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希望藉由近現代臺灣少年書寫之文學小說經典精讀與影視作品賞析,以達對青少年主體成長特性與臺灣社會歷史文化之兩方脈絡性理解。課程進行先由教師以宏觀的臺灣文學與文化史脈絡講解,隨堂導讀、討論主題單元作家作品,以探析文本呈示之少年成長之困惑與突圍,及其映照而出的臺灣社會問題與文化思潮。單元主題規劃包括臺灣文學史少年書寫導論、主體成長與啟蒙、人情關係探索、青春與身體等,盼能勾勒臺灣文學中少年敘事的關注議題與詩學特質,並掌握個別作家創作發展與文學特徵。課程意在引導學習者對成長歷程的內在省視與臺灣社會文史的外在認知,建立多元包容的社會觀察視野與思考批判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一)由文學閱讀建立對臺灣文化、歷史的理解和時代感,了解各階段臺灣社會的發展特性。
(二)透過少年敘事文本的細讀與團體討論、發表,提升綜合分析及批判能力,得以文學與歷史角度反思當代臺灣與自我生命本質。
(三)藉由臺灣文本經典閱讀與賞析,增進文學鑑賞能力,提升對社會議題的敏銳度與思辨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 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學習投入 時間 |
|
課堂 講授 |
課程 前後 |
||||
1 |
課程介紹 |
課程說明、概念導言、分組報告說明 |
課程問卷、分組 |
3 |
4.5 |
2 |
台灣文學的少男少女 |
青少年心理引言:發展、關係與文化 台灣文學的少年史 |
概念說明、分組討論 |
3 |
4.5 |
3 |
成長的突圍 |
呂赫若〈玉蘭花〉 楊千鶴〈花開時節〉 |
文本導讀與討論 |
3 |
4.5 |
4 |
成長的突圍 |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 季季〈屬於十七歲的〉 |
文本導讀與討論 |
3 |
4.5 |
5 |
成長的突圍 |
n/a |
n/a |
3 |
4.5 |
6 |
人情關係探索 |
鄭清文〈三腳馬〉 |
文本導讀與討論 |
3 |
4.5 |
7 |
人情關係探索 |
馬尼尼為〈最終我沒有成為畫家〉、〈我的美術系少年〉 |
文本導讀與討論 |
3 |
4.5 |
8 |
人情關係探索 |
少年成長電影賞析 *學習單 |
影音賞析與討論 |
3 |
4.5 |
9 |
期中考週 |
1.個人議題思辨作業(我想有個家) 2.分組報告文本確認與文獻提出 |
作業繳交與回饋 |
3 |
4.5 |
10 |
專題講座 |
成長創傷講座 *線上心得作答 |
課堂講座活動 |
3 |
4.5 |
11 |
青春與身體 |
翁鬧〈天亮前的戀愛故事〉 三毛〈驀然回首〉 |
文本導讀與討論 |
3 |
4.5 |
12 |
青春與身體 |
胡淑雯〈奸細〉、〈摯敵〉 |
文本導讀與討論 |
3 |
4.5 |
13 |
少年文本報告 |
分組報告1 |
課堂報告與討論 |
3 |
4.5 |
14 |
少年文本報告 |
分組報告2 |
課堂報告與討論 |
3 |
4.5 |
15 |
青春與身體 |
東年〈初旅〉(節錄) 甘耀明〈神祕列車〉 |
文本導讀與討論 課程總結 |
3 |
4.5 |
16 |
期末考週 |
學期文本筆試 |
隨堂筆試 |
3 |
4.5 |
17 18 |
彈性教學週 |
自主總整學習 |
自主學習 |
3 |
4.5 |
1、平時成績 50%
(1)課堂表現(出席狀況、數位平台個人問題回答、同儕互評) 10%
(2)課堂問題討論與回答:ZUVIO數位平台、分組討論書面記錄、學習單(講座心得) 20%
(3)分組報告 20% (15-20分鐘,含同儕互評,口頭報告佔10%、報告檔案佔10%)
A.報告檔案:分組PPT檔案
B.主題:擇一篇臺灣文學少年敘事之小說、散文、現代詩或電影為報告素材。(題材不拘,文本主角須為青少年11-19歲,或敘事情節為青春期生活或記憶)
C.第8-9週:確認分組報告文本,每人提出一篇相關文獻與評述。
2、期中作業 20%:
(1) W9 個人議題思辨作業(ORID 學習單)+ 1則分組報告文獻分析
(2) W8 電影賞析學習單
3、期末筆試 30%:文本解析簡答、申論題
指定書目
三毛,《雨季不再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7.3。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讀》,臺北:麥田,2007。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臺北:印刻文學,2016。
凌性傑、石曉楓編著,《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臺北:麥田,2016。
馬尼尼為,《我的美術系少年》,台北: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2021.8。
張我軍等著,《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臺北:北市文化局,2018。
聯合文學出版社編輯,《閱讀文學地景.小說卷》,臺北:聯合文學,2008。
參考書目
吳玫瑛,《主體、性別、地方論述與(後)現代童年想像:戰後台灣少年小說專論》,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出版中心,2017。
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13。
蔡淑惠、劉鳳芯主編,《童年.記憶.想像: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2。
https://irs.zuvio.com.tw/irs/login 課程輔助平台zuvio *加簽同學請於第一堂課列席並登記(視教室座位數量,名額有限),登記成功再於加退選期間自行列印加簽單找授課老師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