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史

Course Name: History of Taiwan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7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從台灣的島嶼特色、地理位置、歷史發展,說明不同人群的活動與生活方式,如何形構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內涵,同時從內外部時空環境因素切入,理解影響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促成台灣歷史變遷的主要脈絡,希望以宏觀的角度促使學生瞭解台灣歷史圖像。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理解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2. 掌握台灣社會變遷的內外部因素
    3. 培養歷史思維與解讀文獻的基礎能力
    4. 轉譯歷史知識之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

    主題

    課程內容與

    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

    作業

    學習

    投入

    時間

    課堂及

    課程前後

    1

    課程

    導論

    介紹本學期課程的進行方式、課程要求、評量標準,以及預期的學習目標。

    1. *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台灣島史」概念〉,《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頁445-449
    2. 若林正丈,〈「台湾島史」論から「諸帝国の断片」論へ市民的ナショナリズムの台湾史観一瞥〉,《思想》,(2017.07),頁85-96

    課程講授與討論 9/12

    1. *課後閱讀作業:指定閱讀及摘要寫作

    3+4.5時/週

    2-3

    認識

    台灣

    從台灣的地理環境、氣候風土切入,試著從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文化,思索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與特色,以及台灣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認識」。

    1.地名、近代化知識與台灣史

    課程講授與討論 9/19-9/26

    1.課後史料作業:台灣的地名

    2.歷史地理文化地圖等數位人文發展及應用介紹、數位人文資料庫應用討論

    3. 課後閱讀作業:指定閱讀及摘要寫作

    4-6

    邊緣與

    小歷史

    試圖從日常生活面向、底層社會角度以及傳統歷史書寫的邊緣,理解台灣常民心態與台灣歷史的形塑。

    1. 鬼怪與台灣史
    2. 底層與台灣史
    3. 王船祭:紀錄片《信仰》

    課程講授與討論

    10/3-10/17

    1. 課後閱讀作業:指定閱讀及摘要寫作
    2. 日常生活中的小歷史觀察討論

    10/10國定假日

     

    7-8

    人群與移民社會的形成

    主要以人群的移動為背景,說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地人民如何進/出台灣島嶼,並解釋移民社會與台灣歷史文化形塑的關聯性。

    1. 島內移動與交流
    2. 海外移動與交流

    10/24-10/31

    1. 課後閱讀作業:指定閱讀及摘要寫作
    2. 課後史料作業:史料資料庫與各歷史階段的人群移動案例討論(族群、性別、地域等)

    9-10

    期中考週

    彈性補充教學週

    1. 校外教學參訪暨期中團體作業
    2. 11/7:彈性補充教學週

    *校外教學參訪行前作業

    1. 11/16(六):大稻埕校外教學

    *大稻埕參訪團體作業

    11/7-11/14

    1. 校外教學參訪行前作業11/11前繳交)
    2. 校外教學參訪(暫定日期11/16
    3. 大稻埕參訪團體作業(11/18前繳交)

    11-12

    近代商業貿易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將從社會經濟面向,說明在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台灣島嶼的特性如何影響近代商業、貿易與資本主義的形成。

    1. 台灣物產與資源
    2. 商業組織、貿易網絡與全球化

    課程講授與討論

    11/21-11/28

    1. 課後閱讀作業:指定閱讀及摘要寫作
    2. 課後史料作業:台灣物產

    13-16

    自覺與

    自決

    將從台灣人民的角度,描繪位處於諸帝國邊緣的台灣,如何受到內外部環境變動的因素,對台灣人民的自覺意識與自決行動產生關鍵性影響。

    1. 反殖民運動
    2. 自由化與民主化的追求
    3. 12/5專題演講:冷戰史

    課程講授與討論

    12/5-12/26

    1. 課後閱讀作業:指定閱讀及摘要寫作
    2. 演講資料

    17

    彈性補充教學週

    跨域自主學習

    *台灣史相關的課外研習會、討論會、演講、論壇、展覽、藝文活動等實體參與。

    1/2

    參與心得撰寫(300-1000字)

    繳交日期:1/2前

    18

    期末

    考試

    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 1/9(四)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出席討論及作業(含摘要及課後史料作業):25%
    2. 期中校外教學參訪作業(個人團體):15%
    3. 期末考試:50%
    4. 跨域自主學習心得:1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王泰升等,《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初版二刷),台北:五南,2016
    2. 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翁佳音審訂,《臺灣地名辭書》,新北:遠足,2021
    3. 李衣雲,《實用與娛樂、奢侈與消費: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流變》,台北:左岸,2024
    4. 林玉茹,《向海立生:清代臺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台北:聯經,2023
    5.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增訂二版)》,台北:三民,2019
    6. 柯志明,《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1
    7. 洪郁如主編,《性別與權力》(台灣史論叢女性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0
    8.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等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新北:遠足,2020
    9. 翁佳音,《近代初期的海與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22
    10. 焦大衛,《神.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台北:聯經,2012。
    11. 詹素娟,《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台北:玉山社,2019
    12.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