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中國大陸和蘇聯、東歐等共產主義計畫經濟體在市場導向經濟改革後已經蛻變為國際上熱門的新興市場,其經濟發展潛能原本備受各界關注。然而,俄烏衝突、中美競爭致使國際情勢出現轉變,中國和俄羅斯因而積極主導有別於西方模式的東方模式國際發展架構,欲解析東方模式是否將形成?需先深入理解探究中、俄的經濟轉型發展,因為兩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與傳統西方市場理念截然不同,且兩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途徑也存在差異。本課程將對其經濟變遷進程與發展模式進行探討與比較,藉此提升學生對此兩經濟體之認知,熟諳和掌控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動態及其對國際之影響,培育相關專才。
能力項目說明
學生藉由本課程學習分析與比較中國大陸和俄羅斯經濟轉型發展之過程,除了熟諳和掌控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動態及其對國際之影響外,亦將經由本課程的研究訓練過程,養成應用政、經理論客觀分析周遭國際政經社會之國際視野,以及未來自主學習、研究之能力,厚植個人未來生涯發展實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各週次之「課程主題與課程內容」以及"學生自我探索答案的問題"如下,每周「學習投入時數」依學生程度差異性約為5~6小時: 1.課程介紹與研究範疇認定(含WM5數位教學平台應用說明) 2.馬克思共產主義與計劃經濟 -Q: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及其實現問題? 3.中央集權計畫經濟下之中國大陸:50年至60年代前期(影帶輔助教學) -Q:中國共產經濟制度的發展侷限? 4.中國大陸之漸進經濟改革I - 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影帶輔助教學) 5.中國大陸之漸進經濟改革II -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上半葉 6.後共國家經濟轉型理論:比較經濟體制、轉型意涵、激進與演進轉型模式-Q:激進、漸進與演進轉型模式之差異與爭論? 7.俄國激進經濟轉型:由休克療法到金磚四國-Q:俄國激進經濟轉型成敗之緣由?理論與實務的檢證 8.俄國經濟成長與發展模式-Q:俄國經濟成長發展之問題? 9.中國大陸的演進轉型:80年代下半葉之全面改革(影帶輔助教學) 10.中國大陸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Q:中國模式存在否? 11.激進改革與演進改革之爭:比較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之成長模式-市場化機制如自由化、穩定化、私有化(所有權與經營權途徑) 12.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對外經貿之比較I:全球化、區域化與金融、資本市場 13.彈性授課:take-home專題實作練習(請同學針對「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對外經貿之比較:全球化、區域化與金融、資本市場」自行在家進行專題實作後將成果上傳至WM5供同學閱覽及後續上課討論,目標在於訓練同學自我學習以及驗收本課程之學習情況) 14.經濟均衡發展理論:市場化後的成長與不均 15.彈性授課:take-home網路課程,主題:經濟均衡發展理論:效率化成長與社會公平(請同學自行在家看哈佛大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課程中第八講公平的起點和薪資差異,並將觀後心得發表在WM5課程討論區) 16.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之經濟發展問題: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生產結構、財政與社福制度、所得分配等問題 17.俄烏衝突、中美競爭下的中國、俄羅斯東方模式發展 18.期末報告(書面報告加口頭報告) |
期中報告:20 %
實作作業與數位(自主)學習討論:20 %
平時成績(上課參與討論情形):30%
期末報告:30 %
洪美蘭,經濟整合策略之發展與趨勢:東、西方模式的實證比較對話,台北,2023年。
洪美蘭,經濟均衡發展策略 - 歐洲轉型國家之案例與啟示,台北:翰蘆,2008.
洪美蘭,經濟激進轉型策略 - 中東歐之經驗與啟示,台北:翰蘆,2002.
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臺北:五南,民89。
吳玉山,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經改之比較研究,社資微縮區。
鄭竹園著,大陸經濟改革的進程與效果,台北:致良出版社,1997.
王夢奎編,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前瞻:1979-2020,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北京:今日中國,1998.
殷乃平,大陸金融體制演變之探索,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
任克敏,中國大陸經改理論與兩岸關係,台北:高立,2002.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2002.
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臺北市:麥格羅希爾,2003.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市:聯經,2000.
世銀,中國改革之報告,1994.
OECD,世界經濟中的中國: 國內的挑戰,2002.
童振源,「中國經濟分析月報」,http://www3.nccu.edu.tw/~ctung/CN/cea.html。
Kolodko, Grzegorz W., From Shock to Therap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00.
Rosser, John Barkley,Comparative Economics in a Transforming World Economy,USA: IRWIN,1996.
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6: From Plan to Market, Washington, D.C.: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1996.
Åslund, Anders, How capitalism was buil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Bagnai, Alberto, “The role of China in global external imbalances: Some further evidence,”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20, No.3, (September 2009), pp. 508-526.
Bao, Qun, and Jiayu Yang, “I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other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 17, No.2, (March/April 2009), pp.15-34.
Nolan, Peter, Transforming China: globalization,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Anthem Press, 2004.
Peter Nolan ed., Yao, Shujie,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5.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 IU), Country Report, London: EIU.
海外市場經貿年報(歐洲篇),台北:外貿協會/經濟部國貿局。
俄羅斯、東歐與中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問題與研究,政大:國關中心。
中國大陸研究季刊,政大:國關中心。
國際商情雙周刊,台北市:外貿易發展協會。
Finance & Development,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andd
中國大陸和俄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