「小農業的小農法」(唐宋以降)

    四、社會的起點—「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不同生態環境下人群存續的關鍵

            如何向自然討碗飯吃,活著,並延續下去

                    工具、技術、組織、結構

    「假物以為用」

    荀子    禮論

    「中國VS 雅典」不同的文明路徑

    恩斯格  雅典,收入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

    黃土地為何成為中國文明的起源地

    何炳棣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五、社會規模的指標—中國史上的人口統計

    歷代人口數的變遷

    人口的地域分布

    工學‧農學的適應與低地志向

                斯波義信    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序說

    開發進程下社會結構的地域差異

            不同地理環境下人的生存之道

                    不同地域—生存之道—運作生存之道的組織—社會結構

            不同地理環境下的開發進程與社會結構

                    各地域開發的進程不一,在同一時間呈現出地域差

    地域社會的摶成—「阿米巴原蟲」式的分裂

            集應廟民間信仰與景美溪流域

    六、新石器時期的「氏族」與「家庭」

    新石器時期社會農業的出現及其影響

                李根蟠 

    杜正勝  從村落到國家

            氏族血緣結構下(一夫一妻對偶)家庭的誕生

    公私二重性的氏族

            氏族:公        家庭:私

    西周封建制下的社會結構

    楊寛        井田制的生產方式和村社組織,西周史

    七、春秋戰國變動期氏族制的解體與小農經濟的形成

    生產力的提昇

    楊寛        春秋戰國間農業生產的發展

    氏族制的解體過程

            結構的破壞

            空間的打破(擴張)

    新脈動—小農家庭與「編戶齊民」社會結構

    農民的經濟生活與巿場

    聚落與城巿的變化

    八、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與國土開發

    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

    農法與生產力的變遷

    黃河流域—唐代

    長江流域—宋代

            梯田

    珠江流域—明清

    明清移民的方向

            雲貴

            台灣

            東北

            湖廣填四川

    趙岡 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化

    九、漢唐間的城巿與農村

    不同生態環境下的農村聚落—集村與散村

    形成集村與散村的地理條件

    集村與散村內部的社會結構

    富田芳郎  臺灣聚落の研究

    不同歷史進程下聚落的內部構成血緣或地緣

    邢義田     東漢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

    杜正勝     古代聚落的傳統與變遷

    生產、交換與流通

    農村與巿場

    農民進入巿場的原因

    誰在巿場裡交換

    交換的地點、媒介與管道

    「農村—定期巿—集巿—巿鎮」的發展過程

    城巿的形成

    經濟環境

    交通區位

    漢唐間的城市與農村

    許倬雲     漢代中國的體系網絡

    王德權     從「漢縣」到「唐縣」

    宮崎巿定 六朝時期華北的城巿

    宋代以後城巿與農村的分化

    社區間的交流:商品(市場)圈、婚姻圈、祭祀圈

    王銘銘     巿場與社會結構理論批判

    十、家—中國社會與文明的基石

    「家()」的範圍

    同居、共財、共爨

    儒家的主張

    三代(祖父)以下同居共財

    法律規範

    累世同居—七世、九世同居

    累世同居的條件

            張公藝九世同居,靠一「忍」字

            為什麼要忍—導致累世同居的要件是什麼

    從漢型家庭、唐型家庭到宋型家庭

    杜正勝   傳統家族試論

    家庭規模變化的原因

    許倬雲     漢代家庭的大小

    王德權     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新史學

    家庭規模變遷下的家內人際關係

                    二世同居到三世同居的變化

                    父權與夫權

    十一、宗族「家庭—房支」構成的大型血緣團體

    宗族成立的條件

    王銘銘     宗族、社會與國家,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

    宗族的構成:族譜、祠堂、族規()、家禮、「族田」

    宋元以降「禮」的世俗化與平民宗族組織的形成

    漢唐間宗族組織的等徵

    邱漢生     四民月令看東漢大地主的田莊

    余英時     東漢政權的建立與士族大姓的關係

    楊聯陞     東漢的豪族

    明清平民宗族的擴大、普及及其地域特徵

    明清宗族的地域分布及其社會史意義

            對內的血緣聯結(收族)

            對外的地域競爭

    哪些地方會出現宗族

    十二、漢唐間的社會階層(階級)與跨地域團體

    宗族與鄉黨—血緣與地緣關係

    社會階層、階級與等級

    宮崎巿定 從部曲到佃戶

    李伯重     唐代部曲奴婢等級的歷史變化及其原因

    跨地域的社會團體

    秘密宗教、秘密結社

    社會救濟事業誰來承擔

    國家、宗族、地域社會、宗教團體

    十三、中國社會是否存在市民(公民、民間)社會?

            西方學者習從自己的社會模型想像異文明

            中國學者的買辦習性,也習慣以西方為師

            巿民社會的架構

    王紹光,關於市民社會的思考

            公領域、私領域的濫用

                    哈伯瑪斯運用公領域或私領域,是在「國家—社會」二元論的預設

    下,指出「巿民社會」內部的公、私領域。

    在一個連巿民社會都不存在的文明裡,侈言公、私領域,張冠李戴。

    公、私領域不及於國家政權的範疇,只是巿民社會內部的事。

    十四、結語—社會構成與世間秩序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8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期中評量:50%

    期末評量(第18週):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