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從台灣的島嶼特色、地理位置、歷史發展,說明不同人群的活動與生活方式,如何形構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內涵,同時從內外部時空環境因素切入,理解影響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促成台灣歷史變遷的主要脈絡,希望以宏觀的角度促使學生瞭解台灣歷史圖像。
能力項目說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 主題 |
課程內容與 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 作業 |
學習 投入 時間 |
課堂及 課程前後 |
||||
1 |
課程 導論 |
介紹本學期課程的進行方式、課程要求、評量標準,以及預期的學習目標。
|
課程講授與討論 9/12
|
3+4.5時/週 |
2-3 |
認識 台灣 |
從台灣的地理環境、氣候風土切入,試著從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文化,思索台灣歷史發展的脈絡與特色,以及台灣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認識」。 1.地名、近代化知識與台灣史 |
課程講授與討論 9/19-9/26 1.課後史料作業:台灣的地名 2.歷史地理文化地圖等數位人文發展及應用介紹、數位人文資料庫應用討論 3. 課後閱讀作業:指定閱讀及摘要寫作 |
|
4-6 |
邊緣與 小歷史 |
試圖從日常生活面向、底層社會角度以及傳統歷史書寫的邊緣,理解台灣常民心態與台灣歷史的形塑。
|
課程講授與討論 10/3-10/17
10/10國定假日 |
|
7-8 |
人群與移民社會的形成 |
主要以人群的移動為背景,說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地人民如何進/出台灣島嶼,並解釋移民社會與台灣歷史文化形塑的關聯性。
|
10/24-10/31
|
|
9-10 |
期中考週 暨 彈性補充教學週 |
*校外教學參訪行前作業
*大稻埕參訪團體作業 |
11/7-11/14
|
|
11-12 |
近代商業貿易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
將從社會經濟面向,說明在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台灣島嶼的特性如何影響近代商業、貿易與資本主義的形成。
|
課程講授與討論 11/21-11/28
|
|
13-16 |
自覺與 自決 |
將從台灣人民的角度,描繪位處於諸帝國邊緣的台灣,如何受到內外部環境變動的因素,對台灣人民的自覺意識與自決行動產生關鍵性影響。
|
課程講授與討論 12/5-12/26
|
|
17 |
彈性補充教學週 |
跨域自主學習 *台灣史相關的課外研習會、討論會、演講、論壇、展覽、藝文活動等實體參與。 |
1/2 參與心得撰寫(300-1000字) 繳交日期:1/2前 |
|
18 |
期末 考試 |
期末考試 |
期末考試 1/9(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