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與「自主學習專題:人文茶學概論──基礎感官品評(二學分)」聯合授課,因政治大學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NCCU USR)自茶業改良場技轉初級茶葉感官品評課程,除邀請專業講師授課,也能有效利用研創中心設置的茶葉官能評鑑器具與設備,讓同學在課程結束後得到考取茶葉感官品評師的資格,進一步提升茶學知識的價值。本課程為三堂(各5-6學時)實作課,為初級茶葉感官品評證照的實作課程項目,修習該實作課程方能給予考取證照的認證資格。本課程也會連結研創中心從茶業改良場技轉的茶葉感官品評課程,除邀請專業講師授課,也能有效利用研創中心設置的茶葉官能評鑑器具與設備,讓同學在課程結束後得到考取茶葉感官品評師的資格,進一步提升茶學知識的價值。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為一學分實作課程,僅開放修習「自主學習專題:人文茶學概論──基礎感官品評」課程者修習。本實作課程不開放單獨選修。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加選本堂實作課程,惟沒有修習實作課程者將無法協助參與證照考試。本實作課程與「自主學習專題:人文茶學概論──基礎感官品評」的學期成績各自評分,不互相影響;欲修習後者基礎感官品評課程(非本實作課程)之學生可自行於選課系統上選擇修習。
本課程僅開放政大學生旁聽,以五人為限,惟不開放旁聽生參與由本課程所安排之競賽。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1st 09/09 *白露 |
課程簡介與分組 |
茶葉感官品評概論 |
第一週課堂未到者不予加簽。 |
12th 11/30(六) *小雪 |
*基礎感官品評實作 |
感官品評基本原理及操作(一):基礎味覺辨識 |
預習:茶葉色香味品質官能評鑑。 |
14th 12/14(六) *大雪 |
*基礎感官品評實作 |
感官品評基本原理及操作(四):茶類品評辨識實作 |
預習: 官能評鑑。(詳見Moodle) |
15th 12/21(六) |
*基礎感官品評實作 |
感官品評基本原理及操作(五):茶葉標準評鑑方式、臺灣特色茶沖泡要領 |
期末實作測驗。 |
16th 12/23 *冬至 |
期末考 |
品評表製作 |
繳交茶葉感官品評實作報告。 |
評分方式:
1. 自評 5%
2. 組員互評 5%
3. 隨堂測驗30%
4. 期末實作測驗40%
5. 品評表製作 20%
備註1:全程參與本實作課程與「自主學習專題:人文茶學概論──基礎感官品評」課程,且學期成績達80(含)以上者,及核發「茶葉感官品評初級能力鑑定課程」時數,並具備參與「茶葉感官品評初級能力鑑定術科測驗」與「茶葉感官品評初級學科測驗」之資格。將輔導參加「茶葉感官品評專業人才能力鑑定-初級」之學、術科考試,惟須自付考試費用新台幣2,500元整。
備註2:本課程內容會視實際執行狀況調整與修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22,《臺灣茶葉感官品評實作手冊(2版)》,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21,《生態茶園有機友善栽培管理手冊(2版)》,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21,《茶園病蟲草害整合管理(IPM)(2版)》,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23,《臺灣製茶學(2版)》,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23,《臺灣茶作學(2版)》,台北市:五南。
陳國任,2021,《茶言觀色品茶趣:臺灣茶風味解析》,新北市:華品文創。
王慶裕,2018,《茶作學:茶樹栽培與茶園管理》,台北市:新學林。
藍大誠,2018,《識茶風味:拆解風味環節、建構品飲系統,司茶師帶你享受品飲與萃取》,新北市:幸福文化。
陳宗懋, 俞永明, 梁國彪, 周智修,2015,《品茶圖鑑:214種茶葉、茶湯、葉底原色圖片》,台北市:笛藤。
王明祥,2019,《茶味裡的隱知識:風味裡隱含的物質之謎與台灣茶故事,我的10年學茶筆記》,新北市:幸福文化。
李遠華,2022,《烏龍茶:大紅袍、文山包種、東方美人、木柵鐵觀音……從栽種到品鑑,步入齒頰留香的烏龍茶世界》,台北市:崧燁文化。
大森正司,2019,《喝茶好科學:專研50年「茶博士」,從如何分辨茶葉到解構茶的色‧香‧味,提供最正確的泡茶知識!》,婁美蓮 譯,台北市:馬可孛羅。
陳煥堂、林世煜,2008,《台灣茶第一堂課:頂尖茶人教你喝茶一定要知道的事!》,台北市:如果出版社。
方思華—札維耶‧戴爾馬, 馬提亞斯‧米內,2019,《侍茶師:160堂經典茶藝課》,陳蓁美 譯,新北市:楓書坊。
吳德亮,2011,《台灣的茶園與茶館》,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藍大誠,2021,《茶風味學:焙茶師拆解茶香口感的秘密,深究產地、製茶工序與焙火變化創作》,台北市:境好出版。
李維倫,2022,《存在催眠治療》,台北市:心靈工坊。
湯淺泰雄 著,2018,《身體論:東方心身論與現代》,黃文宏 譯注,新竹市:清大出版社。
M. Basil Pennington,2015,《歸心祈禱簡介》,鄭重熙 譯,台北市:上智。
神宮館編集部,2019,《日本歲時記:順隨節氣的開運七十二候》,蔡麗蓉 譯,新北市:楓樹林出版社。
森下典子,2018,《日日好日:茶道教我的幸福15味》,夏淑怡 譯,台北市:橡實文化。
森下典子,2020,《好日日記:茶道教我的二十四節氣之味》,陳令嫻 譯,台北市:橡實文化。
岡倉天心,2017,《茶道:茶碗中的人心、哲思、日本美學(茶之書 新譯本)》,王思穎 譯,台北市:不二家。
鄭姵萱,2019,《茶道歲時記:日本茶道中的季節流轉之美》,台北市:麥浩斯。
鄭姵萱,2014,《茶道(茶の湯入門):跟著做就上手的第一本日本文化美學解析書》,新北市:幸福文化。
原宗啟,2018,《茶道‧茶湯入門》,蔡瑪莉 譯,台北市:易博士出版社。
桐浴邦夫,2021,《日式茶室設計最新版:飽覽茶道珍貴史料、茶室設計表現手法,領略名茶室的空間意匠》,林書嫻譯,台北市:易博士出版社。
茶言觀色品茶趣08單元 茶葉色香味品質官能評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vsaagphlxg&t=3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