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教育研究法

Course Name: 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教育研究法是碩士班有關研究方法訓練的基礎課,也是訓練修課同學實際撰寫研究計畫書(research proposal)的實習課。因此,這門課可以視為是碩士論文研究的先修課程。課程的目標有三:(1)鍛鍊獨立進行研究的能力;(2)針對重要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具體的了解與反省;(3)協助同學逐步發展出一份可行的研究計畫書。課程的進行將著重在協助修課同學如何根據自己的關懷,找出具有理論與現實意義的教育謎題(puzzle),並且逐步發展成為一份成形的研究計畫。本學期課程設計將秉持以下的理念:學習研究方法最有效的途徑,除了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原則與步驟外,更在於從具體的研究範例中去揣摩其精髓。因此,我們一方面透過文獻閱讀來熟知教育研究法的內容,同時搭配研究範例的演練,一步步來實踐這門課的目標。具體的目的包括:(1)了解研究的意義、性質與派典、研究設計類型、(2)知道如何訂定研究題目、問題與假設、(3)知道如何選擇研究對象、選用與編製工具、(4)知道如何撰寫研究計畫。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透過大量教育論文之研習與研討,讓同學:

    (一)依研究進行階段熟習教育研究法的重要觀念與落實運用

    (二)瞭解當前教育研究之相關課題及趨勢

    (三)經由期末專題研究之寫作,讓同學運用所學,為每位同學碩士論文之撰寫奠定基礎。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2/22

    課程簡介

    量化研究、質化研究,這是大家最近經常使用的研究用語,但是量化、質化研究是一個好的研究分類方式嗎?量的資料和質的資料其優缺點分別為何?如何整合?大家一定有聽過這樣的耳語:那個人就是因為統計學不好才去做質性研究的。有沒有人會說:他就是不會說故事,所以只好去做統計研究。在本課程的第一週,請大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如何尋找研究題目

    2.文獻回顧(如何尋找資料、寫書評)

    指定閱讀

    3

    6

    2

    2/29

    何謂研究:實證典範、詮釋典範、批判典範

     

    任何學術研究欲臻嚴謹,須有適合研究對象的可靠致知方法,並進而建立嚴密的理論體系,以為解釋紛繁現象之依據。影響當代教育學方法論發展之哲學思潮主要的有:邏輯經驗論、詮釋學、批判理論、現象學、系統理論等。這些不同的哲學思潮也引發了教育學研究方法上的論爭。

    指定閱讀

    3

    6

    3

    3/7

    分享教育學院碩博士論文(量化1)

     

    每位同學找一篇本院各單位的碩博士論文,上台分享你的閱讀心得與重點評析

    上台報告(量化)

    3

    6

    4

    3/14

    分享教育學院碩博士論文(量化2)

    每位同學找一篇本院各單位的碩博士論文,上台分享你的閱讀心得與重點評析

    上台報告(量化)

    3

    6

    5

    3/21

    研究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題目、變項、問題與假設

     

    發展研究問題、理解言就變項、問題與假設

    指定閱讀

    3

    6

    6

    3/28

    研究對象的選擇、工具的選用與編製

    理解抽樣的方法、研究問卷信效度

    指定閱讀

    3

    6

    7

    4/4

     

    兒童節配合放假一次

     

     

     

    8

    4/11

    量化方法(1):調查法與實驗設計

    如何發展調查與實驗設計的研究與相關研究評析

    指定閱讀

    3

    6

    9

    4/18

    量化方法(2):單案研究、評估研究、相關研究

     

    如何發展單案研究、評估研究與相關研究的研究,以及相關研究的評析

    指定閱讀

    3

    6

    10

    4/21

    民族誌與田野工作

    到底什麼是ethnography?該如何進行?ethnography屬於文化人類學的傳統,旨在探索一個文化的整體生活、態度和模式。面對龐雜的訪談與觀察資料,如何從中理出頭緒?研究者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田野筆記可以幫忙研究者進行自我反省,追溯觀點轉變的過程,並且有助於資料的分析與撰寫。

     

    指定閱讀

    3

    6

    11

    4/28

    學校教育的田野工作與研究觀點,以及分享教育學院碩博士論文(質性1)

     

    學校裡面的學生(如小學低年級或幼兒園)無法像成人一樣接受訪談,訪談的內容往往也是隻字片語,泰半只能靠著觀察的技法,該如何掌握這樣的田野技法與研究觀點?

     

     

    指定閱讀 / 上台報告

    3

    6

    12

    5/5

    教育研究的後台,以及分享教育學院碩博士論文(質性2)

     

    IRB制度與研究倫理議題一直是研究後台重大的事情,一個田野研究不可能一帆風順,後頭的跌跌撞撞往往是另外的重點。

     

    指定閱讀 / 上台報告

    3

    6

    13

    5/16

    資料庫課程

     

     

    3

    6

    14

    5/23

    資料庫課程

     

     

    3

    6

    15

    5/30

    研究計畫的撰寫

    一個好的論文格式應該包括以下要素:(1)清楚而嚴謹地交代你的研究所要解答的核心謎題。(2)緊扣著這個研究問題進行文獻回顧。(3)說明你的研究計畫可能的貢獻為何。(4)提出具體的分析架構。(5)交代解答該問題所需採行的研究方法與所要收集的資料:包括用什麼研究方法;收集什麼樣的資料;如何收集,例如,研究個案的選擇,問卷設計、抽樣方法等等;可能遭遇到的困難;預定的工作進度。

     

    指定閱讀

    3

    6

    16

    6/6

    APA格式

    了解APA格式規範

    指定閱讀

    3

    6

    17

    6/13

    期末報告撰寫

    跟老師約時間討論

     

     

     

    18

    6/20

    期末報告撰寫

    跟老師約時間討論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3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小組導讀 30
    2. 完成個人研究計畫70分,分成五個階段

     

    作業一:(3月21日上課前繳交)

    提出一個你感興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將是你本學期持續關心的課題;最後發展成期末的研究計畫書。儘量揣度這個問題所牽涉的「現象」、「事實」、「概念」、「變項」、「因果關係」、以及「意義」等等。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對你自己?對於社會?對學術社群?這個問題,如果已經有人研究過了,你不滿意之處何在?這個問題如果沒人研究過,為何重要?對於現有文獻和我們的社會,將會有何貢獻和挑戰?(長度以一頁為原則)

     

    作業二:(3月28日上課前繳交)

    藉著文獻研究,搜尋你感興趣的問題,在相關學術社群中,已經研究到什麼程度?本週將請圖書館專業人員介紹網路研究資源的使用。並請同學找兩篇論文作為本週短評的題材。指出該論文的 (1) 研究謎題 (puzzle) 或核心問題 (problem) 是什麼? (2) 作者檢證問題的假設 (hypothesis) 為何?或是其分析架構 (analytical framework)、或核心概念 (core concept) 為何? (3) 其結論,有沒有達成該問題所設定的經驗檢定、或意義詮釋的要求?文長請勿超過三頁。

     

    作業三:(4月11日上課前繳交)

    以前兩次的作業為基礎,慢慢地把你自己的研究擴展,作業三請注意以下原則:

    1. 就你所知,你的研究問題在現有文獻中,已經有哪些主要的研究觀點和研究成果。你所提問的方式,和這些既有文獻,有什麼有意義的 [關鍵的、值得玩味的] 差異 (significant differences),因而與這些既有觀點,形成競爭性的研究取向 (contending approach)?請引註 (cite) 相關的著作和頁碼;必要時,引用 (quote) 相關的內文。
    2. 嘗試針對你的問題,建構一個分析或解釋的架構。將其中涉及的概念或變項、其中的因果關係等等,儘量清楚地呈現出來。必要時,請用圖形或表格的方式來幫助讀者理解。如果你解決問題的途徑,涉及了因果關係的解釋,嘗試說清楚是屬於什麼類型的因果解釋。

    文末附上一個初步的、註解式的參考文獻書目 (annotated bibliography):每部書或論文,給予兩三句註解說明。書目不在量多,而在切題 (relevant)、抓住主要的脈絡 (contextual)。(文長不得超過五頁)

     

    作業四:(5月30日上課前繳交)

    延續作業一至三,作業四請你思考研究方法的問題

    1. 請先簡單複述你的研究問題。
    1. 接著清楚說明你要用什麼研究方法,收集足以支持你的論證的資料,以之檢證你的假設。如果你的方法涉及田野調查,請說明你的研究個案、以及研究地點的選擇。如果採用檔案研究或其他文件分析等,請說明你需要哪些研究支援,或與哪些單位合作。如果是問卷調查,則提出問卷 (questionnaire) 的設計,以及抽樣方法等等。〔一個研究計畫中,可能需要多種研究方法並用。假如這正是你的處境,沒關係,請全部列明。不過,當你覺得研究負荷過重之時,「精簡」(parsimony) 隨時都是一帖有效的解毒劑。〕

    初步評估你這個研究規劃的可行性 (feasibility):你會收集到你需要的資料嗎?可以收集到什麼程度?你的研究調查工作,可以在預定的期間內(例如四個月或半年)完成嗎?

     

    作業五:(6月13日與6月20日上台報告)

    現在,是驗收我們在這個學期共同努力成果的時刻了!

            請你把前面四個作業的內容整合起來,變成一篇完整的研究計畫書 (research proposal),長度約十五頁(一萬字以內)。

            如果你前面的四個作業已經很進入狀況,那麼你本週的功課只是在「編輯」(edit) 本學期所累積的筆記、短評和作業而已。

            這份研究計畫書,可以是一個很初步的練習;也可以看成很正式的作品,準備作為碩士論文的計畫書,端視目前的學習進度和準備工夫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第一週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Ch8 不同研究方法之分類—質性與量化研究研究的比較分析)

    張慶勳(2005).教育研究方法:理論、研究與實際的融合,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3:1-29。

     

    第二週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台北:心理。(選讀第二-四篇)

     

    第三四週  自選本院碩博士論文

    第五週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Ch1 社會研究方法的屬性與研究倫理 & Ch2 理論、概念與變項&Ch3 問題的形成與假設)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Ch1 心理與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Ch2 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六週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Ch5 變項的操作型定義與測量、Ch 6 建構測量工具 & Ch7 抽樣)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Ch3 測量的方法、ch5 抽樣的方法)

     

    第八週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Ch9 調查研究法 & Ch10 實驗研究法)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Ch4 研究問卷的設計方法、Ch6 調查研究法 & Ch12 實驗研究法)

    參考範例:

    林育毅、王明泉(2007). 國小階段識字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9:9-27。(實驗研究法)

    魏美惠、鄭仲育(2006). 大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研究、教學或服務能力之調查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103-129。(調查研究法)

     

    第九週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Ch 11 單案研究法 & Ch 12 評估研究法)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Ch 9 個案研究法&Ch10 相關研究法)

    參考範例:

    周月清、李淑玲、徐于蘋(2002). 受暴婦女團體工作發展與評估--以臺北市新女性聯合會方案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7:59-125。(單案研究法)

    郭文正(2004). 藥物濫用者家屬衛生教育方案評估--以臺北戒治所受戒治人家屬衛教座談為例,台灣社會工作學刊,2:41-87。(方案評估)

    魏麗敏、黃德祥(2002). 國中與國小班級導師之特質、班級經營風格與教師寵物現象之相關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6:253-270。(相關研究)

     

    第十週

    謝國雄(2007)。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茶鄉社會誌的例子。收錄自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謝國雄(1997)。田野的洗禮,學術的勞動。收錄自謝國雄著,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pp. 301-347)。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謝國雄(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optional)

     

    第十一週

    Geertz, C. (1997). 巴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收錄自吳潛誠主編,文化與社會(pp.158-173)。台北:立緒。

    Gorden, M. (2013)。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樓。香港:青森文化。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劉紹華(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台北:群星。

     

    第十二週

    張盈堃譯(2008)。兒童的田野工作。台北:心理。

    陳美瑩(2010)。新移民女性子女研究方法論與田野工作,載於張盈堃主編,研究兒童與兒童研究—從理論到實務的田野工作。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Lewis, A., & Linsay, G. (eds.) (2000). Researchi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Buckingham,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選讀第四章—心理學面向與第五章—社會學面向]

    Montgomery, H.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hoo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Lives. Oxford: Blackwell. [選讀第一章--childhood within anthropology與第二章what is child?]

     

    第十三週

    何思穎(2010)。兒童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倫理之研究。載於張盈堃主編,研究兒童與兒童研究—從理論到實務的田野工作。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呂維婷(2010)。再省研究倫理審議制度:一個試圖做跨國兒童田野工作者的告白。載於張盈堃主編,研究兒童與兒童研究—從理論到實務的田野工作。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張弘潔(2010)。童年研究中的研究倫理、研究方法與研究者的角色。載於張盈堃主編,研究兒童與兒童研究—從理論到實務的田野工作。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Lewis, A., & Linsay, G. (eds.) (2000). Researchi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Buckingham,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選讀第一章:researchi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ethical issues]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範疇。台北:巨流。[選讀ch8後台故事:做田野與寫文章]

    葉虹靈(2007)。穿對鞋子進菜畦:反躬自省與田野工作,收錄自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第十五週

    洪震宇(2020)。精準寫作。台北:漫遊者文化。

     

    第十六週

    林天祐(2020)。APA格式第六版。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