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

Course Name: Humanities, Arts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2.0

學分數

Credit(s)

66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數位科技設計應用、創新與創造力、數位時代社會傳播、社區人文採集、社區圖像創作、數位時代社群行動、數位時代文化產業、數位時代影音匯流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及數位科技資訊素養於人文藝術的應用實踐。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數位時代創新傳播、AI視覺設計應用、社區人文採集、數位時代音訊創新、數位時代影音創新、數位時代家庭傳播、數位時代公民實踐、數位時代消費權益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及數位科技資訊素養於人文藝術的應用實踐。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期初作業、小組主題報告、期中作業、期末作業

    9/16  數位時代創新傳播    

    9/23  AI視覺設計應用

    9/30  數位時代圖文創新

    10/7  數位時代音訊創新

    10/14 數位時代影音創新

    10/21 校外教學

    10/28 數位時代說故事

    11/4  期中作業

    11/11 數位時代家庭關係

    11/18 數位平台創新發展

    11/25 數位時代公民實踐

    12/2  數位時代消費權益

    12/9  社區文化實踐提案

    12/16 華語內容創作趨勢

    12/23 數位時代校園結盟

    12/30 分組成果實踐

    1/6 分組成果實踐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校外教學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學期總成績包括課堂參與(20%)、期初作品與平時作業(30%)、期末作品(25%)、期中作業(25%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科書

    黃葳威(2022)。《數位時代創新傳播》,新北市:揚智。 

     

    參考資料

    吳思華(2024)。〈智能科技時代的大學想像〉,《新聞學研究》,159,15716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08

    夏士芬(2024)。〈控制、合作與周旋:1950 年代的「臺北市報業公會〉,《新聞學研究》,159,95-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07

    周嘉浩(2024年6月)。〈傷痕文學視角下的後社運香港流行曲:沉默、抒情與暗碼書寫〉,《臺灣傳播學刊》第45期,頁109-145

    孫懋嘉(2024)。〈親密關係中傷害性溝通的親社會過程:受傷感、建設性溝通與關係結果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59,49-94。https://doi.org/10.30386/ MCR.202404.0006

    陳炳宏、柯舜智(2021年) 。「第十一章 公共媒體」,《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臺北市:五南。

    陳穎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 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蘇碩斌(2024)。〈人工智慧時代的十字路口〉,《新聞學研究》,159,183189。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11

    羅樂、楊成(2021)。〈電視台與新聞的APP 融合之路:比較「無線新聞」、「鳳凰新聞」和「澳亞新聞」〉。《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8 期,頁169-201。

     

    /陳穎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 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羅樂、楊成(2021)。〈電視台與新聞的APP 融合之路:比較「無線新聞」、「鳳凰新聞」和「澳亞新聞」〉。《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8 期,頁169-20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