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目的是瞭解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概念、意義、理論與假設,主要包括了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隨著時間的演進,這兩個主義也發生了變化,這是我們關切的主題之一。同時,我們也要進一步探究長期以來這兩個理論的爭辯。此外,我們也要注意英國學派在立論方面的發展,藉此我們可以反思前述兩個主義的立論。
能力項目說明
理論的學習可以使同學有更高的視野來瞭解世界政經狀況、各國在國際社會的互動方向、世界各國如何互相看待、及面臨的挑戰。
本課程期望同學能掌握理論的主要概念、命題、假設,並能夠運用理論來分析國際情勢和重大的國際事件。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 二月二十四日
課程簡介:從國際關係史的發展來觀察國際關係理論的變化
閱讀資料:
張小明譯。理解全球衝突與合作:理論與歷史,第二章。
第二週 三月二日 古典現實主義
閱讀資料:
秦亞青,「現實主義的發展及其批判」,國際政治科學(北京),2005年第2期,頁138-166。
張小明譯。理解全球衝突與合作:理論與歷史,第三章。
第三週 三月九日 結構現實主義
閱讀資料:
包宗和,「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國際關係理論,頁49-68。
王元綱,「樂觀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報,第十八期(民92年12月),頁41-58。
第四週 三月十六日 攻勢現實主義
閱讀資料:
約翰‧米爾斯海默原著,王義桅等譯。大國政治的悲劇,第5、7,8-9章。
唐欣偉,「檢討米爾斯海默對大國之判準— 兼論其對中國地位之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2016年1月,頁1-32。
楊仕樂,「美中強權政治的悲劇宿命? 米夏摩理論的探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三十二卷第三期,2014年,頁131-172。
第五週 三月二十三日 戰略三角理論
閱讀資料:
包宗和,「戰略三角個體論檢視與總體論建構及其對現實主義的衝擊」,載於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2009 年),頁 335-354。
第六週 三月三十日 權力轉移理論
閱讀資料:
吳玉山,「權力轉移理論:悲劇預言」,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頁389-416。
向駿,「權力轉移理論與美國的『中國威脅論』」,2050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
朱鋒,「權力移轉理論:霸權性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6年第3期,頁24-42。
第七週 四月六日 放假
第八週 四月十三日 新古典現實主義
閱讀資料:
楊仕樂,「攻勢崇拜1914與2014:守勢新古典現實主義與美國對外行為」,國際與公共事務,2015年7月,頁1-23。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 44 卷第 1 期(2005年2月),頁 115-134。
第九週 四月二十日 古典自由主義
閱讀資料:
Scott Burchill等,國際關係理論,第三章「自由主義」。
Tim Dunne, Milja Kurki, and Steve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Discipline and D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Chapter 5.
第十週 四月二十七日 新自由制度主義
閱讀資料:
徐斯勤,「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頁111-138。
秦亞青,「新自由制度主義」,理性與國際合作: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頁57-81。
第十一週 五月四日 軟實力
閱讀資料: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Chapter 2 to Chapter 4.
第十二週 五月十一日 現實主義中的平衡概念 (一)
閱讀資料:
Kei Koga, “The rise of China and Japan’s balancing strategy: critical junctures and policy shifts in the 2010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6.
譚偉恩,「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際關係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第129~165頁。
Nina Silove, “The Pivot before the Pivot:U.S. Strategy to Preserve the Power Balance in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40:4 (Spring 2016) 45-88.
第十三週 五月十八日 現實主義中的平衡概念(二)
閱讀資料:
Stephen G. Brooks & William C. Wohlforth, “Hard Times for Soft Balan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0:1 (Summer 2005) 72-108.
T. V. Paul, “Soft Balancing in the Age of U.S. Prima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30:1 (Summer 2005) 46-71.
Max Paul Friedman and Tom Long, “Soft Balancing in the America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0:1 (Summer 2015) 120-156.
第十四週 五月二十五日 英國學派
閱讀資料:
Scott Burchill等,國際關係理論,第四章。
苗紅妮。英國學派與國際社會理論。
姜家雄,「英國學派」,國際關係理論,頁311-330。
第十五週 六月一日 建構主義(一)端午節連假
閱讀資料:
Scott Burchill等,國際關係理論,第九章。
袁易,「社會建構論」,國際關係理論,頁359-388。
莫大華,「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辯論:國際關係理論的另一次大辯論?」,政治科學論叢,第29期(92年12月):頁113-138。
第十六週 六月八日 建構主義(二)
閱讀資料:
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反思與重構,「文化與國際社會」及「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
第十七週 六月十五日 依賴理論綠色政治
閱讀資料: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第五、六章。
第十八週 六月二十二日 發出期末考試試題
(一)期末考試:百分之五十(六月二十二日分發題目,六月二十九日中午以電子郵件分別寄送給邱坤玄教授和李佳怡教授);
(二)摘要報告:百分之四十;
(三)討論參與:百分之十。
教科書
1. 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11年。
2. 向駿主編。2050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新北市:博揚文化,2006年。
3. 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反思與重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4. 秦亞青。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 秦亞青主編。理性與國際合作: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6.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台北:巨流,民82年。
7. Scott Burchill等著,莊皓雲譯。國際關係理論(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第四版。台北:時英出版社,2010年。
8. Joseph Nye. Jr., David A. Welch著,張小明譯。理解全球衝突與合作:理論與歷史(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第十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參考書
林碧炤。面向新世界:國際關係的復古與創新。台北:東美出版社,2015年。
趙全勝主編。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
袁易。中國遵循國際導彈建制的解析: 一個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 五南出版社,2004年。
劉蕭翔。俄屬遠東黃禍論: 身分、利益的解構與建構。台北: 政大出版社,2014年。
鄭端耀。國際不擴散建制運作與發展。台北:漢威,民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