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都市媒介研究

Course Name: Urban Media Stud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廣告、電影海報、霓虹燈和電子資訊牆——這些媒體與技術本身是視覺凝視的景觀,還積極地塑造了城市地景。拿著配有GPS的智慧型手機導航,使用者在移動中也把自己轉化為被觀察和追踪的光點以及大數據資料庫的一部份。這些例子說明都市經驗與傳播科技的密切關係。

都市媒介研究,也稱為媒介地理學或都市傳播學,是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對此領域感興趣的學者們,著眼於探索媒體生態、通訊、地理、社會學和城市規劃的交會。本課程將介紹給學生新穎的理論,培養日常生活中敏銳觀察的技能,並鼓勵探索當代城市空間中的符號和實踐,並促進對媒體、人類和城市之間複雜互動的理解。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法國社會學家迪雪圖(de Certeau)將在城市中的步行實踐比擬為言談分析:「步行對於城市體系而言,就像說話對語言或陳述而言一樣。」 運用類似的譬喻,我們可以將城市視為一種媒介,並研究其劇目。例如,我們可以將不同的空間視為電視節目,基礎設施和設施視為腳本,城市居民視為演員。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從媒介研究的角度來研究城市,都市可以是文本、是故事發生的情境,或者都市本身就是媒介,中介且傳遞了訊息。當完成修習本課程時,預計學生將會運用感官的民族誌方法來觀察城市公共空間,理解其節奏,了解城市居民的實踐,並認識形塑城市的結構力量。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日期

    內容/指定閱讀

    第一週

    2/24(六)

    課程介紹

    第二週

    3/2(六)

    Urban Communication

    Dickinson, G., & Aiello, G. (2016). Urban Communication| Being Through There Matters: Materiality, Bodies, and Movement in Urb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 15.

    第三週

    3/9(六)

    都市的空間與韻律

    Lefebrve, Rhythmanalysis, Seen from the Window

    〈身體韻律和都市空間:台北信義商圈的日常生活實踐〉《文化研究季刊》(潘彥博)

    第四週

    3/16(六)

    身體感

    〈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余舜德)

    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余舜德)

    第五週

    3/23(六)

    觀察空間

    《空間就是想像力》— 〈第一章 觀察空間〉〈空間就是性別〉

    《都市的社會學》觀察都市的視線〉

    第六週

    3/30(六)

    校外教學

    第七週

    4/6(六)

    台聯大系統校際活動週,比照台聯大系統,當週不排課,由教師自行安排彈性課程。

    第八週

    4/13(六)

    空間與權力

    第三空間

    第九週

    4/20(六)

    期中簡報

    第十週

    4/27(六)

    都市文化的肖像

    巴黎地鐵的人類學家》《重返巴黎地鐵》(部分章節)

    第十一週

    5/4(六)

    性別地景

    Getreuer-Kargl, I. (2012). Gendered modes of appropriating public space. Urban Spaces in Japan: Cultur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167-183. (部份頁數)

    吳鄭重(2010/11)。《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部份章節)

    第十二週

    5/11(六)

    符號地景

    〈從空間符號觀點探討文創園區之行銷策略:以華山文創園區為例〉

    第十三週

    5/18(六)

    彈性補充週次一

    點子大會共同研討活動

    第十四週

    5/25(六)

    畢業典禮停課

    第十五週

    6/1(六)

    專家演講 淡江大傳系劉倚帆老師

    第十六週

    6/8(六)

    如何將田野資料融入報告--寫作指導

    第十七週

    6/15(六)

    期末簡報

    第十八週

    6/22(六)

    彈性補充週次二

    修改期末報告並繳交最後成果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5%

    講述 Lecture

    25%

    討論 Discussion

    2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課堂導讀簡報。20%

        個別進行指定作業—空間觀察。30%

        撰寫期末報告30%(可將空間觀察作業發展成期末報告或自訂主題)。

        期中與期末報告可單獨或分組進行,若小組合作需有明確分工。

        上課前於討論區提問,課堂參與討論,貢獻心得與想法。20%

    請假缺席請勿超過三次,且預先告知老師。急事未能於課前請假亦請於一周內補正程序。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新聞學研究》145期「媒介地理學」專刊(2020年出版)

    吉見俊哉、蘇碩斌譯(2013)。《聲的資本主義》。臺北市:群學。

    余舜德(2008)。《體物入微 物與身體感的研究》(初版)。新竹市 清大出版社。

    余舜德(2015)。《身體感的轉向》(第九冊)。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吳鄭重(2010/11)。《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初版)。台灣:聯經。ISBN978-957-08-3694-3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拱廊街計劃》(The Arcades Project

    馬克.歐傑(Marc Augé)2014)。《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周伶芝、郭亮廷譯)。臺北市 : 行人文化。

    馬克.歐傑(Marc Augé)2015)。《重返巴黎地鐵》(周伶芝譯)。臺北市 : 行人文化。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