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環境變遷與大眾傳播

Course Nam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請注意(2024.9.21更新):


本課電腦加退選結束後,仍有若干餘額,如欲人工加簽者,請於9/23 星期一中午前與課助劉彥瑭;E-mail: 113259001@nccu.edu.tw 聯繫,我們將安排星期三加簽。。


上個世紀二次大戰後,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進步的福祉,然當人類進入高度仰賴高科技的二十一世紀,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各地,無可避免面臨了大自然與人為後果的嚴 厲反撲,包括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健康風險等,使得我們無法置身度外於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所言之風險社會,也使得我們必須重思現代科技選擇(例如能源) 對社會與生活的影響。鑑於大眾傳播在溝通科技風險上扮演了無可豁免的重要角色,本課將從跨領域視角,介紹與探討大眾傳媒與環境變遷之間的關係。由於正逢國際及國內大力推動淨零轉型之際,本課本學期內容也多所著墨在氣候變遷及相關的能源轉型課題,並透過教師授課及各種不同的專家講座與活動,增進學生對環境變遷及相關媒體再現的認知與實踐行動。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鑑於培養環境變遷傳播能力牽涉科學、文化、社會、政治等面向的學習,本課將從跨領域視角,藉由論述的閱讀、討論、相關議題的剖析、實務個案的分享、活動參與及親身實踐,引領同學針對當今全球與在地關鍵環境變遷議題進行耙梳,並協助學生理解、正視、善用、與反思傳播(包括大眾媒體)在面對環境變遷時所扮演的角色。本課所探索的大眾傳播則包括 各種不同的媒體及傳播形式,包括新聞報導、紀錄片、娛樂內容、網路社群媒體討論及沉浸式溝通傳播等。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日期)

    課程內容與 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

    作業

    1

    課程說明9/12

    (1) 介紹課程大綱

    (2) 說明課程要求與成績評量方式。

    (3) 示範線上平台使用介面介紹。

    (4) 回答課程相關問題。

    (5) 介紹第2週彈性授課內容。

     

    講授/討論/自我介紹

    2

    環境友善活動實踐(9/19;彈性授課)

    由各學生彈性安排紀錄及反思個人環境友善行為的實踐,本日不上課)

     

     

    校外記錄個人環境友善實踐活動

     

     

     

     

     

     

    3

     

    環境生態思維與媒體論述(9/26

    (1) 從鉅觀角度看待與大自然的關係

    及社會行動。

    (2) 認識環境意識型態的光譜及相關的媒體建構。

    主要讀物:Pezzullo, P. C., & Cox, R.

    講授/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主要讀物:Pezzullo, P. C., & Cox, R. (2018).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Chapter 1.

    Defining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pp.11-28),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本週開放人工加退選(由教師簽署)

    4

    環境風險的社會建構與媒體角色(10/3

    (1) 全球與在地環境風險。

    (2) 專家與民眾對風險認知差異。

    (3) 媒體作為中介風險溝通的角色。

    (4) 媒體的社會擴大或隱匿效應。

     

    主要讀物:呂奕欣、鄭佩嵐譯

    2009)。《面對風險社會》,〈第6 媒體的風險溝通〉,頁82- 103。台北:韋伯文化。(原著Denney, D. [2005]. Risk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講授/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5

    國慶日(10/10

    放假

     

    6

    環境議題的科學傳播(10/17

    從傳播正確的科學新聞、建置具備可信度的科學傳播網絡、及促進社會學習對話與共生的角度,談如何溝通新興環境問題。

    客座演講: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氣候變遷與能源專案主任高佩懃/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7

    氣候變遷的科學與爭議(10/24

    (1) 氣候變遷的科學成因。

    (2) 歷屆關鍵氣候變遷峰會成果及爭議。

    (3) 氣候變遷爭辯及媒體角色。

     

    主要讀物:林俊宏譯(2016)。

    〈否認全球暖化〉,《販賣懷疑的 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頁263-328台北:左岸文化。(原著 Oreskes, N., & Conway, E. M., 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

     

    講授/影片觀賞/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8

    能源轉型趨勢及爭議(10/31

    (1) 世界能源轉型趨勢及爭議。

    (2) 再生能源與核能在各國發展情形。

    (3) 台灣能源供需趨勢及社會爭議。

    (4) 淨零碳排的展望

    客座演講: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9

    能源科技與公民參與(11/7

    活動:協商劇場

    客座活動:政大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0

    氣候變遷的傳播11/14

    (1) 媒體再現氣候變遷議題如何受到影響。

    (2) 國際媒體氣候變遷報導概況。

          (3) 氣候變遷的公眾認知。

     

    主要讀物:李美華(2013)。〈科學新聞之再現與馴化:當全球暖化遇上在地產製〉,《台大新聞論壇》,123-34

    講授/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1

    面對地球真相:圖/影像的力量(11/21

    (1) 如何透過影像方式來瞭解全球性環境問題。

          (2) 科技風險議題視覺化優點

     

    主要讀物:張瓊懿、欒欣譯(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 台北: 商周出版社。(原著:Gore, A. [2007]. An inconvenient truth.

    講授/紀錄片觀賞/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2

    媒體所有權、新聞常規與科學論述再現爭議(11/28

    (1) 新聞與環境報導特色。

    (2) 全球媒體集團形成趨勢及對環境 報導影響。

     

    主要讀物:林照真(2014)。〈環 境傳播與媒體公共領域〉,黃瑞祺 編,《綠色思潮與環境政治》,頁 203-236新北市:碩亞。

    講授/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3

    環境/氣候議題的深度報導(12/5

    從新聞雜誌類型深度報導角度,談媒體如何再現國際與在地氣候議題。

    客座演講:天下雜誌主編劉光瑩/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4

    獨立媒體與環境公民行動(12/12

    (1) 台灣獨立媒體發展情形及與主流媒體差異。

    (2) 個案分析環境議題相關獨立媒體與獨立記者報導特色。

     

    主要讀物:朱淑娟(2016)。《走一條人少的路:獨立記者寫給共同生活在這個島嶼的你我──空氣、水和土地》,第二、五章。台北:天下文化。

     

    客座演講:環境報導獨立記者朱淑娟/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5

    能源轉型的媒體再現及公眾意見(12/19

    (1) 媒體如何再現能源科技議題。

    (2) 替代能源公民參與及政策支持。

     

    主要讀物:

    徐美苓(2015)。〈新興環境議題的媒體建構:以替代能 源的新聞報導為例〉,《傳播與社會》,32: 45-64

     

    徐美苓(2023)。〈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論述的媒體建構:減碳、非核家園與空污防制的風險傳播多重難題〉,《新聞學研究》,154: 1-54

    講授/影片觀賞/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6

    環境運動與媒體倡議12/26

    (1) 氣候變遷教育與傳播在台灣

    (2) 環境議題的媒體倡議

    客座演講:綠色和平組織/分組與全班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7

    淨零轉型與企業社會責任(1/2

     

    介紹與討論各知名國際企業組織如何透過永續行動進到對社會及經濟的社會責任,並維繫其企業形象。

    參考讀物:TBA

    客座演講:安侯(KPMG)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謝孟哲協理/討論/作業:教學平台議題回應

    18

    環境變遷活動參訪(彈性授課)(1/9

    (由各學生彈性安排參訪時間,本日不上課)

     

    校外參觀活動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5%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影片觀賞,校外參訪等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量標準:

    每週分組討論記錄或議題回應(至少11週次)

    55%

    課外相關活動觀察心得/個人環境友善行為實踐及反思心得各一次

     

    30%

    出席與上課參與

    15%

    總計:

    100%

     

     

     

    有關修習本課的學術誠信原則:

    為確保修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學術誠信,以促進公正和透明的學習環境。茲列舉若干(但不限於此)重要事項,請務必遵守。若有違反者,該項出席/活動/作業不予計分,嚴重者則依校規懲處。如果有任何疑問或不確定之處,應及時向授課教師或課助洽詢。

    1. 上課出席及簽到需親自完成,不委託其他同學。
    2. 所有的作業及報告須由自己獨立完成。修課同學需正確引用他人工作的內容,包括AI在內,並予以認可。
    3. 本課上課教師、演講者投影片內容及同學教學平台回應及分組討論報告內容,未經需可,請勿逕自引用至其他課堂報告或作業。經許可,亦應予以適當及正確引述。
    4. 修課同學需避免各種形式的抄襲,即未經適當引用或未經授權地使用他人的思想、文字、數據或創作成果。抄襲包括直接抄襲(未經引用即直接複製他人的文字或數據)、自我抄襲(重複直接使用自己之前的作業/報告內容)以及變形抄襲(對他人作業/報告內容進行微小修改後未經引用即使用)。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本課指定閱讀教材多出自以下文獻部分內容,將於授課前至少一週公布於教學網站,並提供文獻電子檔或網路連結。其餘文獻內容則做為參考用。

     呂奕欣、鄭佩嵐譯(2009)。《面對風險社會》。台北:韋伯文化。(原著Denney, D. [2005]. Risk and society. London, UK: SAGE.

     李文昭譯(2009)。《寂靜的春天》,第二版。台中:晨星出版。(Carson, R. [1962]. Silent spring.)或:黃中憲(2017)精裝本。新北市:野人。

    李界木(2020)。《認識氣候變遷》。台北:科技圖書。

    李美華(2021)。《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周桂田、林子倫(編)(2016)。《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2016年度 風險分析報告)》。台北:巨流。

     周桂田、張國暉(編)(2018)。轉給你看:開啟臺灣能源轉型》。台北市:秀威資訊。

     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2018)。《科技/社會/3》。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林俊宏譯(2016)。《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台北:左岸文化。(原著Oreskes, N., & Conway, E. M., 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

     柳中明(2015)。《全球環境變遷》。台北:華都文化。

    范玫芳、林宗德、李河清、陳永平、陳榮泰(2014)。《公民能不能?能源科技、政策與民主》。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徐仕美畢馨云譯(2024)。《熱浪會先殺死你》。台北:麥田。(原著Goodell, J. [2019]. The heat will kill you first: Life and death on a scorched planet.

    張瓊懿譯(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台北:商周。(原著: Gore, A. [2007]. An inconvenient truth: The crisis of global warming.)

     陳正芬譯(2018)。《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台北:經濟新潮社。(原著Oreskes, N., & Conway, E. M., The collap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 view from the future.

     陳松筠游懿萱譯(2020)。《隱形殺手 空汙:面對霧霾、戴奧辛、PM2.5,我們該如何反擊?》。台北:商周。(原著Fuller, G. [2019]. The invisible killer: The rising global threat of air pollution- and how we can fight back. London, UK: Bloomsbury Sigma.

     黃之棟、黃瑞祺編(2014)。《綠色思潮與環境政治》。新北市:碩亞。

    蕭新煌、徐世榮、杜文苓主編(2019)。《面對台灣風險社會:分析與策略》。台北:商周。

     聯合報編輯部(2014)。《明天的電,核去核從》。台北:聯經。

     謝英士、高思齊主編(2017)。《我們都是氣候世代》。台北: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Pezzullo, P. C., & Cox, R. (2018).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