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大陸研究

Course Nam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不同於第三波民主化以來對於威權轉型與民主化的討論,近十餘年來,威權存續(authoritarian survival)成為學界關注的議題,而政體存續取決於兩方面,一是來自統治菁英內部的挑戰,另一則是來自統治集團外的威脅,包括社會部門。對於前者,統治者往往透過「權力分享」(power sharing)解決,而對於後者,其涉及「國家社會關係」(state society relations),學者多關注於國家在其中如何使用「壓迫」(repression)與「攏絡」(co-optation)手段維護政權穩定(regime stability)。而關於威權存續、經濟發展與政治轉型的關係、國家社會關係等,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威權國家正是最佳的觀察對象。

   

隨著市場化改革以及對外開放的發展,中國大陸正歷經一場劇烈的政經社會變遷,一方面,其出現了現代化理論者所言的工業化、都市化、識字率提升、社會流動加速……等特徵,使社會結構產生變化,包括社會分化、社會組織的出現外、單位體制的崩解、戶籍制度的弱化、媒體自主性的提升、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以及資訊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效應等。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又看到中共統治結構似乎未做相應的改變,不僅黨政不分,且黨國體制依然透過各種方式與經濟運作和社會生活緊密鑲嵌。特別是習近平上台之後,透過反腐打貪、軍事改革、設立「頂層設計機構」,並在202111月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第三個歷史決議」確立自身歷史地位,而從「二十大」人事安排來看,權力更為集中在習近平身上,且看不出有任何「糾偏機制」,因此習近平的意志對中國內政與對外關係的影響甚鉅。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積極透過科技發展與制度創新,黨國名為替社會編織更完善的安全網絡,但實質上卻是對社會佈下天羅地網,使得民眾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一個等級更高的「老大哥」無所不用其極地監控著。然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爆發,凸顯出非傳統安全與傳統安全的界線愈加模糊,長期、結構性的風險與短期、偶然性風險間的轉換正在加速,內政與外交間的關係在疫情中更加脆弱與敏感,各類議題的聯動性與跨國性更超乎想像,這也讓我們必須重新反省政權類型、國家能力與社會與公共衛生政策間的關係。此外,2018年春開始的美中貿易與戰略競爭,不僅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投入更複雜的變數,也對世界格局產生長遠的影響。基於此,本課程將循序漸進地介紹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際關係。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兩岸關係對我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外交與內政皆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會牽動東亞局勢與國際關係的穩定。就實務而言,兩岸關係不只是雙方領導人的意向展現,其往往受制於彼此內部的結構,更會隨著國際體系的演變而有不同的互動結果。2016年以來兩岸關係陷入低點,不少國際媒體、政策觀察家,以及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中共使用武力統一台灣的機會遽增。《經濟學人》(Economist)稱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地區」(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美國總統拜登也多次提到要「防衛台灣」。因此,本課程即在結合「中國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含國際關係),從更全面的角度徹底解析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安排

    週次

            

            

    課程介紹與導論:認識中國

    中共黨史簡介

    黨國體制與精英政治

    行政與立法部門

    地方政府與基層治理

    ※中央地方關係

    改革開放歷程與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

    春假

    區域經濟與企業改革

    王信賢、涂秀玲,「多層次競爭:『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57卷第1期(20143月),頁33-61

    社會結構與轉型

    ※共同富裕

    環境治理與公共衛生

    應急管理:SARS與新冠疫情比較

    十一

    媒體發展、社會抗爭

     

    王信賢、邱韋智、王信實,「中國社會抗爭中的策略互動與類型:三層模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9卷第1期(20163月),頁75-99

    十二

    科技維穩

    王信賢,「科技威權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國家社會關係」,展望與探索,第十六卷第五期,20185月,頁111-127

    十三

    國際環境、外交戰略與區域整合

    十四

    美中台三關係

    ※美中貿易戰

    十五

    兩岸關係

    ※習近平「一二講話」

    十六

    台灣海峽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區域!?

    十七

    多媒體教學:南漢山城

    十八

    期末考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課堂參與(40%):包括小組報告、出席狀況等。

    2.期末考(6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教科書

    王信賢、寇健文編著,《中國大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23)。

     

    參考書目

    一、綜合

    1. 趙春山主編,《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台北:三民書局,2019)。
    2. 吳玉山、王信賢編著,《從一所看一學科:政大東亞所與台灣的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9)。
    3. 吳玉山、寇健文、王信賢主編,《一個人或一個時代:習近平執政十週年的檢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22)。

     二、中國大陸政治:

    1.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新論:政治發展、政治制度及政治過程》(台北:五南,2011)。
    2. 景躍進、陳明明、蕭濱主編,《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 峰村健司著,蘆荻譯,《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掌權之路》(台北:聯經,2016)。
    4. 裴敏欣著,梁文傑譯,《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政權的潰敗》(台北:八旗文化,2017)。
    5. Stein Ringen著,薛青詩譯,《完美的獨裁: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新北:左岸文化,2017)。
    6. 徐斯儉、吳玉山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2007)。
    7. 朱光磊,《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2004)。
    8.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台北:五南,2010)。
    9. Tony Saich,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三、中國大陸經濟:

    1.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
    2. Regina M. Abrami, William Kirby, and F. Warren McFarlan著,林添貴譯,《強國不強?:中國國力與經濟成長的極限》(台北:天下文化,2016)。
    3. 林義夫,《解讀中國經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 Barry Naughton,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7).

     四、中國大陸社會:

    1. 陳健民、鍾華,《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2. 王信賢,《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台北:韋伯出版社,2006)。
    3. 王信賢、寇健文編著,《邁向公民社會?當代中國「國家-社會」關係分析》(台北:五南圖書,2014)。
    4. 何清漣,《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台北:八旗文化,2019)。

    五、中國大陸社會:

    1. 張歷歷,《當代中國外交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 錢其琛,《外交十記(繁體字版)》(香港:三聯,2004)。
    3. 黎安友、施道安著,柯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的對外關係》(台北:左岸文化,2013)。

    六、兩岸關係

    1. 馬紹章,《走兩岸鋼索》(台北:天下文化,2016)。
    2. 包宗和、吳玉山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2009)。
    3. 趙春山,《兩岸逆境:解讀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的對治策略》(台北:天下文化,2019)。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