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國文-中國思想名作選讀

Course Name: Selected Readings of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Thought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中國歷代思想名作所描摹的是生命整體的力動過程,其透過思辨所完成的著述,不僅在追求客觀的真理或事實,同時也在於了解、開拓人類自身的心靈境界。思想家的世界觀不僅對應著其身處的歷史情境,同時也可以超越利害攸關的現實世界,提供一個想像及思辨的空間,啟引人們以更寬廣的視界與赤子之心去認識古往今來的諸般事相。

由於「作品」本身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展現,因此每一篇思想名著都具有它獨特的觀物方式、語言表現模式,甚至包括美感設計、價值意義等等「美善合一」的目的。而附著在文學形式上所蘊含的主題意識,又往往適切的反映作者個人的情思活動、社會變遷,以及歷史承傳的經驗、生命存在的意義與終極關懷等等。由此構設了文化創造的可能性,也提供無數對話空間讓讀者參與其中,值得透過課堂教授與共同研讀作進一步的探索。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之內容,主要著眼於介紹中國思想名作所產生的時空背景、社群關係,探討構設其思想成形的內、外緣因素。除介紹作品本身的風格特色及創作技巧外,並由作者所撰寫的思想主題,來探索作品與思想家的個人情性、家國社會的關聯,由此透顯出其所欲表達的人文關懷。再者,透過思想主題、文類風格的比較,以探索文化傳統與文學創作的交互影響及辯證關係。希冀本課程的教授,一方面能提昇學生對於語文詮釋、思辨及寫作的能力;二方面也能藉由古、現代文化意識的討論,讓學生與作品對話,以增進學生於生活世界中人文精神的涵養,並以此涵養鎔鑄於語文表達之中;三方面透過敘事力、創新力與利他精神的結合,在AI時代來臨之際,讓自身所學與AI合作,既提升專業知識的運用,然而也能同時對高度運算的時代及相關技能有所省思,扣問及掌握「人」之生存主體及價值意義為何。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

    (含課堂教學時數)

    第1週

    09.09

    課程介紹:1.課程設計說明;2.課堂討論說明;3.作業繳交說明;4.成績評比說明;5.授課教材簡介

    教學說明:授課課綱及進度安排

    預習下週課堂講述資料

    4.5

    第2—5週

    09.16

    09.23

    09.30

    10.07

    「人與天」:生命中的必然與偶然

    參考文獻:

    1.「天命」、「受命」、「安命」、「緣命」:〈先秦文獻裡的「命」觀舉隅〉;〈佛家「命」觀舉隅〉

    2. 「時命」及「受難」之意義:司馬遷〈項羽本紀〉、〈伯夷列傳〉(與〈約伯記〉比較)

    3.缺憾還諸天地:宋話本〈錯斬崔寧〉;朱西甯〈破曉時分〉;孫康宜《走出白色恐怖》(節選)

    課堂教學及討論

    預習下週課堂講述

    4.5

    第6-8週

    10.14

    10.21

    10.28

    「自我叩問」:啟蒙及超越

    參考文獻:李復言〈杜子春〉;芥川龍之介〈杜子春〉(附: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點鬼簿〉;〈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

     

    課堂教學及討論

    3.0

    第9、10週

    11.04

    11.11

    期中口試測驗(依序個別進行,測驗內容事先告知以利準備)

     

    3.0

            第11週

    11.18

    「自我叩問」:你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參考文獻:《太平廣記・薛偉》;蘇軾〈臨江仙〉

     

    課堂教學及討論

     

    4.5

     

    第12週

    11.25

    前兩節專題演講安排,第三節課堂撰述聽講心得

     

    3.0

    第13、14週

    12.02

    12.09

    「人與人」:「報」之倫理及禮法衝突中的性別意識

    參考文獻:

    1. 報恩與復仇:《史記‧伍子胥列傳》、《史記‧刺客列傳》(兼論歷史暗角中的『佞幸小人』)
    2. 「報」與「禮法」及其「差序」社會關係:柳宗元〈駁復仇議〉、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節選);林郁沁:〈刺客與復仇︰大眾傳媒時代的道德英雄主義和女性的自我想象〉

    課堂教學及討論

    預習下週課堂講述及補充資料閱讀

    4.5

    第15週

    12.16

    「人與社會」:道德動機、手段及目的之辯證

    參考文獻:《荀子》(選讀);陸楫〈侈靡論〉;沈從文〈丈夫〉

    課堂教學及討論

    預習下週課堂講述及補充資料閱讀

    4.5

    第16、17週

    12.23

    12.30

    「人與自然」:文明的秩序及其不滿

    參考文獻:《莊子‧逍遙遊》、袁哲生〈秀才的手錶〉

     

    課堂教學及討論

    3.0

    第18週01.06

    期末學習成果檢測

    筆試申論作答

    3.0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80%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期中口試測驗:25%

    2. 期末筆試測驗:30%

    3. 聽講心得課堂寫作:15%;

    4. 授課對象相關專題參考文獻評論(人與AI合作,10個提問):10%

    5. 課堂參與(出缺席):20%

    (整學期缺課8週〔含〕以上,成績以不及格論;課堂參與討論者另外加分)

       

    等第/項目

    期中口試測驗

    期末筆試測驗

    寫作及專題評論

    課程參與及討論

    優A:8-10

    口試切題應答,思路清晰,表達流暢,見解深入。

    作答內容切合題意,文字表達流暢,能深入解說文意並富創見。

    表達流暢,思路清晰;內容豐富,結構完整,闡釋具有原創性。

    全勤且積極投入課程學習。

    佳B:6-7

    大抵能切題回答,表達雖未能精準,但亦見事先準備之努力。

    作答內容部分切合題意,文字表達尚可,能適切發揮文意。

    內容平實,能適切掌握要點;結構大抵完整,見解尚可。

     

    偶有缺課,尚能融入課程學習。

    普通C:4-5

    準備不足,應答粗疏未能明確,對題目所問亦顯陌生。

    作答內容未能切合題意,文字表達普通,文意發揮有限。

    照本宣科,見解浮泛;篇幅簡短,內容粗略。

    缺席次數多,課程互動少。

    待改進D:0-3

    未能事先準備,答非所問且言不及義,內容雜蕪空洞。

    作答內容未能完整,文字粗略,文意亦多離題。

    敘述雜蕪,篇幅及內容短淺,剪貼雜湊涉及抄襲。

    到課率低,或常遲到,於上課期間進出教室頻繁。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馮契主編:《中國歷代哲學文選》,臺北:洪葉出版公司,2004年。

    朱西甯:《破曉時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朱西甯:《鐵漿》,臺北:三三出版社,1989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吳曉鈴、范寧、周妙中選注:《話本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生命觀與醫療文化(增訂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24年。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林文月:《擬古》,臺北:洪範書店,1993年。

    袁哲生:《靜止在:最初與最終》,臺北:寶瓶文化公司,2005年。

    康來新、林淑媛主編:《臺灣宗教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4年。

    淡江中文系編:《創意與非創意表達》,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陸鍵東:《陳寅格的最後二十年》,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儒賓編:《自然概念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臺靜農:《龍坡雜文》,臺北:洪範書店,1988年。

    劉承慧編:《大學中文寫作》,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寫作中心,2005年。

    顏崑陽:《窺夢人》,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16年。

    蘇曉康:《寂寞的德拉瓦灣》,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13年。

    蘇曉康:《離魂歷劫自序》,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12年。

    龔鵬程:《經典與現代生活》,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法)斐德利克.葛霍:《走路,也是一種哲學》,新北市:八旗文化,2015年。

    (奧)佛洛伊德著,賴添進譯:《文明及其不滿》,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9年。

    (奧)佛洛伊德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臺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其餘每週單元主題所需參考文獻,另於課堂及moodle教學平臺公布之◎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