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以初唐詩和盛唐詩為選詩範圍,主要取材自Stephen Owen的有關研究,分組報告則由各組同學自行選定初唐或盛唐時期詩作。 本課程取以語言學觀點分析唐詩的相關研究為講授基礎,一方面說明語言學分析方法與傳統詩評鑑賞「超脫妙悟」的不同,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習者建立起以句法理論分析唐詩語言的基本知識。本課程取以語言學學理分析古典詩的緣由,主要是體認到「人是語言的載體」和「人-區域文化-語言」兩個實際的語言調查所得(呂昭明2008:4,354)。是以,課程內容以「人」(詩人)為核心展開,通過「自我叩問:句子成份與結構規則」、「人與人:詩句句法與句法理論」、「人與社會:詩句句法與現代漢語方言語法」和「人與自然:詩句句法與普遍語法」四個主題,說明解讀唐詩背後語言與文化的可能意義,藉由日常習用口語語句的組成機制,進一步分析唐詩詩句的模稜性及其與自然語言的規則問題,強化學習者語言分析的基本能力。 為了讓課程內容具備初步的系統性,本課程以高友工Kao Yu-kung·梅祖麟Meitsu-lin(1968,1971,1978)三論文為核心文本、兼取梅祖麟〈文法與詩中的模稜〉以及曹逢甫〈從主題—評論看唐宋詩的句法與賞析〉(上)(下)、曹逢甫〈四行的世界—從言談分析的觀點看絕句的結構〉等研究論文,作為唐詩語言分析介紹的初步依憑。 本課程主要採取語言學觀點解析唐代詩作,並將概略說明唐代語言與文化於日韓儒學、漢文學的相關影響。同時讓選修者能夠對於所謂「漢字文化圈」的概念與意義,建立起一個基礎的認識。 |
能力項目說明
1.自我叩問:句子成份與結構規則
藉由初、盛、中、晚四個時期詩作的文法分析,思考文學作品背後所涵攝的語言現象。
2.人與人:詩句句法與句法理論
以語言學的觀念和方法,分析唐代詩人的語言風格。藉以觀察詩人選字與修辭的語言學意義。
3.人與社會:詩句句法與現代漢語方言語法
從語言與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唐詩的意涵,以及唐詩與唐文化,其於漢字文化圈的影響。
4.人與自然:詩句句法與普遍語法
從傳統詩話的論定到現代語言學的分析取徑,探索詩律結構的條件下,詩人於詩作創作的語言認知過程。
透過語言學方法的知覺分解,到詩作與傳統詩話的感覺還原,具體分析唐詩作者創作的認知過程。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1.教學活動 2.作業 |
學習投入時數 |
|
課程 講授 |
課程 前後 |
||||
1 |
自我叩問:詩句句法與結構規則
|
1.課程內容:關於本週的主要說解內容,可分為四點:1.漢語詩律學的觀念與方法2.「變換性語法理論」的觀點:「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3.「主題–評論」的語法學觀點:從「主題」與「主語」說起4.「言談–分析」的語法學觀點:從句子的單位界定說起5. 語法理論的取決與詩作分析的解釋效力 2.指定閱讀: 1.王力2002《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葉維廉1983《比較詩學》,學生書局。3.梅祖麟1969〈文法與詩中的模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pp.83-124.。4.蔣紹愚2008《唐詩語言研究》,語文出版社。5.周世箴2003《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辰星出版。 |
1.教學活動:本週主要課題,主要是說明以語言學分析唐詩與傳統詩話品評的異同,具體內容則採取四個提問進行,分別如次:1.王力《漢語詩律學》提出了什麼問題?2.葉維廉(1983)《比較詩學》的批評是什麼?3. 梅祖麟〈文法與詩中的模稜〉於語法學討論模式的轉換,代表什麼意義?4.曹逢甫接續王、梅的研究,具有什麼意義? 2.課後作業:語法學者從理論的角度,思考散文和詩之間,語序和意義節奏的問題。試就本週所探討的內容,回答採取語法理論分析詩作可能遭遇的問題為何? |
3.0 |
4.5 |
2 |
自我叩問:詩句句法分析的基本概念 |
1.課程內容:從史家對感遇詩作詩人的年齡問題談起。陳子昂詩作:1.〈感遇〉三十五 2.〈感遇〉二十七3.〈感遇〉二十九 2.指定閱讀:1.杜曉勤1997《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2.王建生 2004《簡明中國詩歌史》,文津出版社。頁78-93(初唐)。3.松浦友久1981『詩語の諸相ー唐詩ノート』、研文出版。頁18-40(王李杜)。4.袁行霈2005《唐詩風神及其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頁21-49(初唐)。5.劉大杰2003《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頁452-477(初唐)。6.石川忠久1980『漢詩のこころ』、時事運信社。頁159-162(陳子昂) |
1.教學活動:本週課程概要:主要由三個提問開始:1.唐詩興盛的原因為何?2.詩的分析單位與語序—從絕句(截句)的句法結構說起3.陳子昂創作「遊仙詩」的可能因素為何? 2.課後作業:為什麼文學史家認為陳子昂的詩作具有「漢魏風骨」?「漢魏風骨」的語言學意義為何?試就本週所講解詩作,嘗試自行分析,並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 |
3.0 |
4.5 |
3 |
自我叩問:詩句句法類型探討1 |
1.課程內容:王維詩作: 1.〈鳥鳴澗〉2.〈鹿柴〉3.〈木蘭柴〉4.〈竹里館〉5.〈別輞川別業〉6.〈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2.指定閱讀:1.李浩2000《唐詩的美學詮釋》,文津出版社。頁41-76(時空)。2.蘇珊玉 2000《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文津出版。頁27-117。3.王建生 2004《簡明中國詩歌史》,文津出版社。頁94-125(盛唐)。4.袁行霈2005《唐詩風神及其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頁51-73(盛唐)。5.袁行霈(等)2012《盛唐詩壇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6.蕭麗華1997《唐代詩歌與禪學》,東大圖書公司。頁103-141(王維)。7.歐麗娟2000《唐詩的樂園意識》,里仁書局。頁295-306(王維) |
1.教學活動:佛學思想影響下的自然詩作,其句法結構的主要類型為何? 2.課後作業:1.如何分析王維詩作所謂「莊重閒雅,渾然天成」的品評?2.唐時期的自然詩和魏晉的同異為何?3.王維採取什麼樣的句法結構,成造文學史家所謂的「意境」?如何尋找出詩句句法類型? |
3.0 |
4.5 |
4 |
自我叩問:詩句句法類型探討2 |
1.課程內容:本週詩作分析內容:李白詩作:1.〈古風〉十 2.〈古風〉三十四3.〈戰城南〉 2.指定閱讀:1.簡恩定1996《李杜詩中的生命情調》,臺灣書局。2.劉大杰2003《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頁478-524(盛唐)。3.傅璇琮1995《唐詩論學叢稿》,文史哲出版社。頁53-74(盛唐詩風殷璠),75-112(唐人選唐詩《河嶽英靈集》)。4.石川忠久1980『漢詩のこころ』、時事運信社。頁94-97(李白) |
1.教學活動:為什麼李白詩作踵步建安諸子?如何可能透過的句法學分析予以說明? 2.課後作業:1.為什麼李白〈古風〉「最為五言之冠」?次者,李白詩作的語言風格,合以反映戰爭的現實?2.李白的七言絕句,黃節《詩學》評之為「如畫中神品」,試就〈下江陵〉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二首詩進行分析,並具體說明「畫中神品」的句法類型意義。 |
3.0 |
4.5 |
5 |
知識統整與表述:詩句句法與句法理論 |
1.課程內容:本週分析杜甫詩作: 1.〈莫相疑行〉2.〈新安吏〉3.〈石濠吏〉4.〈潼關吏 2.指定閱讀:1.歐麗娟2008《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里仁書局。2.楊松年1995《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文史哲出版社。3.方瑜2005《唐詩論文集及其他》,里仁書局。頁1-18(杜甫)。 |
1.教學活動:杜甫如何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背景下創作詩?梅祖麟(1971)的啟發與實踐。 2.課後作業:1.元稹嘗為杜甫作墓誌銘,言其詩「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所獨專矣」,試自行擇取初唐和盛唐詩作,進行句法結構層面的分析比較。2.杜甫〈奉陪鄭〉、〈送段功曹〉、〈渡江〉、〈晚出左掖〉詩中的「假平行」現象的句法結構意義為何?3.杜甫〈八陣圖〉主題轉變問題為何? |
3.0 |
4.5 |
6 |
人與人:詩句句法與方言句法1 |
1.課程內容:本週分析元稹詩作: 1.〈離思〉五首 2.〈遣悲懷〉 2.指定閱讀:1.王建生 2004《簡明中國詩歌史》,文津出版社。頁131-145(中唐)。2.莊蕙綺2006《中唐詩歌的美學意涵》,新文豐出版。頁183-277。3.袁行霈2005《唐詩風神及其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頁75-101(中唐)。4.蔡瑜 1998《唐詩學探索》,里仁書局。頁162-172(中唐)。 |
1.教學活動:如何分析元稹詩作「善狀詠風態物色」的意義? 2.課後作業:試以元稹詩作與陳子昂〈感遇〉詩比較,嘗試為「寄興」二字的品評,提出句法分析的證據。 |
3.0 |
4.5 |
7 |
人與人:詩句句法與方言句法2 |
1.課程內容:本週分析白居易詩作: 1.〈母別子〉《白氏長慶集》卷四 2.〈寄元九自此後在渭村作〉《白氏長慶集》卷十 2.指定閱讀:1.塩見邦彦1995『唐代口語の研究』、中国書店.頁247-268(白居易)2.蕭占鵬2006《韓孟詩派研究》,文津出版社。頁39-71。3.劉大杰2003《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頁525-582(中晚唐)。4.蔡瑜1998《唐詩學探索》,里仁書局。頁200-214(元白)。5.赤井益久2004『中唐詩壇の研究』、創文社。頁104-107(白居易)6.石川忠久1980『漢詩のこころ』、時事運信社。頁81-84(白居易) |
1.教學活動:1.由杜甫社會寫實詩,到元白諷喻詩風的興起,如何以詩的形式結構風格進行說明?2.白居易詩作與日本文學的關係 2.課後作業:白居易〈時世妝〉、〈琵琶行〉、〈五弦彈〉、〈馬上作〉等詩,使用了當時唐代的口語詞彙,其背後的代表意義為何?試由句法、語義結構兩層面進行回答。 |
3.0 |
4.5 |
8 |
人與人:詩句句法與主題評論理論1 |
1.課程內容:本週分析杜牧詩作: 1.〈豋樂遊原〉2.〈江南春〉3.〈題村舍〉4.〈故洛陽城有感〉5.〈商山麻澗〉 2.指定閱讀:1.李建崑2005《中晚唐苦吟詩人》,秀威資訊科技。頁8-14. 2.王建生 2004《簡明中國詩歌史》,文津出版社。頁153-174(晚唐)。3.袁行霈2005《唐詩風神及其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頁103-123(晚唐)。 |
1.教學活動:為什麼杜牧擅長五言古詩?其與韓愈詩作的異同為何? 2.課後作業:1.杜牧嘗言「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試由李杜韓柳詩作,分析杜牧詩的語言風格特色 2.杜牧〈泊秦淮〉、〈贈別〉二詩中,其主題轉變問題為何?3.杜牧〈贈別〉一詩的起承轉合結構為何?試以課堂解說內容為基礎說明之。 |
3.0 |
4.5 |
9 |
人與人:詩句句法與主題評論理論2 |
本週次調整為自主總整學習,依序演練1-8週所講授唐詩語言分析的觀念與方法,以各週次moodle上傳講義和延伸講義要點為學習重心。此外,任課者將另外提供pdf語音整理檔案,協助選修者進行自主總學習的導讀。 1.課程內容:本週分析李商隱詩作:1.〈無題〉2.〈石城〉3.〈蝶〉4.〈錦瑟〉5.〈覽古〉6.〈詠史〉7.〈贈白道者〉 2.指定閱讀:1.傅璇琮1995《唐詩論學叢稿》,文史哲出版社。頁135-158(李商隱)。 2.方瑜2005《唐詩論文集及其他》,里仁書局。頁59-122(李商隱)。 |
1.教學活動:為什麼文學史家認為李商隱詩作,往往「不明作意」? 2.課後作業:1.如何由語言結構分析李商隱受杜甫和齊梁詩作的影響?2.試說明李商隱詩中「倒置」、「錯位」句法結構的意義。 |
3.0 |
4.5 |
10 |
文章判讀與闡釋:詩句分析與句法理論 |
1.課程內容:1.初唐至晚唐代表詩人及其主要詩作的詩話品評,其具體意義能否透過詩作的形式結構分析,建立起更為客觀的分析標準?2.唐詩格律的結構,以及格律結構限制下的語言藝術為何?試舉例說明之。 2.指定閱讀:1.宇文所安《初唐詩》,新華書局。頁119-1732. 宇文所安 2007《盛唐詩》,聯經。頁86-108(孟浩然),130-171(李白)。3.宇文所安2012《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新華書局。 |
1.講授與討論:檢討舊論題,探索新問題。 2.系統性思考過去九週於課堂所討論過的論題,並嘗試選出其中一組論題進行個人的理解與詮釋 |
3.0 |
4.5 |
11 |
人與社會:詩句句法與社會語言學1 |
1.課程內容:一,詩句的主題評論分析。二,詩人、詩句與社會語言學理論。 2.指定閱讀:1.古川末喜2014『杜甫の詩と生活—現代訓読文で読む』、知泉書館。 |
1.教學活動:唐詩音讀與方言句法問題 2.課後作業:1.「音讀」、「訓讀」的實質意義為何?2.「音讀」、「訓讀」的對應規則有哪些?試由課堂講解內容說明之。 |
3.0 |
4.5 |
12 |
人與社會:詩句句法與社會語言學2 |
1.課程內容:本週課程講述內容主要以梅祖麟、高友工1968〈杜甫秋興:語言學批評的初步討論〉,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8:44-80.這一篇文章為導讀,進一步說明句法結構分析杜甫秋興八首的相關問題。 2.指定閱讀:1.歐麗娟2000《唐詩的樂園意識》,里仁書局。頁318-328(杜甫) |
1.教學活動:杜甫〈秋興〉八首—七言律詩形式結構的典範:秋興八首語法學分析1 2.課後作業:1.為什麼〈秋興〉組詩,以第一首最為重要?2.為什麼「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可有三種潛在結構?3.為什麼措詞的不和諧是杜甫晚期詩風的主要特徵? |
3.0 |
4.5 |
13 |
人與自然:詩句句法與普遍語法 |
1.課程內容:本週的課程內容則是著重於杜甫秋興八首的詞彙與隱喻結構,計畫以下列的研究論著作為導讀內容:1.梅祖麟、高友工1978〈唐詩的語義研究:隱喻與典故〉,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8.2:281-356. 2.蔣紹愚2008《唐詩語言研究》,語文出版社。頁72-133(唐詩的詞彙)。 2.指定閱讀:1.石川忠久1980『漢詩のこころ』、時事運信社。頁122-125(杜甫) |
1.教學活動:杜甫〈秋興〉八首—七言律詩形式結構的典範:秋興八首語法學分析2 2.課後作業:1.〈秋興〉組詩之三,是如何運用「典故」,使之成為詩的組織原則?試與杜甫〈禹廟〉一詩比較之。2.為什麼〈秋興〉第七首,採取以船的意象夾帶反諷的對比?其隱喻的意義為何? |
3.0 |
4.5 |
14 |
人與自然:詩句句法與詩人語言感知 |
1.課程內容:本週分析初盛中晚四期詩句結構特點1:典故與隱喻 2.指定閱讀:1.胡遂 2005《佛教與晚唐詩》,東方出版社。2.呂正惠1989《杜甫與六朝詩人》,大安出版社。3.張健2002《詩話與詩》,五南出版社。4.王德明2000《中國古代詩歌語句法理論的發展》,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1.教學活動:1.唐詩的文學賞析1 2.語言學分析1 2.課後作業:1.試以王維〈息夫人〉一詩為例,說明隱喻和典故的對等關係2.試以白居易詩中「干戈」、「骨肉」等隱喻,說明隱喻使用的語言結構意義。3.試以杜甫七律〈蜀相〉一詩,說明詩中的擬人化問題。 |
3.0 |
4.5 |
15 |
人與自然:詩句句法與語法結構的普遍性問題 |
1.課程內容:本週分析初盛中晚四期詩句結構特點2:結構對等原則 2.指定閱讀:1.臺靜農 2004《中國文學史》,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391-411(唐詩背景)2.葉慶炳1987《中國文學史》,學生書局。頁177-191(初唐),192-226(盛唐),227-252(中唐),253-261(晚唐)3.林庚2011《唐詩綜論》,商務印書館。頁5-26(陳子昂),27-54(盛唐),163-230(李白)95-131(李杜王孟) |
1.教學活動:1.唐詩的文學賞析2 2.語言學分析2 2.課後作業:1.試以王維〈雜詩〉和孟浩然〈送朱大入秦〉二詩,說明五絕句法結構原則的對等性為何?2.試以杜牧〈赤壁〉一詩,說明詩句內部結構的時間對等問題。3.試以李商隱〈嫦娥〉一詩,說明詩句中時空特徵為何? |
3.0 |
4.5 |
16 |
成果發表1.2 |
學生論文發表,論題檢視 1.選題範圍:初盛中晚四期詩句結構特點比較1 2.指定閱讀:1.前野直彬 1975『中国文学史』、東京大学出版社。頁92-100(泛論),100-103(李杜),103-106(中唐),107-109(晚唐)
|
1.學生發表 2.論題與方法討論 試就課堂講解語法理論,嘗試分析唐詩初盛中晚四期的代表詩作,並比較各理論的侷限性問題。 |
3.0 |
4.5 |
17 |
課程學習成果自我檢視 |
本週次調整為自主總整學習,依序演練10-16週所講授唐詩語言分析的觀念與方法,以各週次moodle上傳講義和延伸講義要點為學習重心。此外,任課者將另外提供pdf語音整理檔案,協助選修者進行自主總學習的導讀。 1.選題範圍:初盛中晚四期詩句結構特點比較2 2.指定閱讀:1.静永健2000『白居易諷喻詩の研究』、勉誠出版。2.高松寿夫戸2000『日本古代文学と白居易—王朝文学の生成とアジア文化交流』、勉誠出版。 |
論題與方法討論 試說明唐詩初盛中晚四期的句法結構問題: 1.動詞和動態意象 2.意義和對等原則 3.隱喻和隱喻關係 4.典故和歷史原型 |
3.0 |
4.5 |
18 |
期末考 |
期末測驗 選題範圍與參考文獻 1.動詞和動態意象 2.意義和對等原則 3.隱喻和隱喻關係 4.典故和歷史原型
1.目加田誠1964『唐詩選』、明治書院。頁116-147(中唐詩人),148-158(晚唐)。2.葉嘉瑩1966《秋興八首集說》,國立編譯館。頁1-95。3.楊安芝1974《杜甫秋興八首疏證》,海國書局。4.金英蘭1990《韓國詩話中有關杜甫及其作品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頁91-105。5.李立信1991《杜詩流傳韓國考》,文史哲出版社。頁107-193。 |
|
3.0 |
4.5 |
1.本課程講義為講授者自編教材,並於課程進行過程補充相關講義。 2.避免無故缺課,若有要事無法出席者,請事先以電子郵件告知。 3. a.課堂小考(2-3次)20%。b.學期作業(本學期起,未全部繳交或是未在指定時間內繳交者,或作業涉及抄襲者,一律以零分計算)10% c.期中考30% d.期末考40%(每學期講義皆有增刪的因素,本課程無法提供任何考古題) 4.期中以及期末考試,一律以選擇題與問答題方式進行。期中考題以及期末考題皆以40-50題左右進行調整,考試內容偏向語言學的觀念與方法應用,至於文學內容賞析的部份則以學期作業方式進行評分。學期考試閱卷評分標準,皆以課堂教學分析講解過的材料以及方法為基準,以求得客觀的公平性。 5.關於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
1.Yu-kung Kao.Tsu-lin Mei.1968. ‘Tu fu’s “Autumn mediations”:an exercise in linguistics criticis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8, pp.44-80.
2.W.A.C.H. Dobson.1968.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rosody in early Chinese Poetry.’ T’oung Pao. second series,Vol.54, Livr.4/5,pp.231-250.
3.Yu-kung Kao.Tsu-lin Mei.1971. ‘Syntax, diction, and imaginary in T’ang Poet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31, pp.49-136.
4.Wai-lim Yip.1974. ‘Classical Chinese and Modern Anglo-American poetry:Convergence of languages and poet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1974.Vol.11, No.1, Special tenth anniversary issue pp.21-47
5.Roman Jakobson.1976. A few remarks on structuralism. MLN,1976, Vol.91, No.6,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p.1534-1539
6.Yu-kung Kao.Tsu-lin Mei.1978. ‘Meaning , metaphor, and allusion in T’ang poetr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38,No.2, pp.281-356.
7.Roman Jakobson.1980a. Dialogue on time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oetics today,1980, Vol.2, No.1a, pp.15-27
8.Roman Jakobson.1980b. Poetry of grammar and grammar of poetry. Poetics today,1980, Vol.2, No.1a, pp.21-35
9.Roman Jakobson.1980c. A postscript to the discussion on grammar of poetry. Diacritics,1980, Vol.10, No.1, pp.83-85
10.Robert de Beaugrande.1993.‘Discourse analysis and literary theory:closing the gap.’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osition,1993,Vol.13. No.2, pp.423-448
11.Ruth wodak.2011. ‘Complex texts:Analysing understanding, explaining and interpreting meanings.’ Discourse studies,2011,Vol.13.No.5,pp.623-633.
12.Chauncey Chu.1976.‘Conceptual wholeness and retained object’.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95.vol.4.no.1, pp.14-23.
13.Shuan-fan Huang .1984.‘Morphology as a cause of syntactic change:the Chinese evidenc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4.vol.12.no.1, pp.54-85
14.Shuan-fan Huang .1986.‘The history of the disposal construction revisited-evidence from Zen dialogues in the Ta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6.vol.14.no.1, pp.43-52
15.Hung-nin Samuel Cheung 1973.‘A comprative study in Chinese grammars:The BA-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no.3, pp.343-382
16.Feng-fuTsao. 1987.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7.vol.15.no.1, pp.1-54
17.Chaofen Sun.1995. ‘Transitivity , the ba construction and its histor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5.vol.23.no.1, pp.159-195
18.Chaofen Sun.1997.‘Ambiguity in context-induced semantic changes: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1997. No.10,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 pp.225-256
19.Chauncey Chu.1973.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no.3, pp.437-470
20.Peyraube Alain.1989. ‘History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until the 10th centur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9.vol.17.no.2, pp.335-372
21.Dingxu Shi.1997. ‘Issues on Chinese passiv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vol.25.no.1, pp.41-70
22.James H.-Y. Tai.1975b. ‘On two functions of place adverbials in Mandarin Mandari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5.vol.3. No.2/3, pp.154-179
23.James H.-Y. Tai.1985a.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conicity in syntax,pp.49-72
24.James H.-Y. Tai.1989. ‘Toward a cognition-based func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Monograph series No.1, pp.187-226.
25.James H.-Y. Tai.1997. ‘Category shifts and word-formation redundancy rules in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Ⅲ:Morphology and Lexicon, pp.435-468
26.One-Soon Her. 1997. ‘Interaction and explanation:the case of variation in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vol.25. No.1, pp.146-157,159-165
27.Frank F.S. Hsueh.1997. ‘Verb complement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 by the particle Y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No.10.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 pp.27-48
28.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月)
29.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台北,大安(1995年11月)
30.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2006年3月)
31.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晨星出版,(2003年)
32.周世箴.《認知詩學的理論與實踐初探》,新文豐出版,(2012年)
33.梅祖麟.〈文法與詩中的模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pp.83-124.
34.梅祖麟.〈分析杜甫的「秋興」試從語言結構入手作文學批評〉,《語言學研究論叢》(黃宣範譯),台北,黎明文化(1974年5月),pp.235-260.
35.曹逢甫〈四行的世界—從言談分析的觀點看絕句的結構〉,《中外文學》第13卷第8期,pp.34-99.1985年
36.曹逢甫〈從主題-評論的觀點看唐宋詩的句法與賞析〉(上)(下),《中外文學》第17卷第1期,pp.4-26; 第17卷第2期,pp.56-92. 1988年
37.歐麗娟.《唐詩選注》 里仁書局
38. 前野直彬 《唐詩選》(上)(中)(下)岩波文庫,2000年
39.太田辰夫『中国語歴史文法』(京都、朋友書店、1957/1981年6月)
40.塩見邦彦『唐代口語の研究』(福岡、中國書店、1995年1月)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