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數位科技設計應用、創新與創造力、數位時代社會傳播、社區人文採集、社區圖像創作、數位時代社群行動、數位時代文化產業、數位時代影音匯流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及數位科技資訊素養於人文藝術的應用實踐。
能力項目說明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數位時代創新傳播、AI視覺設計應用、社區人文採集、數位時代音訊創新、數位時代影音創新、數位時代家庭傳播、數位時代公民實踐、數位時代消費權益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及數位科技資訊素養於人文藝術的應用實踐。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期初作業、小組主題報告、期中作業、期末作業
9/16 數位時代創新傳播
9/23 AI視覺設計應用
9/30 數位時代圖文創新
10/7 數位時代音訊創新
10/14 數位時代影音創新
10/21 校外教學
10/28 數位時代說故事
11/4 期中作業
11/11 數位時代家庭關係
11/18 數位平台創新發展
11/25 數位時代公民實踐
12/2 數位時代消費權益
12/9 社區文化實踐提案
12/16 華語內容創作趨勢
12/23 數位時代校園結盟
12/30 分組成果實踐
1/6 分組成果實踐
學期總成績包括課堂參與(20%)、期初作品與平時作業(30%)、期末作品(25%)、期中作業(25%)
教科書
黃葳威(2022)。《數位時代創新傳播》,新北市:揚智。
參考資料
吳思華(2024)。〈智能科技時代的大學想像〉,《新聞學研究》,159,15716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08
夏士芬(2024)。〈控制、合作與周旋:1950 年代的「臺北市報業公會〉,《新聞學研究》,159,95-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07
周嘉浩(2024年6月)。〈傷痕文學視角下的後社運香港流行曲:沉默、抒情與暗碼書寫〉,《臺灣傳播學刊》第45期,頁109-145
孫懋嘉(2024)。〈親密關係中傷害性溝通的親社會過程:受傷感、建設性溝通與關係結果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59,49-94。https://doi.org/10.30386/ MCR.202404.0006
陳炳宏、柯舜智(2021年) 。「第十一章 公共媒體」,《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臺北市:五南。
陳穎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 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蘇碩斌(2024)。〈人工智慧時代的十字路口〉,《新聞學研究》,159,183189。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11
羅樂、楊成(2021)。〈電視台與新聞的APP 融合之路:比較「無線新聞」、「鳳凰新聞」和「澳亞新聞」〉。《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8 期,頁169-201。
/陳穎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 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羅樂、楊成(2021)。〈電視台與新聞的APP 融合之路:比較「無線新聞」、「鳳凰新聞」和「澳亞新聞」〉。《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8 期,頁16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