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葉嘉瑩教授在其《古詩詞課》之序言中對於「讀詩」如此言道:「讀詩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培養我們有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中國古典詩歌所成就者非但是語言藝術的頂尖代表,更是古之作者其抒情主體的自我呈現,而深刻的反照、映現其心靈積蘊的真實面貌,即對於宇宙人生萬物之關懷的不死心靈。因此,「讀詩」的意義乃在透過詩歌的審美鑑賞與歷史反思中,一方面揭示著昔日詩人抒情語境中的興發感動;另一方面則由此引生出此刻自我於閱讀後的共感興發,實現從作者到讀者之間超越時空而生生不已的抒情性共鳴。
緣此,本課程之設計理念與教學策略乃在藉由主題性之詩歌品讀鑑賞中探索古代知識分子的心靈面貌,即從詩歌的抒情性視角關照下,參照相關之歷史語境,探掘古之詩人如何以詩作為思考人生、紓展心靈進而書寫自我途徑的抒情內涵與意象表現,以體系性的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審美風格與文化底蘊。此外,從現代性詮釋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重新品鑑、轉義之觀照下,連結自我之生命課題與關懷現實社會,期許經由對於古典詩歌之深入探析,提升與豐富個我生命情懷的向度,進而與社會現實、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呼應聯繫,於宏觀的視野養成中茁育人生志向。
註:
1.基於學習品質之考量,本課程不開放任何年級加簽。
2.本課程作業繁多,且要求較高,欲選本課程,請先行評估是否適合且足以負擔,勿盲目選課。
能力項目說明
1.以「歷史」為經,以「情志」為緯:一方面,能夠由「史」的向度觀察古典詩歌於體式結構、意象經營與藝術手法等的發展軌跡,以培養解讀詩歌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從語言情境的多面性追溯中體察作者之「情志」,進而落實詩歌詮釋的有效性,以刺激解詩的「批判思辯」與形塑讀詩的「宏觀視野」。
2.美在體驗:從系列性的詩歌主題選讀中,觀照古代詩人之間彼此「同情」的情思底蘊,以體驗古、今之間「共感」的可比關係。
3.共同學習:透過分組落實「共同體」的學習指標,一則集思廣益解決課程問題;一則面對彼此不同的意見觀點時,能夠尊重、理解並透過溝通取得共識,凝聚經過討論互動下切合命題的回應。
4.抒寫自我:能夠於讀詩、解詩的課程培養基礎下,掌握如何以詩歌的方式表抒自我之情感,創作書寫自我個人的生活經驗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當週主題 |
課程內容 |
學生指定 閱讀資料 |
教學活動 作業設計 |
備註(※請說明學生各週須投入的學習時間) |
第1週 |
【導言】 課程內容介紹;【論文寫作1】 文章判讀與闡釋 |
1.介紹本學期的教學方式、各週進度介紹及評分項目等說明。 2.導讀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導言〉、〈古詩詞課.序言〉以進步了解閱讀詩歌的方法與鑑賞等相關論述。 |
【指定閱讀】 1.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導言〉 2.葉嘉瑩:〈古詩詞課.序言〉 |
1.授課與討論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
4.5 |
第2週 |
【人與人】 一往情深:《詩經》中情詩 |
1.聚焦談論《詩經》中的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 2.從男女單戀到相愛互許,甚或情變離異觀看《詩經》質樸風格下的情感表露形式及其背後所涵蘊之「思無邪」思想。 |
【指定閱讀】 1.〈漢廣〉 2.〈子衿〉 3.〈桃夭〉 4.〈氓〉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3週 |
【人與人】 契若金蘭:他們的故事
|
1.討論選詩中以「友情」為主題的詩作。 2.內容包含二人之身處異地的感懷,或夢中憶友的想念,或對遠行友人的祝福;乃至於悼思故友,以深刻體察詩人筆下對於摯友的情深的細膩書寫。 |
【指定閱讀】 1.杜甫〈贈衛八處士〉 2.杜甫〈夢李白〉 3.白居易 〈夢亡友劉太白同遊彰敬寺〉 4.黃庭堅〈寄黃幾復〉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4週 |
【論文寫作2】 知識統整與表述 |
文章結構布局分析,起、承、轉、合如何統攝觀點,層次表述。 |
|
1.教師講授並演示作品。 2.小組討論:學生學習分析作品。 |
4.5 |
第5週 |
【人與自然】 時間推移的悲哀 :悲秋詩的意象經營 |
1.選讀悲秋題材之詩作。 2.了解中國詩歌書寫作傳統如何運用景物意象經營情思的寫作坊手法,與演變軌跡。 |
【指定閱讀】 1.宋玉〈九辯〉 2.杜甫〈登高〉 3.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4.劉禹錫〈秋詞〉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6週 |
【人與自然】 寄情山水:徜徉自然的舒適 |
1.選讀唐代以自山水為題材之詩作。 2.觀照詩人如何過山水自然景物之描摹寄情自我之胸臆情懷。 |
【指定閱讀】 1.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之一 2.謝靈運〈登持上樓〉 3.王維〈過香積寺〉 4.柳子厚〈江雪〉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7週 |
【人與社會】 映照現實:人情冷暖的社會縮影 |
1.選讀反映社會寫實之主題詩作。 2.觀察詩人如何以其以其係筆法輪廓眼前的小人物 ,以反諷性的凸顯社會人情的冷漠疏離。 |
【指定閱讀】 1.杜甫〈兵車行〉 2.杜甫〈石壕吏〉 3.王維〈洛陽女兒行〉 4.白居易〈賣碳翁〉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8週 |
【人與社會】 借問鄉關: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
1.選讀以家園故土為主題之詩作。 2.體會詩人面對故土家園的或喜或悲之萬般離愁情緒。
|
【指定閱讀】 1.漢樂府〈悲歌〉 2.孟浩然〈宿建德江〉 3.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4.岑參〈逢入京使〉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9週 |
期中考 |
不考試,需於規定時間內上傳彈性課程學習作業 |
|
|
|
第10週 |
【論文寫作3】 論述辨證與開展 |
如何分析文獻,總結正反觀點,提出思辨立場。 |
|
1.教師講授並演示作品。 2.小組討論:學生學習分析作品。 |
4.5 |
第11週 |
【人與天】 天道無常: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悲嘆 |
1.分析鑑賞選讀詩作之內容。 2.期望藉由閱讀詩作的過程中體會古詩人面對無常人生的無奈,以映照自我同情共感。
|
【指定閱讀】 1.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十三 2.劉禹錫〈烏衣巷〉 3.韋莊〈關河道中〉 4.李商隱〈曲江〉二首之一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12週 |
【人與天】 及時行樂:浮人若夢,為歡幾何的世事情懷 |
1.選讀以及時行樂為內容主旨之詩作。 2.透過閱讀品鑑,反現詩人面對無常天道的消極/積極態度。
|
【指定閱讀】 1.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2.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陌〉 3.李白〈將進酒〉 4.李白〈月下獨酌〉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13週 |
【自我叩問】 登高遠望:定位自我,尋繹前途 |
1.選讀登高/樓詩作。 2.觀察詩人如何藉由登高遠眺之舉紓展自我觀照世事的生命情懷。 |
【指定閱讀】 1.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2.王之渙〈登鸛雀樓〉 3.杜甫〈登高〉 4.李商隱〈安定城樓〉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14週 |
【自我叩問】 比興寄託:意有所指,隱喻自我 |
1.選讀比興寓物的詩作,以揭示詩人寄寓情懷。 2.嘗試體會詩人寄託心志之歷史語境,掘發其生命自我的認同價值。 |
【指定閱讀】 駱賓王〈在獄詠蟬〉 張九齡〈感遇〉 李商隱〈野菊〉 蘇軾〈鶴嘆〉 |
1.講授 2.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摘要 3.小組討論 |
4.5 |
第15週 |
期末報告 成果發表 |
學生論文發表,老師指導。 |
1.學生發表 2.教師指導 |
4.5 | |
第16週 |
期末報告 成果發表 |
學生論文發表,老師指導。 |
|
1.學生發表 2.教師指導 |
4.5 |
第17週 |
期末報告 成果發表 |
學生論文發表,老師指導。 |
|
1.學生發表 2.教師指導 |
4.5 |
第18週 |
期末考 |
期末筆試測驗 |
|
|
3 |
一、評量配分:
出席狀況:15%
期中作業:10%
彈性課程學習作業:10%
期末筆試:30%
期末口頭:5%
期末口頭報告評量:5%
期末報告:20%
學期互評(期中+期末):5%
特別說明:
1.各項作業皆有規定繳交時間,一旦逾期繳交,該項作業將以0分計算。
2,.未繳交期末報告者,該學期成績將直接以不及格計算。
二、各項評量尺規:
【筆試評量尺規】
筆試採申論題形式,每題評分(以百分計)原則為:
1.未答題或文不對題者:0~15分。
2.理解多誤、條理混亂、內容單薄者:16~60分。
3.理解生疏、條理鬆散、內容寬泛者:61~80分。
4.理解正確、條理清楚、內容充實者:81~100分。
【期末報告尺規】
報告組織嚴謹程度:25%
報告內容豐富程度:25%
報告內容專精程度:25%
口語表達溝通程度:25%
【寫作練習尺規】
內容與主題的對應:20%
意象與比喻的運用:20%
字詞與文句的精準:20%
分行與結構的設計:20%
標點的使用及其他:20%
【出缺席點名尺規】
每週均會點名,成功簽到即得1分,若未在時間內完成簽到,即視為遲到當週出席分為0.5;第三堂課才出席即視同當週缺席,分數則為0分。
註:
1.簽到後,若未告知情況則離席缺課者,即視為當週課堂缺席處理。
2.若有未可避免之事故、狀態需請假者,請務必先行來信說明,當週出席分數將會以其他形式要求。
(一)教科書:自製講義
(二)參考書目:
1葉嘉瑩:《好詩共欣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2.葉嘉瑩:《古詩詞課》(北京:三聯書局,2018年)。
3.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學生書局)。
4.方瑜:《不隨時光消逝的美》(臺北:洪建全基金會,2001年)。
5.陳文華選注:《歷代詩選注》 (臺北:里仁書局)
6.程章燦:《唐詩入門》(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7.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初版)
8.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9.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10.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11.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