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後,歐洲傳教士與學者開始關注「中國」,與之相關的研究稱為「漢學」(Sinologie/ Sinology)。早期歐洲漢學廣泛研究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包括儒釋道三教,傳統上以文獻學與古典研究為主。自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出版《投龍簡》(Le jet des dragons,1919)一文後,歐洲漢學開啟了中國宗教研究的熱潮,由法國主導的道教研究尤其重視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
中國宗教研究一直是歐洲漢學關注的學術焦點,當代華人宗教研究益發重視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方法的結合。本課程聚焦歐洲漢學與華人宗教的研究回顧、理論方法、歷史與相關主題討論,課程規劃暫擬如下:1. 回顧與比較:歐洲漢學與中國宗教研究;2. 理論與方法:中國宗教社會史與如何說故事;3. 道教: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核心;4. 近代中國的國家與宗教:宗教政策與學術典範;5. 神諭:中國宗教史上的啟示儀式;6.靈祕:扶鸞文化與道教儀式。
本課程邀請二位著名的國際漢學家合作授課: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為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PSL)教授,主要研究道教、近代華人宗教、社會與國家。田海(Barend J. ter Haar)為德國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教授,主要研究華人宗教、教派與宗教社會史。林振源,主要研究道教史、道教儀式、當代道教與華人宗教。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擬經由回顧歐洲漢學與華人宗教研究的發展脈絡,選取經典之作,引導學生由前輩學者的學思歷程進入華人宗教研究世界。進而從歷史文獻與經典文本的閱讀與比較入手,理解歷史上的華人宗教及其與國家、地方社會的關係。最後綜合當代田野調查成果,討論臺灣、中國大陸及不同華人地方社會的科儀、教派傳統、儀式分類以及多樣性與典型的華人宗教特徵。培養學生藉此建立歐洲漢學與華人宗教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基礎知識,掌握國際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提升獨立思辨及開展創新研究的能力。藉由與國際頂尖學者的合作授課,提升學生的研究視野與高度。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1. 課堂研討 30%
2. 閱讀心得一篇30%
3. 期末報告一篇 40%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