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靈祕:歐洲漢學與華人宗教

Course Name: Spirits' secret knowledge: European Sinology and Chinese Relig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後,歐洲傳教士與學者開始關注「中國」,與之相關的研究稱為「漢學」(Sinologie/ Sinology)。早期歐洲漢學廣泛研究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包括儒釋道三教,傳統上以文獻學與古典研究為主。自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出版《投龍簡》(Le jet des dragons,1919)一文後,歐洲漢學開啟了中國宗教研究的熱潮,由法國主導的道教研究尤其重視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

中國宗教研究一直是歐洲漢學關注的學術焦點,當代華人宗教研究益發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的結合。本課程聚焦歐洲漢學與華人宗教的研究回顧、理論方法、歷史與相關主題討論,課程規劃暫擬如下:1. 回顧與比較:歐洲漢學與中國宗教研究;2. 理論與方法:中國宗教社會史與如何說故事;3. 道教: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核心;4. 近代中國的國家與宗教:宗教政策與學術典範;5. 神諭:中國宗教史上的啟示儀式;6.靈祕:扶鸞文化與道教儀式。

本課程邀請二位著名的國際漢學家合作授課: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為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PSL)教授,主要研究道教、近代華人宗教、社會與國家。田海(Barend J. ter Haar)為德國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教授,主要研究華人宗教、教派與宗教社會史。林振源,主要研究道教史、道教儀式、當代道教與華人宗教。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擬經由回顧歐洲漢學與華人宗教研究的發展脈絡,選取經典之作,引導學生由前輩學者的學思歷程進入華人宗教研究世界。進而從歷史文獻與經典文本的閱讀與比較入手,理解歷史上的華人宗教及其與國家、地方社會的關係。最後綜合當代田野調查成果,討論臺灣、中國大陸及不同華人地方社會的科儀、教派傳統、儀式分類以及多樣性與典型的華人宗教特徵。培養學生藉此建立歐洲漢學與華人宗教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基礎知識,掌握國際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提升獨立思辨及開展創新研究的能力。藉由與國際頂尖學者的合作授課,提升學生的研究視野與高度。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姓名

    現職

    日期

    講題

    備註

    Vincent Goossaert

    高萬桑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PSL

    法國高等研究學院

    教授

    11/25()

    神諭:中國宗教史上的啟示儀式

    上課時間

    13:10-16:00

    (下同)

     

     

    11/26()

    道教: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核心

     

     

     

    11/27()

    近代中國的國家與宗教:宗教政策與學術典範

     

    Barend J. ter Haar

    田海

    Universität Hamburg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

     

    12/2()

    回顧與比較:歐洲漢學與中國宗教研究

     

     

     

    12/3()

    理論與方法:中國宗教社會史與如何說故事

     

    林振源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助理教授

    12/4()

    靈祕:臺灣扶鸞文化與道教儀式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7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研討 30%

    2. 閱讀心得一篇30%

    3. 期末報告一篇 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1. Vincent Goossaert, “Bureaucratic Charisma: The Zhang Heavenly Master Institution and Court Taoists in Late-Qing China,”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 17, No. 2 (2004), pp. 121-159. 高萬桑著,高致華、張麗娟譯,〈官僚奇魅——晚清中國的張天師制度及宮廷道士〉,收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編,《明清史評論》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2022.12,頁75-116
    2. Vincent Goossaert, “1898: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5, No. 2 (May, 2006), pp. 307-335.
    3. Vincent Goossaert, “Spirit-writing, canonization and the rise of divine saviors: Wenchang, Lüzu, and Guandi, 1700-1858,” Late Imperial China, 36(2), 2015, pp. 82-125.
    4. 高萬桑著,曹新宇譯,〈扶乩與清代士人的救劫觀〉,《新史學》,2019(01),頁51-70
    5. Vincent Goossaert, “Divine Codes, Spirit-Writing, and the Ritual Foundations of Early-Modern Chinese Morality Books,”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 33, No. 1 (2020), pp. 1-31.
    6. Vincent Goossaert, Making the Gods Speak: The Ritual Production of Revelation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7. Barend J. ter Haar, 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Creating an Identity, Leiden: E.J. Brill, 1998. 田海著,李恭忠譯,《天地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8. Barend J. ter Haar, Guan Yu: The Religious Afterlife of a Failed Her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田海著,王健等譯,《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像》,北京:新星出版社,2022
    9. 游子安、志賀市子,《道妙鸞通:扶乩與香港社會》,香港:三聯,2021
    10. 李豐楙、林振源編著,《靈祕:北港武德宮鸞文彙編》,台北:新文豐,2023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