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漢魏六朝詩

Course Name: Poems of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對於陶淵明,詩歌寫作不僅僅是情感抒發的自然形式,也是創造出一個為後世銘記的個體自我的一種手段,在他之前或同時,沒有中國詩人,可創造出這樣一個多面且引人入勝的個體形象,這一「詩性自我」(poetic self)不是「經驗自我」(experiential self)的直接呈現,也不是詩歌中虛構的說話人,而是二者天衣無縫的混合體,是詩人內在經驗和詩歌形式之間的互動而生發的藝術存在。(參閱蔡宗齊:〈經驗自我與詩性自我:曹植詩新論〉)。緣此,我們試圖超越「傳記化」和「去傳記成分」兩端,細察陶淵明人生和詩作之間的互動關係;考察陶淵明對主題和形式上的創新如何引致古詩的顯著重構;揭明陶淵明詩所構思的極其豐富的藝術經驗是如何為詩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一、教學目標:

      「大詩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養成一首完美的詩,充實而有光輝,寫下來的詩是人格的煥發。陶淵明是這個原則的一個典型的例證。正如他的詩一樣,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朱光潛對陶淵明評價極高,認為中國詩人中只有屈原和杜甫與他差可比肩。「屈原比他更沉鬱,杜甫比他更闊大多變化,但是都沒有他那麼醇,那麼煉。屈原低徊往復,想安頓而終沒有得到安頓,他的情緒、想像與風格都帶著浪漫藝術的崎嶇突兀的氣象;淵明則如秋潭月影,澈底澄瑩,具有古典藝術的和諧靜穆。杜甫還不免有意雕繪聲色,鍛煉字句,時有斧鑿痕跡,甚至有笨拙到不很妥貼的句子;淵明則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朱光潛:〈陶淵明〉)正如辛稼軒所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繼屈原、杜甫之後,我們開設「陶淵明詩」,通過對陶詩的賞析,闡明其詩境。

       如果說,詩歌是「文學家切身地反映的自我影像」,透過陶淵明詩的感慨詠嘆和書寫描述,參之以相應相關的文史語境,我們期待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下深描陶淵明複雜多樣的「詩性自我」(poetic self),同時,也期待同學在道德情懷和審美感悟中「興發感動」、「同情共感」,藉以辨識和把握一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尋求與現實世界作一「關聯呼應」,養成開闊的精神視野,審美能力和人生志向。

     

    二、教學方法:

    1. 關於陶淵明詩歌研究,本課程運用「推源溯流」法,此一方法包含三個面向:一、溯源論——推溯詩人的淵源所自;二、文本論——考察詩人及其作品的特色;三、比較論——在縱橫關係中確定陶淵明的地位。經由這三部分,確立陶淵明的文學史上地位和意義。(參見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
    2. 講授陶詩時,我們進而關注:一是詩體的研究,揭示杜甫的表現藝術和詩歌分體密切關係;二是詩論的研究(古代的文學理論與古代文學的理論),在詩歌藝術中抽繹出陶淵明的詩論、美學觀點;三是詩歌史的研究,就陶淵明在詩型及其內涵所開創的詩藝、詩境,尋求陶詩的文學史定位。
    3. 因陶詩而形成的「陶詩學」,本課程在「導言」中專立一節略加介紹,具體情形則隨個別作品闡發而帶出。
    4. 對陶淵明詩校勘、題解、編年、箋注、考辨、析義等兼採各家說法,斷以己意。
    5. 經典閱讀的第一個要求是「慢下來」(slow down)而不是快餐式閱讀。
    6. 本課程強調對陶淵明詩歌的「細讀」(close reading)[更精確地說是「充分閱讀」(adequate reading)]。所謂「細讀」可以有三種理解:一是把它看作一種文學教學方式;二是把它看作一種文學閱讀態度;三是把它看作一種文學研究的工作程式。
    7. 從煉字、造句、韻律、意脈、布局到手法等方面,「細讀」即遵循此一由小到大漸次推進的原則,對於詩人如何用意、措辭和布局皆需要細心體會。
    8. 「細讀」不僅停留於字面意義,不只是一般地要求讀者的認真細緻,更期待對文本的細膩、深入與真切的感知、分析與闡釋,從而打開文本無限豐富廣闊的天地。
    9. 教學就像是爵士樂的即興演奏,期盼學生能融入教師的鑑賞、思考的動態中,進行合作、對話與互動。
    10. 教學強調所謂「富有生命感的閱讀」,「富有生命感」:一方面是閱讀重視作品裏面表達的生命感受;另一方面則是閱讀者在解讀時的生命感受的投入。
    11. 帶出同學個人、時代經驗與作品的對話,盼與當代存在產生「關聯呼應」,呈現作品與時俱新的另一層意義,藉此作為生命倫理意義提出之依據。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教學進度:

    課程介紹

    導言

    09/12   課程介紹

    09/19   陶淵明的時代、生平和思想

     

    卷之一 詩四言

    09/26〈停雲〉并序

    10/03 彈性課程

    10/10 國慶日

    10/17〈時運〉并序

     

    卷之二 詩五言

    10/24〈形影神〉并序(三首)

    10/31〈歸園田居〉(五首)【選】

    11/07〈歸園田居〉(五首)【選】

    11/14〈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卷之三 詩五言

    11/21〈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

    11/28〈飲酒〉并序(二十首)【選】

    12/05〈飲酒〉并序(二十首)【選】

     

    卷之四 詩五言

    12/12〈擬古〉(九首)【選】

    12/19〈雜詩〉(十二首)【選】

    12/26〈讀山海經〉(十三首)【選】

    01/02〈挽歌詩〉(三首)【選】

    01/09 期末考  

     

    【附】

    1.〈閑情賦〉并序

    2.〈歸去來兮辭〉

    3.〈桃花源記并詩〉

    4.〈五柳先生傳〉并贊

    5.〈與子儼等疏〉

    6.〈自祭文〉

    ※陶集版本眾多,各本文字亦略有舛異。本課程【清】陶澍注《陶靖節集注》

     

    陶淵明事跡詩文繫年(逯欽立)

     

    參考書目

     

    • 通過大量反複的閱讀,許多細處的感悟自然會累積成較大的觀點。
    • 學問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講,講不了許多。——《章太炎先生答問》
    • 教學內容,依實際授課進度彈性調整。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8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五、作業要求:

    1.學期報告一篇,題目自定(或指定),期末考前繳交。

    2.按時繳交讀書札記二篇。

     

    六、成績評量:

    1.讀書札記                  20

    2.學期報告(或期中考)      40%(未繳交者,視同不及格)

    3.學期考試                  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一)教科書

    溫洪隆譯注:《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24年。

     

    (二)參考書

    [清]陶澍注:《陶靖節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古直箋,李劍鋒評:《重定陶淵明詩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

    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楊勇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叔岷箋證:《陶淵明詩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增訂本)》,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宋]王質等撰,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等編:《陶淵明詩文彙評》,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等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鍾優民編:《陶淵明研究資料新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呂興昌編:〈陶淵明研究書目初稿〉,《陶淵明作品新探》附錄二,臺北:華正書局            ,1988年。

            廖仲安:《陶淵明》,臺北:國文天地,1992年。

        梁啟超:《陶淵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袁行霈:《陶淵明影像——文學史與繪畫史之交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魏耕原:《陶淵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收入《葉嘉瑩說漢魏      六朝詩套書》,臺北:網路與書出版,2012年。

        蕭望卿:《陶淵明批評》,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

        錢志熙:《陶淵明經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劉奕:《誠與真:陶淵明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顧農:《歸去來:不一樣的陶淵明》,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

        龔斌:《南山的真意:龔斌說陶淵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美]田菱(Wendy Swartz)著,張月譯:《閱讀陶淵明》,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其他詳細書目,另行影印。
     學者研究書目則附於各單元中,重要文章另以講義備印,學生必須詳細閱讀。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