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主要以中國先秦時期重要思想論著與思想學說作為授課內容,透過對文本的閱讀與思想的論述,帶領學生瞭解有關之思想主張與內涵,結合當代性之意義,給予正面的人生激勵與啟發。透過古典文本的閱讀與釋說,課程內容強調人文素養之提升,以「人」為核心開展,並以「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等面向,理解傳統思想之內涵。同時,藉由課程之實施,輔以寫作能力之培養,包括文章判讀與闡釋,知識統整與表述,論述辨證與開展,情意感知與抒發,事件舖排與陳述等方面,提高學生文本的理解能力,強化知識統整表達與思辨能力。主要之課程內容包括:
一、諸論:中國哲學思想的研讀方法、中國哲學思想的特色、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概況,以及各個時期的重要學派(思想家)與重要主張。
二、先秦時期的重要思想家與重要典籍之評介與選讀:包括儒、墨、道、法、陰陽、名家與兵學等諸家之思想特色簡介,並針對諸子百家典籍包括《周易》、《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孫子兵法》等,選擇適合學生之篇章進行導讀與評介。主要論述之思想或選讀之篇目,粗擬如下:
(一)《周易》:以乾坤二卦卦爻辭,以及《文言傳》與《繫辭傳》部份原文。主要關注面向——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
(二)《論語》:孔子仁學思想評述。主要關注面向——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
(三)《孟子》:以人性論為主的學說思想。主要關注面向——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
(四)《荀子》:揀選其主要思想的重要原典文句以論述荀子的重要思想。主要關注面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
(五)《老子》:道論為核心的思想內涵。主要關注面向——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天。
(六)《莊子》:莊子的主體學說思想,並以<逍遙遊>為主要研讀對象。主要關注面向——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
(七)《韓非子》:法、術、勢三位一體的學說思想。
(八)《孫子兵法》:兵法思想與管理運用。主要關注面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
三、課程內容依實際教學進行作調整。
能力項目說明
一、課程目標
(一)課程之主體目的,即在於達到前面課程簡介中所述之人文素養與寫作能力之提升,關注兩大面向之前述各個子目標之效能強化。
(二)本課程主要以先秦時期思想名著作為授課內容,透過對文本的閱讀與論述,帶領學生瞭解重要思想家的生活際遇、思想主張、意識活動與生命關懷,體認思想家的思想與所處時代不論在文化、學術、政治或社會方面的關係,使能以思想家們的人生智慧,給予正面的人生激勵與啟發。
(三)透過對先秦思想家的了解,進一步提昇同學對傳統思想的興趣與基礎認識能力。
(四)藉由課程活動中之閱讀、討論、課程報告,以及書寫練習,有效提昇學生之邏輯思辨能力與國語文能力。
(五)經由文本的閱讀與賞析,瞭解國人維與傳統,強化情意感知與人際溝通能力。
(六)配合課程主題,設計寫作練習,提升寫作認知與能力。
(七)經由學術論文的訓練,指導學生完成學術論文之正式報告。
二、學習成效
(一)透過課程之理解與認識,得到正面之人生觀。
(二)哲學思想的體認,內化對自我的省思與觀照,獲得有力的人生啟發與激勵。
(三)對先秦諸子學說的形成與主要學派的分衍,有概括之認識。
(四)對《周易》之知識體系有初步之理解。
(五)對傳統儒家之核心思想,有一概括而完整的認識。
(六)對老子與莊子所代表之道家思想,得到初步的基礎性理解。
(七)對法家韓非與《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內涵,有完整的認識。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
專題書寫 |
課堂報告 |
考試 |
課堂問答/課堂討論 |
自我反思/自我評量 |
透過課程之理解與認識,得到正面之人生觀 |
※ |
※ |
※ |
※ |
※ |
哲學思想的體認,內化對自我的省思與觀照,獲得有力的人生啟發與激勵 |
※ |
※ |
※ |
※ |
※ |
對先秦諸子學說的形成與主要學派的分衍,有概括之認識 |
※ |
※ |
※ |
※ |
|
對《周易》之知識體系有初步之理解 |
※ |
※ |
※ |
※ |
|
對傳統儒家之核心思想,有一概括而完整的認識 |
※ |
※ |
※ |
※ |
|
對老子與莊子所代表之道家思想,得到初步的基礎性理解 |
※ |
※ |
※ |
※ |
|
對法家韓非的主要思想內涵,有完整的認識 |
※ |
※ |
※ |
※ |
|
對《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內涵,有完整的認識 |
|
※ |
※ |
※ |
※ |
提高古典文本之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 |
※ |
※ |
※ |
※ |
※ |
提高學術論文報告之寫作能力 |
※ |
※ |
|
※ |
※ |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Week |
課程主題Course Theme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
||
課堂講授Lecture Hours |
課程前後Preparation Time |
|||||
1 |
課程緒論與文章判讀論釋 |
1.學生自我介紹。 2.課程簡介。 3.文章判讀與闡釋 4.先秦諸子學說興盛的原因。 5.諸子學派。 |
一、授課方式: 1.課前要求同學閱讀授課當週之課程範圍,課程結束前簡要重點提示,並要求學生課後複習。 2.教師上課主要採用課堂講授方式教學,並要求學生勤作寫記。 3.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鼓勵同學發問,營造學習討論之氛圍。 4.部份採取口頭報告,提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5.強化寫作能力之提升,要求作文、履歷與讀書報告之撰寫。 二、學生預習內容: 1.課程內容各先秦思想典籍與思想史之重要命題的預習,以及相關內容之初步認識。 2.重要思想有關討論命題之確立,要求預習與準備。 3.指定專書與講義內容之預先閱讀與準備。 三、學習活動: 1.先秦諸子思想與典籍之起始認識與簡介。 2.設定重要思想命題,進行課堂上之討論。 3.基礎思想觀念之建立,進行專題之介紹,並提出問題引導。 4.儒家與道家思想之有關影片欣賞與討論。 5.有關以「人」為核心開展,並以「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等面向的生命哲學書籍之閱讀與分組報告與議題討論。要求每位同學至少閱讀六至八本書籍。 四、課後作業: 1.思想典籍與發展的討論命題之準備。 2.課程內容之統整。 3.指定講義之閱讀。 4.課程內容摘要整理。 |
3.0 |
4.5 |
|
2 |
儒家思想概說:主要關注面向——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同時輔以學生寫作能力之提升。 |
1.孔子思想概說。 2.孟子思想概說。 3.荀子思想概說。 4.儒家三聖以人為中心的重要關注面向。 |
一、同第一週同欄位所述。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孔孟等三家講義之閱讀與課程摘要。 三,藉由儒家思想主題,引導提升學生文章之判讀,論述之辨證,情意之抒發。 |
3.0 |
4.5 |
|
3 |
中秋節放假 |
|||||
4 至 5 |
儒家思想概說:主要關注面向——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同時輔以學生寫作能力之提升。 |
1.孔子思想概說。 2.孟子思想概說。 3.荀子思想概說。 4.儒家三聖以人為中心的重要關注面向。 |
一、同第一週同欄位所述。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孔孟等三家講義之閱讀與課程摘要。 三,藉由儒家思想主題,引導提升學生文章之判讀,論述之辨證,情意之抒發。 |
3.0 |
4.5 |
|
6 至 8 |
《周易》基礎內涵與思想概說——包括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等關注面向。同時藉由有關議題,輔以提升學生寫作之能力。 |
1.《周易》的內容與性質。 2.龜卜與占筮。 3.卦爻象的起源與結構。 4.卦名與卦序。 5.《周易》的編纂與其歷史價值。 6.《易傳》的形成與特質。 7.八卦的形與六十四卦的形成。 8.歷來重要《易》例之認識。 9.《易傳》的介紹。 10.卦爻辭的介紹。 11.《周易》之生命哲學與自然觀。 |
一、同第一週相關述說之內容。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周易》基礎內涵之概說講義之閱讀與摘要。 三、針對周易有關之內容,引導學生文章之判讀,論述之辨證,以及情意之抒發。 四、占筮之法採實際之操作練習。 |
3.0 |
4.5 |
|
9 | 彈性補充教學:完成作文撰述 |
|
一、依教師規定,以及通識國文作文寫作之規定,以手寫方式完成作文寫作。 二、依作文論題規定,以稿紙撰寫作文。 三、結合自我認識、自我扣問的通識國文情意目的,完成作文內容之寫作。 |
3.0 | ||
10 至 11 |
論述辨證與開展:紙本文章與多影片欣賞與討論: 1.人文影片欣賞。 2.知識統整與表述,論辨之陳述與開展。 |
1.影片傳達之重要內涵、核心思想、藝術展示,以及重要之啟示。 2.文章結構、主體內容、文章謀篇布局、開頭與結尾 3.主題之辨證與反思 |
一、同第一週同欄位所述。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問題討論之準備。 三、教師勾勒影片重要知識內容與觀點,並提出具體問題,由學生思考與討論。 四、教師提出文本作品介紹與分析,並由同學提出討論與回饋。 |
3.0 |
4.5 |
|
12 至 13 |
老子學說思想述評:主要關注面向——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天。同時輔以學生寫作能力之提升。 |
1.道家學說之源起。 2.老子之道論思想。 3.老子的人生哲學。 4.以人為中心的重要關注面向。 |
一、同第一週同欄位所述。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老子思想議義之閱讀與課程摘要。 三,藉由老子之主題,引導學生文章之判讀,論述之辨證,以及情意之抒發。 |
3.0 |
4.5 |
|
14 |
莊子學說思想述評:主要關注面向——自我叩問、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同時輔以學生寫作能力之提升。 |
1.莊子生平簡介。 2.莊子的核心思想。 3.莊子的生命境界—逍遙遊。 4.莊子的人生哲學——以人為中心的重要關注面向。 |
一、同第一週同欄位所述。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莊子思想議義之閱讀與課程摘要。 三,藉由莊子之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文章判讀,論述辨證與情意抒發等寫作能力之培養。 |
3.0 |
4.5 |
|
15 |
韓非與《孫子兵法》學說思想述評:主要關注面向——人與人、人與社會。同時輔以學生寫作能力之提升。 |
1.韓非生平簡介。 2.韓非的核心思想:法、術、勢三位一體。 3.韓非思想以人為中心的重要關注面向。 4.孫武生平簡介。 5.《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與運用。 6.《孫子兵法》思想以人為中心的重要關注面向。 |
一、同第一週同欄位所述。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韓非與《孫子兵法》思想議義之閱讀與課程摘要。 三,藉由韓非與《孫子兵法》思想主題,引導學生文章判讀,論述辨證與情意抒發等寫作能力之培養。 |
3.0 |
4.5 |
|
16 |
期末筆試評量 |
以整學期授課內容為範圍,進行筆試評量 |
以申論題型為主,進行期末考試。 |
|
|
|
17 |
成果發表與討論 |
1.依組選定之專書主題,進行PPT呈現方式之報告。 2.每組報告30分鐘。 3.繳交紙本成果。 |
一、同第一週同欄位所述。 二、依本週課程內容進行設定,完成報告之準備。 三、成果展示與討論。 |
3.0 |
4.5 |
|
18 | 彈性補充教學:完成專書心得 |
1.切合專書主題內容。 2.關注專書之核心內涵與主題價值,進行合宜的整合。 3.對專書內容的啟發與心得。 |
|
3.0 |
課程進度與內容,將依實際授課狀況而進行彈性調整。
一、評量分配
類別 |
項目 |
配分 |
(一)平時成績 |
1.上課出席情形。2.課堂表現與參與討論情形。3.分組報告 |
暫訂30% |
(二)作業與論文寫作評量 |
1.採取書寫方式。 2.篇目數為3篇。 3.評量原則: 無故缺繳或文不對題者:0分 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59分 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60-80分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81-100分 4.學期分三階段繳交。 |
暫訂30% |
(三)期末評量 |
1.採取筆試方式。 2.考題為申論題題型。 3.評量範圍為學期授課之內容。 4.考試時間為二小時。 |
暫訂40% |
(附註:項目及配分比例於實際授課時,視狀況進行調整。)
二、評分尺標
2.申論問答題之評分尺標:
文不對題者:0~15分
理解多誤、條理混亂、內容單薄者:16~60分
理解生疏、條理鬆散、內容寬泛者:61~80分
理解正確、條理清楚、內容充實者:81~100分
3.作文與讀書心得寫作之評分尺標:
抄襲者學期成績0分
未達字數、格式之基本要求、隨意剪貼拼湊 60分以下
選題不當,篇幅太短,論述凌亂60~75分
選題普通,內容單調,論述簡單76~85分
選題精到,內容深刻,論述縝密86~92分
4.學期6次以上未正常合理請假,無故未到者,本課程以0分計。
三、平時與期末指定閱讀考試的測驗藍圖
測驗題目 試題形式 |
記憶 |
理解 |
應用 |
獨立思考 (分析、綜合、評鑑) |
佔分 |
選擇題 |
1.上課口頭提問與討論,採取問答題、情境選擇題等方式,依上課實際狀況而定。 2.期末之筆試評量,各考選擇題、問答題與申論題,著重於記憶、理解、應用與獨立思考。
|
||||
問答題 |
|||||
情境選擇題 |
|||||
情境申論題 |
一、指定書目:以本人講義為主。
二、參考書目
1.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初版3刷。
2.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2版2刷。
3.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4月15日第12版第4刷。
4.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書店,1978年3版。
5.陳榮捷《中國哲學史文獻選編(上、下)》,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1版。
6.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第8版。
7.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1版北京1刷。
8.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