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為傳播學院碩博士班選修課,適合對科學與科技傳播相關議題有興趣的研究生,包含傳播領域與非傳播領域研究生,也歡迎科學背景的研究生修習,從理工生物背景的專業學科來思考傳播如何協助科學。
21世紀的科學傳播與上世紀有很大不同,19世紀末到20世紀拜科學革命之賜,科學與技術大幅進展影響並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樣貌,科學社群創造的專家知識成為社會權威,科學傳播著重於科學專業社群與常民社會之間的溝通;到了21世紀,由於各種技術與知識普及,加上網際網路大幅低了人們接近與使用科學知識或技術的門檻,使得公民科學十分興盛,科學傳播成為專家、公眾、政府共同參與的議題。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慧大爆發,影響並改變了許多傳播活動,但媒體過熱的報導也可能誤導大眾,新型態科技如何傳播讓公眾瞭解將是本學期討論的重點。本學期的關鍵科學案例以生成式AI科學為主題,探討如何對新科技進行科學傳播,包含其可能的風險與爭議。
開學第一周上課請務必參與,教師會說明本課進行方式,也會請同學自我介紹個人對於科學傳播的興趣方向。
本課程前三單元為閱讀三本書,閱讀份量皆為半冊,同學可先自行購買或借閱,《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結構》皆為經典,亦可閱讀歷年不同翻譯版本。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目標一方面在於使學生瞭解科學傳播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取徑,培養學生具有科學傳播之批判與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本課程也希望讓學生瞭解科學傳播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具有科學新聞報導或利用新媒體進行科學策展之基本實作能力,鼓勵學生發展出不同的科學傳播之想像。
從學術角度來看,科學傳播涵蓋範圍很廣,可用兩個軸線來加以區分:第一個軸線是從不同階段的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過程及對象來區分,包含: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知識社會學、 科學新聞、科學普及、科技寫作、甚至是科幻小說等;另一個軸線則是依據各個學科範疇區分,像是物理、數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及醫學、核能、半導體、資料科學、人工智慧、 環境科學等應用科學 ,這二個軸線交織下,可以有許多的次領域主題。
本課程主要從第一個軸線出發,特別聚焦科學社群、媒體、公眾這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從科學社群角度來看,主要關注專業科學的傳播,包含科學社群的知識形構、科學論文的寫作、修辭與出版等,第二個面向是從傳播與媒體再現的角度來看,包括科學新聞的產製、科學家與科學記者的互動、大眾媒體的科學再現、流行文化或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形象等,第三類則是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包括公眾瞭解科學、科學普及的推廣、公民參與科學等議題。
本課程架構將以科學傳播與科學新聞為主軸,以及所應瞭解的相關知識背景與議題,課程架構分為三大部分:(一)科學傳播總論:從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差異談起,主要讀三本書,探討什麼是科學不變的核心本質?究竟是科學知識、科學典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 ,進而探討科學社群、媒體記者與公眾關係;(二)科學與媒體再現:探討科學傳播的相關研究取徑,討論議題包括:大眾媒體的科學新聞產製脈絡、科學專家與常民論述、科學論述的批判與功能觀點、爭議性科學議題的傳播;(三)科學傳播的實踐: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論述,特別是台灣本地情況,從大眾媒體時代的科學新聞到新媒體時代多樣化的科學傳播面貌,如:「泛科學」經營科學社群、「研之有物」的社群媒體科普策展、不同風格的科學YouTuber探討科學傳播目前面臨的機會與挑戰等。
前述提到科學傳播的第二個軸線是特定範疇的科學知識相關,因此本課希望每位同學在一開始就能帶著你自己所關心的科學議題、個案或科學傳播面向來修這門課,課程的期末報告可以是針對特定研究主題的批判性科學傳播之研究論文,亦可以是實作性的科學傳播實作,像是科學新聞報導、新媒體的科普傳播、或是公民科學參與的企劃構想等。透過課堂討論概念與自己所關心的案例進行對話,期待每位同學到了期末報告都可以成為這個科學個案的專家。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 |
日期 |
課程主題、內容與重點 |
教學活動 |
1 |
2/21 |
課程介紹 |
教師介紹 |
2 |
2/28 |
二二八紀念日放假 |
|
3 |
3/6 |
(一)科學傳播總論: 1-1 兩種文化:科學與人文的差異
1). Part 2 兩種文化 2). Part 3 1963年重新省視兩種文化
|
教師授課與討論 反思作業:根據本周讀物及自選案例解析。 |
4 |
3/13 |
自主學習(不上課) |
|
5 |
3/20 |
1-2 科學知識與科學社群:科學典範、危機與科學革命
|
每人選一節導讀報告 反思作業:根據本書對於典範的理解,舉一實例討論典範變遷的影響。 |
6 |
3/27 |
1-3 科學態度: 真科學或偽科學?什麼是科學的核心本質? *MacIntyre, Lee(2019),王惟芬 譯(2021版)。《科學態度 : 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
每人選一節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從新聞中找一個可能的偽科學案例 |
7 |
4/3 |
春假校際活動停課(不上課) |
|
8 |
4/10 |
1-4 科學家、媒體、公眾:
|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專家與公眾對於同一議題有什麼認知差異? |
9 |
4/17 |
(二)科學與媒體再現 2-1 媒體中的科學論述與媒介效果
|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科學新聞案例解析所使用的特定辭彙與論述方式 |
10 |
4/24 |
|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科學案例或新聞當中的產製脈絡(利害關係人有那些) |
11 |
5/1 |
2-3 科學論述的批判與功能觀點
|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比較同一主題在科學新聞、科普書、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論述與再現方式 |
12 |
5/8 |
每位同學提出期末報告大綱(1000字),包含相關案例說明、研究問題及基本文獻 |
各人期中進度報告
|
13 |
5/15 |
(三)科學傳播的實踐 3-1 科學傳播在台灣的實踐:機會與挑戰 陳璽尹博士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
|
專家演講 本周二篇文章都與專家演講相關,請在演講前事先閱讀 |
14 |
5/22 |
3-2 新科技與科學傳播:AI與科學傳播
|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AI相關新聞剖析其再現與迷思 |
15 |
5/29 |
3- 3 科學傳播的視覺化與公民科學
|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公民科學相關實踐進行剖析與討論 |
16 |
6/5 |
期末口頭報告與互評 1 |
|
17 |
6/11 |
期末口頭報告與互評 2 |
|
18 |
6/18 |
【自主學習】:繳交期末完整報告。(不上課) |
|
※每週學習投入時數:課堂3小時,課程前後6小時
導讀 20%
每周閱讀反思作業 20% (每篇1-2頁,本學期至少交8篇)
課堂參與討論 20%
個人期末報告 40%
※ 每單元文獻導讀分配,碩士生至少需負責導讀3篇、博士生至少負責導讀4篇,實際分配情況視修課人數而定。
※本課為碩博合開,碩士生期末報告可為科學傳播之批判性研究論文或科學傳播實作(如:科學新聞專題報導),至少6000字);博士生期末報告則為科學傳播之批判性研究論文(至少10000字)。
※本課程對於AI使用立場:
請同學閱讀文獻的目的是希望你能透過閱讀掌握作者如何論證一篇文章的推理及論證過程,以便你之後可以同樣進行推理及論證,因此ChatGPT等工具可以協助翻譯及閱讀英文文獻,但請把它當做工具,而不要取代了你自己,建議同學若先使用工具檢索之後,還是要自己回頭讀文獻,針對文獻當中跟案例有關的部分進行書寫與討論。若使用GPT進行文章摘要或協助 ,請註釋說明使用它的部分,以及對於產出內容的影響。
課程指定與參考書目 (*為課程指定讀物)完整書目清單請參見moodle公告
Bucchi, M. (1998). Science and the media: Alternative route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Friedman, S. M., S. Dunwoody & C. L. Rogers (Eds.) (1986).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Reporting science as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
Gannon, R. (Ed.) (1991). Best science writing: Readings and insights. Phoenix: Oryx Press.
Gregory, J. & Miller, S. (1998). Sci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dibility. Cambridge, MA: Basic Books.
Holliman, R., Thomas, J., Scanlon, E., & Whitelegg, E. (Eds.). (2009). Practis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ller, F. E. (2000). The century of the ge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kherkjee,S 莊安祺譯(2018)《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時報文化。第六部:遺傳學的未來與命運
Andrews, L. & Nelkin, D.,(2001,廖月娟譯)。《出賣愛因斯坦:人體組織販賣市場》。台北:時報。
Nelkin, D. (2001). Molecular metaphors: The gene in popular discourse. Nature Review Genetics 2: 555-559.
Scanlon, E., Hill, R. & Junker, K. (Eds).(1999). Communicating science: Professional contexts. London: Routledge.
Sunder Rajan, K. (2003). Genomic capital: Public cultures and market logics of corporate biotechnology. Science as Culture, 12(1):87-121.
陳恆安,(2003)。〈科學媒體化〉。《科學發展》,369期,84-85。
黃俊儒、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86: 135-170。
黃俊儒(2014)。《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台北,時報出版。
謝瀛春(2006)。〈從科學傳播理論的角度—談台灣的科普困境〉,發表於「第十三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首屆兩岸四地科普論壇」,線上版。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