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電影文學

Course Name: Movie Litera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一、課程精神:
  (一)瞭解自己:藉由對自己思想(信念)及情感(情緒)的探索、操縱,培養寫戲、看戲及讀戲(創造)的能力。
  (二)獨立自主:理解人生的特定主題及個體性,明白「萬物皆為投射」的原理(元宇宙概念),進而學習輕鬆自在地生活;允許自己決定一切、尊重自己,同時也允許、尊重他人「做自己」。
  (三)合作創造:理解人生的較小主題及群體意識,明白「意識創造實相」的原理,進而主導自己的命運。

二、課程內容:
「電影文學」的定義,說法不一。有人主張它指電影的本事、劇本,影片中的對白、歌詞等;有人將電影視為閱讀的文本,探討其中的題材、內涵、表現手法等美學、藝術;有人則視文學為電影重要素材的來源,再由編劇、導演、演員等人的視角,重新詮釋文學作品;更有人認為電影、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創作,唯均以「說故事」的方式,反映社會、人生等議題。

文學不離「刻畫人性」,而在現今眾多學門之中,能對人性仔細地描摹、側寫者,莫若心理學(Psychology)。這一門學問中,派別林立,其中最能兼顧人類之「身」(生物、生理)、「心」(精神、自我意識、潛意識)及「靈」(潛意識、靈魂)層面者,則以「精神分析學」(Psychodynamic)為主。

本課程依據精神分析學,並以學理中之「心靈動力」(Mental Dynamics,又稱「心理動力」)概念為主軸。「心靈動力」是指一種自我探索式的覺察(awareness)、解讀(reading)等能力,並引導個案藉由外在的鏡照,走向自我內心的觀照,以期掌握、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

在不同的「心靈動力」學說之中,本課程以「賽斯學派」為主要論述。本學派的學理依據為《賽斯書》(Seth Books),由近三十本專著的合稱(包含尚未有中譯本的《私人課》,A Seth Book The Personal Sessions,一~七冊)。它是1963~1982年間,由自稱賽斯(Seth)的人格靈體,透過珍作家珍‧羅伯茲(Dorothy Jane Roberts,1929~1984)的潛意識口述(與宗教所稱「附身」不同),再由珍的丈夫羅勃‧柏茲(Robert F. Butts,1919~2008)逐字記錄,並為之註解。花費時間共計21年,所有專著合稱《賽斯書》(Seth Books)。書籍出版後,一度風行歐美,成為身心靈及新世紀(New Age)的重要著作。其後逐漸沒落。現今於臺灣重新崛起,並有許多組織致力於教育及精神治療領域的開發。

本課程係由授課老師獨立作業,專注於書籍內容之整理、研究,探討賽斯強調的個人保健之道,不涉及任何治療(psychotherapy)行為,亦未與任何校外組織或團體合作。

《賽斯書》的所有書稿及相關文件原稿,目前均館藏於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斯特林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手稿檔案部」(Manuscripts and Archives),名為「珍‧羅伯茲文件」(Jane Roberts Papers(MS 1090))。其論述內容廣泛,包括哲學、宗教外,天文、物理、化學、宇宙、自然、環境、教育、社會、政治、醫學、精神分析等。賽斯自述所傳訊息很接近東方哲學、偉人學說,尤其是佛、道之學。至於天文物理之學,NASA(美國國家太空總署)科學家曾經寫信給作者,證實賽斯有關粒子(particle)是所有物質之基礎(單位)的說法,明確無誤。

在賽斯學派的精神治療之中,治療者或陪談者不僅協助個案分析心理,同時協助個案體驗情緒、整理信念,將力量交回個案手中,使其得以認識自己,進而能獨立、健康的生活,創造美好的人際關係。過程中,藉由問題導入,再重回問題的起點。藉由問題引導個案思索為甚麼會形成如此的問題,問題背後又有那些驅力(drive)、假設(hypothesis)。

此外,課程內容亦輔以現代心理學及精神分析學的部分學說,包括: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榮格、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弗蘭克等重要學者的主張,但不涉及實務上之治療(psychotherapy)及研究;亦將參酌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部分相關的論點。

本課程將依據上述學理探討文學及電影劇情中的重要元素,如:意識、能量、信念、情緒、精神習慣、自我揭露、原生家庭、親密關係、事件、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等,並體認快樂不僅是外求,更要回歸嬰兒時期(生命源頭)的愛(love)、自我接納(self acceptance)、專注(absorption)、創造(creativity)等能力。這些能力源於精神、心理上的熱情(passion, enthusiasm)而非激情(intense)。

本課程內容偏向電影內涵解析,透過分組討論、解析,以理解電影劇情建構的原理,及其與所有參與者(包含觀眾)現實人生的關係。進而以此做為師生自我探索、擴展意識暨視角、深化人際關係、發揮創造力為目的。整體而言,本課程內容係介紹相關學理,及如何藉以維持身心靈之健康愉悅、保持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為主,並不涉及治療(psychotherapy),請審慎選擇。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

    1. 擴大電影欣賞、閱讀之能力及影響力。

    2. 提升自我療癒的能力,常保健康快樂。

    3. 增進師生之自我表達能力及成長要素。

    4. 理解正面/負面概念的源由及因應之道。

    5. 培養面對及轉化他人批判、攻擊的能力。

    6. 擴展生命進程中「入戲(投入演出)、出戲(臺下看戲)」的能力。

    7. 透過經驗、體驗及心理衝擊,享受心靈之旅,探索專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01週:【專題】1.課程介紹2.確認選課暨分組3.其他

    02週:【專題一:電影角色的心智模型與投射】1.確定選課人數2.確認分組3.專題介紹4.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

    03週:【專題一】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04週:【專題一】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05週:【專題一】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06週:【專題二:電影角色的精神活動與實相創造】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07週:【專題二】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08週:【專題二】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09週:期中隨堂考試

    10週:【專題三:電影角色的心理活動與成長】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11週:【專題三】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12週:【專題三】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13週:【專題三】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14週:【專題四:電影角色的人格面向與整合】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15週:【專題四】1.專題介紹2.電影閱讀暨課堂討論3.實務練習

    16 週:期末隨堂考試

    17 週:學期總整理暨提問

    18週:線上學習暨提問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5%

    講述 Lecture

    25%

    討論 Discussion

    2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期中隨堂考:30%

    2.期末隨堂考:30%

    3.實務練習:20%

    4.平時成績:2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洪燕梅:《人生「是」戲:《賽斯書》生命模型與電影》(臺北:元華文創公司,2024年)。

    (法)多明尼克‧巴宏-阿勒提耶(Dominique Parent-Altier)著,王書芬譯:《電影劇本寫作》(Approche du scenario)(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9年)。

    (美)艾德.楚尼克(Ed Tronick)、克勞蒂亞.高德(Claudia M. Gold)著,盧思綸譯:《關係修復力:心理學大師教你從衝突、裂痕中培養更高的適應力,重拾人與人的連結》(THE POWER OF DISCORD: Why the Ups and Downs of Relationships are the Secret to Building Intimacy, Resilience, and Trust)(臺北:時報出版社,2021。

    (美)杜安‧舒爾茨(Duane P. Schultz)、悉妮‧埃倫‧舒爾茨(Sydney Ellen Schultz)著,危芷芬譯:《人格心理學》(Theories of Personality 11/E)(臺北:雙葉書廊,2017年)。

    (美)肯‧丹席格(Ken Dancyger)、傑夫‧羅許(Jeff Rush)著,易智言等譯:《電影編劇新論》(Alternative Scriptwriting: Successfully Breaking the Rules)(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4。

    (美)茱迪絲.衛斯頓(Judith Weston)著,何平、何和譯:《電影表演:導演必修課》(Directing Actors)(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12年)。

    (美)基普.索恩(Kip Thorne)著,蔡承志譯:《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臺北:漫遊者文化,2015年)。

    (美)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著,李靜瑤譯:《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臺北:究竟出版公司,2021年)。

    (美)悉德‧菲爾德(Syd Field)著,鍾大丰、鮑玉珩譯:《電影劇本寫作基礎》(Screenplay: 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16年)。

    (美)傑拉德‧科瑞(Gerald Corey)著,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Theory &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0E)(四版)(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公司台灣分公司,2018年)。

    (美)道森.丘吉(Dawson Church)著,林瑞堂譯:《科學證實你想的會成真:從心靈到物質的驚人創造力》(Mind to Matter:The Astonishing Science of How Your Brain Creates Material Reality)(臺北:三采文化公司,2019年)。

    (美)黛安娜‧巴巴利亞(Diane E. Papalia)、Sally Wendkos、Ruth Duskin Feldma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原文11版))(臺北,科技圖書公司,2011年)。

    (英)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傑瑞米・霍姆斯(Jeremy Holmes)著,樊雪梅、林玉華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新譯本)(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心靈工坊,2017年)。

    (英)約翰‧鮑比(John Bowlby)著,汪智豔、王婷婷譯:《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Attachment & Loss: Attachment (Volume 1))(新北:小樹文化公司,2020年)。

    (英)斯蒂芬‧C‧楊(Stephen C.Young)著,孫閏松譯:《說話心理學:滲透潛意識的語言說服力》(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

    林文淇、吳方正:《觀展看影: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9年)。

    洪燕梅:《心靈動視角的《老子》與《賽斯書》》(臺北:元華文創公司,2022年)。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著,臺灣精神醫學會譯:《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e)(香港:合記圖書出版社,2018年)。

    齊隆壬著:電影符號學:從古典到數位時代(新版)(Cinema Semiotics From Classical to Digital)(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13年)。

    劉宇清著:《電影與倫理:被取消的衝突》(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