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先從讀詩的方法:詩歌的聲律與意象、詩歌的隱喻與象徵、詩歌地圖與數位人文等面向作介紹,再從相思、女性、夢、思鄉、懷古、時間、空間、旅行、復仇、俠義、游仙、生死、出處、黍離、桃花源等重要主題詩歌選取若干,組構成具體系的詩歌專題,再依同學之學習興趣所選定之專題進行探討,並搭配繪畫、舞台劇、電影、數位人文等作跨界學習。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透過專題分析與跨域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古典詩歌的主題內涵與意象表現,並據以了解詩人的生命性格、心理情感及其詩歌特色,有體系地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美學風格與文化精蘊。除從中學習詩歌鑒賞方法與詩歌主題內涵與風格及文化思維外,又結合圖像、影像、舞台劇、數位人文等跨域媒材,使學生有效運用相關學習資源,建構知識地圖,深化閱讀能力,養成自主與終身學習的態度與策略,具備團隊合作與專題製作能力,及探索、熟悉新型態的數位與跨域的學習模式,俾使知識學習與生命課題及現實社會有效連結,進而陶冶性情,精進思維,豐富人文素養,提升人性關懷的向度,並勇於開創自我的人生,實現自我的生命價值。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本學期課程同學依學習興趣從以下專題選取3-4個專題單元做探討,並搭配繪畫、舞台劇、電影、數位人文等進行跨界學習。同學依所選定之專題分組作口頭報告。
教學進度如下:
9/10 課程介紹與上課進度
9/17 中秋節(放假)
9/24 讀詩方法:詩歌的聲律與意象
10/1 讀詩方法:詩歌的聲律與意象
10/8 讀詩方法:詩歌的隱喻與象徵
10/15 讀詩方法:詩歌的隱喻與象徵
10/22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一)
10/29 自主學習(蒐集閱讀詩歌專題材料、自主統整學習)
11/5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一)
11/12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一);小組報告
11/19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二);繳交作業二
11/26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二)
12/3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二);小組報告
12/10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三)
12/17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三)
12/24 詩歌專題與跨域學習(三);小組報告
12/31 自主學習(蒐集閱讀期末考材料、自主統整學習)
1/7 期末考
1.口頭報告與小組合作、課堂提問與討論 30%
2.作業20%
3.期末考40%
4.. 自評10%
有關課堂提問與討論、跨界學習,主要觀察對相關議題的興趣與掌握度、問題意識之清晰度與解決問題的能文及跨領域學習的整合能力與創意發想。作文或讀書雜記,則觀察閱讀積累的勤力狀況與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及文字表述與運用的整體能力。此外,也觀察小組對話與合作的狀態,包括資料蒐集、討論議題之擬定與執行之規劃與落實等。期中考與期末考,則著重於對相關議題的掌握度及蒐集、解讀資料的能力,以考核資料與文字、論述之間有效連結的總體能力。
一、詩歌選本
鄭文惠.陳文華.歐麗娟.吳彩娥選注《歷代詩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二、詩歌史及詩歌主題相關研究論著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程章燦:《唐詩入門》(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曾遂:《唐詩論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許總:《唐詩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立:《中國文學主題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2006年)
陳向春:《中國古典詩歌主題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等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三、相關專題論著舉隅(以下暫列樂園、空間、女性、身體等專題論著,開學後依同學所選定專題,依專題內容閱讀相關論著)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年8月)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1990年2月)
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1994年)
Gayle Greene Coppelia kahn著,陳引馳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林文琪:〈後現代的風格.後殖民的香港:關錦鵬電影中的女性與(反)國家寓言〉,輯入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 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頁175-216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年)
王政、杜芳琴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所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1998年12月),頁79-100
劉紀蕙:〈斷裂與延續——台灣文化記憶在舞台上的表演〉,《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文化,2000年),頁64-107
葉舒憲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臺北:麥田,2000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田園城市,2000年)
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 著, 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2001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年)
加斯東.巴謝拉著, 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年)
汪安民、陳永圖主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身體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2004年)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2005年)
汪民安主編:《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出版社,2005年)
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等合譯:《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2005年)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顏健富:〈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痴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頁105-138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年)
【美】大衛‧哈維著,胡大平譯:《希望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臺北:韋伯文化,2006年)
【法】亨利.勒菲弗著,李春譯:《空間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政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鄭文惠:〈樂園想像與文化認同——桃花源及其接受史〉,《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六輯(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朱迪斯.巴特勒著,李鈞鵬譯:《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美】雷金納德.戈列奇、【澳】羅伯特.斯廷森著,柴彥威、曹小曙、龍韜譯:《空間行為的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