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在不斷全球化與數位化的影響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高行健、莫言以「極具」亞洲風格的作品走向了諾貝爾,走到了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心中。成為了諾貝爾得獎當年度「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者」,評審評價他們以非凡的敏銳、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睿智性,呈現出了作品的張力,更認定後兩者為中文小說拉開了新的道路,認為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通過其文本敘述融為了一體。然而評審的所見,是否也是所有人的感受?他們是否就能代表亞洲,或者中文世界呢?還是在當今體系中,我們都只是看/被看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中文與海外華文文學之間的聯繫?我們在同一個世界裡,在不同的時空中說著相似或者相反的話語?
如果要解答上述問題,那麼我們就一定要認識海外華文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發展至今日,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源自於中文語系,演變自今日卻擁有一片「自己的」獨特天空。這堂概論課,將會對文學、語言的歸屬問題進行討論、解析,同時會從作品出發探討作品背後深層的意義。將與文學有關的因素如作品題材的選取、時空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一起作語境考量。從第一代海外作者共同經歷離散和客居的煎熬,生存在多種文化衝擊的夾縫之中,親身體會到疏離和同化之間的掙扎,以所在的異地文化地理,用長距離鏡頭對原鄉的文化進行「客居式」的嚮往、勾勒式的描繪開始。到第二代海外作者在異鄉落地深耕,有別於第一代的「鄉愁」,產生「在地人」的意識根本變化,單一的觀察視角逐漸轉成多元的視角,以及現在的第三代和海外漢學家們並置呈現出一片豐富的萬物眾生相,從「風景的發現」到「風景的製造」,從中心的本位思想到去中心化的轉變,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中文世界。
本課程面向國教碩一、碩二同學,相對於大學部的華文文學概論的概念式講解,碩士主要集中於背後生成的意義與探討,以專題的形式對碩士生形成有效的理論脈絡,建構海外華文文學視野,使之將來能運用到論文寫作中。
能力項目說明
1.通過學習海外華文文學概論一課,對當前作家創作流行趨勢及前沿的理論及研究情況有一定的認知,能將海外華文文學從一個紙面延伸到「另一個紙面」之中,通過創作、實踐開發語言知識體系的書寫與創造力,深化自我思考,從而具備更深厚的人文素養以及社會競爭力;
2. 積極與教師與同學互動,培養閱讀與分析文學作品之經驗與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能夠從閱讀中了解當時的語境,作者可能的創作目的,增加自我對作品的鑒賞與審美感受與外在社會的連結,進而能夠「旁征博引」嘗試還原歷史、文化現場,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價值體系;
3. 以台灣為中心開拓視野,了解海內外華文文學發展情況,能夠區分並清楚回答出海外華文文學、海外華文教育、華語系作家、華文作家等一系列包括但不限於課堂中學習到的術語區別,以個人/團體形式做出詳盡的介紹,設計一定的議題使普羅大眾了解專業;
4. 對海外華文文學概論歷史部分有一定的認識,能辨認出不同時期的具體變化,對作家有一定的掌握程度,能知道當今海外漢學家是以什麼樣的角度去進行評判,學會區分批評、批判之間的差異,探索海外華文書寫對中文世界的具體貢獻以及影響;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授課日期 Date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第1次 |
課程介紹、導論/理論與海外文學之間 |
大綱、課堂主要要求、導論—海外華文文學概論是什麼?學會海外華文文學概論可以做什麼? |
講授,閱讀課程大綱,講解課程相關規定及作業要求(專題寫作/期末報告),課後閱讀(日)柄谷行人(Karatani Kojin)〈風景的發現〉 |
海外華文文學簡史(台灣)、談論(日)柄谷行人〈風景的發現〉與海外文學之間的意涵 |
閱讀譚恩美《喜福會》 |
||
第2次 3/9、3/10 |
美國敘事 |
從《喜福會》、《瘋狂的亞洲富豪》到《媽多重宇宙》的海外華人一二三代/當我們說誰有那個「美國時間」說的到底是什麼? |
結合課程設計播放部分電影片段(公播版)、羅啟瑞電影「歲月神偷」(Travel of time) |
第3次 3/23、3/24 |
中國大陸敘事(一)、香港敘事 |
身份認同的印象——「歲月神偷」背後隱藏的香港敘事、「太平輪」究竟在說什麼? |
學生進行書籍導讀《近代文學的起源》(課上進行頁數分配): Ch2內面的發現(3/23) Ch3自白這種制度(3/23) Ch4疾病的意義(3/24) Ch5兒童的發現(3/24) Ch6關於構成力——兩場論爭(3/30) Ch7文類(genre)的消失(3/31) |
台灣、東南亞敘事 |
說明在第1-3次的講授下,如何抽取「共同記憶」並將其學理化、應用化 |
||
第4次· 3/30、3/31 |
中國大陸敘事(二) |
當今的中國敘事策略,科幻華文及網路文學 |
|
「獨特視角」選取(一)—讓我們換個角度看世界 |
城市角落的困境:NHK中國大陸「三和青年」、BBC「百萬富翁的饕餮盛宴」 |
講授與互動、部分紀錄片段落觀賞 |
|
第5次 4/13、4/14 |
「獨特視角」選取(一)—讓我們再換個角度看世界 |
NHK和BBC所營造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話語敘事,這跟海外華文有什麼關聯? |
講授與討論、課後紀錄片欣賞BBC「人生七年」(成長系列)(Up series)(英國版本) |
日韓及歐美的海外華文文學(一) |
日本人的世界觀:敬仰、摒棄到轉向—夏目漱石、太宰治與芥川龍之介、當今的日本、韓國社會縮影 |
課後作業:讀普實克、夏志清的「普夏筆戰」 |
|
第6次 4/27、4/28 |
日本及歐美的海外華文文學(二) |
討論「普夏筆戰」,視討論情況補充「雙陳論戰」、當今的日本、韓國社會縮影 |
講授、討論與補充 |
「獨特視角」(選取)的知識統整 |
說明在第4-6次的講授下,要如何對「獨特視角」有精準的認識,不同視角如何幫助我們創作 |
學生進行書籍導讀:陳國球《抒情傳統論》 Ch1「抒情傳統論」以前(4/28) Ch2異域文學之光(4/28) Ch6文學禊祓——胡蘭成的中國文學風景(5/12) |
|
第7次 5/11、5/12 |
南洋敘事(一) |
風、海洋和島嶼視野「華夷風土」——《南洋讀本》的意涵 |
|
南洋敘事(二)海外華文文學的主流聲音 |
「風土」、「人文」想像與真實的南洋經驗、視角建構練習 |
||
第8次 6/1、6/2 |
世界一直在變?海外華文文學的主流聲音 |
探討在海外華文文學裡,台灣可以做些什麼?涉獵目前學界研究方向 |
講授、討論與補充 發表小組的設想及介紹 |
第9次 6/15、6/16 |
期末團體報告 |
要求提出問題並設置QA討論 |
互動式討論,老師進行點評與指導 |
(以上為暫訂內容,細節調整以課堂上說明與規定為準)
1.課堂出席及參與20%
說明:本課程重視「準時到課」和「互動式討論」。若準時到課,惟未能積極參與討論者,基準分為70分。「70分」之設定,係搭配本課程出席學生討論,討論佔30%;全勤出席者,如欲取得本項之滿分,必須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課堂中需就討論議題公開發言1次,足以積極帶動他人討論者,加10分。此點由教師判斷,惟為尊重發言,將從寬認定。
2.作業與學術論文習作50%(導讀20%、專題寫作30%)
說明:依據「中國文學系國文作業批改要點」,每學期應繳交二至三篇作文或論文。作業若無特別規定,每篇自述以500字(新細明體12級大小)以上至一頁A4以內,論文字數3000-4000字(參考書目與註腳不計算在內)以上,海外華文文學概論團體作業字數需完整、細緻,字數不限,列出團體成員每個人所負責的部分,作業評分原則將依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內容的陳述與陳述邏輯予以計分。若經教師認定抄襲,將予以0分,初步評分原則如下:
缺交、抄襲或文不對題者:0 分
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59 分
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60-80 分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81-100 分
3.成果發表30%
說明:本課程面向國教碩學生為結合學生特點與社會融合的能力設置成果發表部分,要求習得海外華文文學後能夠活用海外華文文學知識結合當下社會的新興媒體做整合性運用以及主題線延伸,以團體為單位進行發表,此發表成績佔30%包含一份完整的團隊策劃。
無故缺席,文不對題者:0 分
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59 分
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60-80 分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81-100 分
教師自編講義
導讀書目:(課程將援引部分段落,或進行章節閱讀,同學可先至圖書館找書閱讀)
(日)柄谷行人,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12月)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台北:時報文話出版社,2021年)
參考書目:
陳映真:《陳映真全集》(台北:人間雜誌社,2017年11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1月)
王德威:《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向夏志清先生致敬》(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