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適性教學》這堂課主要是透過破冰活動(Ice Breaker Activities)讓彼此認識,並簡介適性教學理論與實務課程大綱及分析適性教學有關的議題。同時,藉由實際參訪優質學校的適性教學教學現場觀察或欣賞教學影片,促進價值與事實的澄清,增進理論與實務的連結。並透過講授現階段適性教學的議題分析,涵蓋1.學思達、2.學習共同體、3.合作學習方案、4.差異化教學的現況5.創客教育4.0等議題。教學方式包括PPT檔的講述、主題式、個別議題分析和小組討論活動、小組報告與分享、實際訪視現場教學、適性教學設計方案、教室觀察技術分析,以及期中彈性課程訪談和期末海報分享報告等方式,讓同學了解如何在教學現場使用適性教學。期望透過不同主題的小組討論與分享,使得未來在教育教學現場能夠更加自然地應用相關知識與技能。
能力項目說明
(一)藉由適性教學相關理論的分析,以建立適性教學的知識領域 (二)透過教學議題的討論與分析,以建構日後對教學現場創見的能力 (三)分析學思達、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創客和差異化教學的現況,以建立系統思考的教學能力。 (四)探究優質適性教學方案實驗學校,以實際了解適性教學發展與教學設計的實踐運作 (五)實施分組方案對話與批判,以建立對教育議題的分析能力 (六)實施彈性學習,進行小組實務訪談中學教師如何進行適性教學,藉以獲得實務經驗新知 (七)藉由練習撰寫適性教學設計方案,促進「教學理論和現場教學」的聯結機制,以俾運用於未來的教育職場
學習目標與成效評核規劃如下:
|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學習投入時數 |
01 | 適性教育的意義 |
1.破冰活動(Ice Breaker Activities)彼此認識 2.適性教學講授大綱簡介 3.適性教育的意義 4.德國的分流教育 5.日本的減壓學習 |
|
2 小時 |
02 | 適性教學的理論 |
1.適性教學的理論基礎之論述 2.適性教學的圖像理解、分析與討論 |
|
3 小時 |
03 | 適性教學的概念分析 |
1.適性教學的概念分析 2.適性教學的意涵、原則與價值之探討 3.期初各小組探討適性教學的內涵 |
|
3 小時 |
04 | 學習共同體方案 |
1.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方案概述 2.各小組討論學習共同體教學的相關議題與批判 |
|
3 小時 |
05 | 雙十節 |
雙十節放假 |
|
3 小時 |
06 |
合作學習
|
1.教室裡的春天-合作教學方案的理念分析 2.各小組進行討論合作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 |
|
3 小時 |
07 | 創客教育 |
1.創客教育的理念探討與分析 |
|
3 小時 |
08 |
彈性學習時間
|
彈性學習時間 小組訪談中學教師如何進行適性教學 |
|
8 小時 |
09 |
期中 評量 |
期中評量(midterm assessment) 1.小組進行訪談報告:中學教師如何進行適性教學 |
|
2 小時 |
10 |
學思達
|
1.學思達教學的理念探討 2.各小組討論學思達教學的相關議題與批判
|
個人蒐集差異化教學的理念及心得一張 |
3 小時 |
11 |
差異化教學
|
1.差異化教學的理念探討 2.差異化教學的意義 3.各小組討論差異化教學的相關議題與批判 |
|
3 小時 |
12 |
凱勒學習理論
|
1.凱勒的學習理論與模式 2.各小組討論凱勒學習理論的相關議題與批判 |
3 小時 |
|
13 | 欣賞合作學習影片 |
1.欣賞合作學習的教學影片 2.各小組依適性教學的觀察技術進行實做紀錄 |
|
3 小時 |
14 |
適性教學的實踐
|
1.適性教學的有效策略之探討 2.適性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3.期末小組探討適性教學的內涵 |
個人蒐集教學觀察技術及心得A4一張 |
3 小時 |
15 |
適性教學觀察技術
|
1.適性教學的觀察技術(一) 2.適性教學的觀察技術(二) 3.小組討論與分配適性教學的觀察項目
|
個人蒐集北政國中學習共同體的方案特色
|
3 小時 |
16 |
參訪學校 |
參訪北政國中學習共同體的方案教學
|
|
6 小時 |
17 | 期末海報報告與分享 |
1.1-3組依適性教學的觀察技術,報告北政國中學習共同體的方案教學 2.海報分享參訪報告內容:適性教學的觀察技術、老師有效教學技術、發展性建議,如果我來教要如何教得更好。 |
|
6 小時 |
18 | 期末評量 |
期末評量(final assessment)和繳交作業 1.4-6組依適性教學的觀察技術,報告北政國中學習共同體的方案教學 2.個人適性教學心得反思和自評成績A4一張 3.各小組將報告適性教學觀察記錄和個人心得反思裝訂成冊。 |
|
一、評量配分
二、期中考試的測驗藍圖(20%)
一、期末專題書面報告評量尺規(20%)
|
王立昇(2014)。適性探索:啟發孩子的潛能,商周。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SLC密碼 建構學習共同體學校藍圖,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適性發展的國中教育,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親子天下。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2013)。翻轉教育,親子天下。 何福田(1992)。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 李珀(2014)。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高等教育。 吳清基(1991)。中學適性教育之實施。教師天地,54,15-18。 林進山(1995)。從玉川學園和緒川學校談開放教育的內涵。刊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新探索, 299-314,復文。 林進山(1995)。開放教育的學習模式。北縣教育,第6期,44-45。 林進山(1996)。點燈提燈傳燈的開放教育,台北縣直潭國小。 林進山(1996)。開放教育下的自由與紀律。北縣教育,第11期,33-35。 林進山(1996)。夏山學校的教學特色與省思。刊於鄧運林主編英日之旅談開放教育,67-72,復文。 林進山(2015)。台灣小學傳統文化和創新教育之探究。海峽兩岸教育教學創新研討會,P2-13。 林佩璇、李俊湖、詹惠雪(2011)。差異化教學,心理。 教育部(2012)。教室教學的春天-分組合作學習專業培訓工作坊會議手冊,教育部。 張壽山主編(1992)。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玉成(2013)。思考技巧與教學(第二版),心理。 Tolinson(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張碧珠等譯],五南。(原著者出版年:2001)。 優達創意教學中心(無日期)。優達創意教學法。https://www.dr-kids.net/about/3。 郭靜姿、何榮桂(2014)。翻轉吧 教學。臺灣教育,686,9-15。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 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3(12), 161-186。 游進年(2009)。適性化教育的政策與教學實踐。教師天地,159 4-14。 劉怡甫(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 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評鑑雙月刊,41,31-34 盧雪梅編譯(1991)。教學理論— 學習心理學取向,心理。 嚴長壽(2016)。教育應該不一樣,天下文化。 羅志仲(2014)。翻轉教室翻轉學習。師友月刊,563,20-24。 Gredler, M. E. (1991).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Into Practice.Macmillan Inc., U.S.A. Tomlinson, C. (1993).Independent study :A flexible tool for encouraging personal and academic growth in middle school learners. Middle School Journal,25(1),55-59. Tomlinson, C. (2001).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ability Classrooms. Alexandria Virginia us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