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民俗實務:調查與展示

Course Name: Taiwan Folklore Practical Works: Field Study and exhibi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帶領同學認識臺灣重要的生命禮俗與節慶民俗,理解其內涵與源流發展,且透過實際的田野調查與展示規劃,培養相關的觀察分析與資料應用能力。課程內容可分為三大主軸,第一部分為「學理課程」,主在介紹臺灣禮俗的內涵,兼及相關的食、衣、住、行等習俗或禁忌,試圖由小見大,對於這些節俗有更全面的認識;第二部分為「調查課程」,由教師帶領同學進行田野調查(field study,實地考察),讓同學實際蒐集與紀錄相關民俗文物或活動,更深刻了解這些活動的義涵及民間文化與民眾思維方式,進而探索它在當代社會面臨的處境與問題;第三部分為「實作課程」,將邀請其他專業教師協助教學,帶領同學就實作場域提出實際的規畫與設計方案,本學期實作內容暫擬為「頭廷魁文史調查」,課程將帶領同學訪問頭廷魁地區的耆老,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蒐集老照片、協助策劃頭廷魁文史工作室資料等等。由於課程涉及多項專業知識與實務能力,因此在課程內會視情況相關的工作營,以加強同學的跨領域知識與知識應用能力。換言之,本課程可分為前後兩部份:前端的學理與調查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民俗知識與實務調查的專業能力;後端則重視專案設計與規劃的應用能力,期透過兩端的配合,讓學生能有更完備的跨領域知識與應用能力。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認識臺灣重要民俗及其內涵。
    2. 理解臺灣民俗的源流與發展變化,思考其在當代的處境與意義。
    3. 學習民俗學的理論及其在現代學術史的發展。
    4. 實際進行田野調查,更深刻體驗臺灣民間文化,拓展知識視野。
    5. 輔助修習文創產業相關知識課程,並就實際場域進行文案設計、空間規劃、專案活動等工作,強化學生跨領域知識與知識應用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一週    課程說明及介紹

    第二週    臺灣民俗概論:禮、俗與禁忌

    第三週    田野訪查:走訪政大校園與木柵生活圈

    第四週    民俗學與田野調查:從看熱鬧、看門道到登堂奧

    第五週   臺灣的年例性節俗:年節、端午、中秋

    第六週   臺灣的年例性節俗:三元節與地方節俗

    第七週    田野調查小報告

    第八週    臺灣的節慶民俗:神明聖誕慶典(遶境陣頭)

    第九週    臺灣的節慶民俗:祝壽典禮與獻戲

    第十週    第一次活動規劃初擬報告

    第十一週   臺灣的生命禮俗:生育與婚嫁習俗調查

    第十二週    臺灣的生命禮俗:壽慶與喪葬習俗

    第十三週    第二次專案活動討論

    第十四週    田野訪查﹝走訪貓空茶園﹞

    第十五週    專案活動實作與修正

    第十六週    田野訪查

    第十七週    專案活動發表

    第十八週    期末考核、課程回顧與檢討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本課程採精讀文本的方式,請同學務必於課前閱讀相關作品,配合上課時的討論。若有任何問題,可寫信與教師討論,E-mail:kch@nccu.edu.tw
    2. 修課學生每四至五人為一組,每組依照教師規畫選擇一項專題進行實際的田野調查,於期末報告調查成果以及參與成果展示規畫(報告可採書面、PPT、行動劇等各種方式)。
    3. 上課採隨機抽點方式,無故缺席三次以上扣考;上課無故遲到或手機鈴響扣學期總分1分,請同學務必遵守相關規定。

     

    (二)評分標準:

    1. 小組調查成果與展示規畫:50%。
    2. 平時表現:30%。(包括出席、上課討論等,請各組選擇有興趣專題,針對課程內容或延伸閱讀,撰寫一份500左右的小組劄記)。
    3. 期末考試:2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陶立璠:《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1987。
    2.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新版),瀋陽:遼寧大學,2002六刷。
    3.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2001。
    4.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杭州:浙江人民,1990二刷。
    5.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2003七刷。
    6. 潛明茲:《民間文化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2006。
    7. 高丙中:《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北京:北京大學,2010。
    8. 劉錫誠:《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北京:學苑,2002。
    9. 李道和:《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10. 李道和:《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4。
    11. 高國藩:《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上海三聯,1999。
    12. 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13.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8三刷。
    14. 林美容編集:《白話圖書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臺北:台灣書店,2007。
    15. 王詩琅 著,張良澤 編:《艋舺歲時記:台灣風土民俗》,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16. 柯基良發行:《台灣民俗大展.2008》,宜蘭: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08。
    17.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2000三刷。
    18. 黃文博:《南瀛歷史與風土》,台北:常民文化,1996二刷。
    19. 李豐楙 總編纂,李豐楙、謝宗榮、李秀娥、黃基鴻 撰文:《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
    20. 李豐楙總編輯:《行業神信仰文化展》,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21.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22. 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北京:商印務書館,2006。
    23. (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盧曉輝編譯:《民俗解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24. (英)弗雷澤(Sir 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童煒鋼 譯:《《舊約》中的民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5.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一九一八〜一九三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
    26.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台灣民俗學──以《民俗台灣》為分析場域》,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9。
    27. 苑利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28. 苑利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29. 苑利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30. 苑利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物質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