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科學傳播

Course Name: Science Communic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為傳播學院碩博士班選修課,適合對科學與科技傳播相關議題有興趣的研究生,包含傳播領域與非傳播領域研究生,也歡迎科學背景的研究生修習,從理工生物背景的專業學科來思考傳播如何協助科學。

21世紀的科學傳播與上世紀有很大不同,19世紀末到20世紀拜科學革命之賜,科學與技術大幅進展影響並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樣貌,科學社群創造的專家知識成為社會權威,科學傳播著重於科學專業社群與常民社會之間的溝通;到了21世紀,由於各種技術與知識普及,加上網際網路大幅低了人們接近與使用科學知識或技術的門檻,使得公民科學十分興盛,科學傳播成為專家、公眾、政府共同參與的議題。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慧大爆發,影響並改變了許多傳播活動,但媒體過熱的報導也可能誤導大眾,新型態科技如何傳播讓公眾瞭解將是本學期討論的重點。本學期的關鍵科學案例以生成式AI科學為主題,探討如何對新科技進行科學傳播,包含其可能的風險與爭議。

開學第一周上課請務必參與,教師會說明本課進行方式,也會請同學自我介紹個人對於科學傳播的興趣方向。

本課程前三單元為閱讀三本書,閱讀份量皆為半冊,同學可先自行購買或借閱,《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結構》皆為經典,亦可閱讀歷年不同翻譯版本。

  1. *Snow, C. P(1959/1993),林志成、劉藍玉 譯(2020版)。《兩種文化》。
  2. *Kuhn, T.(1962),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 譯(2017)。《科學革命的結構》。
  3. *MacIntyre, Lee.(2019),王惟芬 譯(2021)。《科學態度 : 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目標一方面在於使學生瞭解科學傳播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取徑,培養學生具有科學傳播之批判與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本課程也希望讓學生瞭解科學傳播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具有科學新聞報導或利用新媒體進行科學策展之基本實作能力,鼓勵學生發展出不同的科學傳播之想像。

    從學術角度來看,科學傳播涵蓋範圍很廣,可用兩個軸線來加以區分:第一個軸線是從不同階段的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過程及對象來區分,包含: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知識社會學、 科學新聞、科學普及、科技寫作、甚至是科幻小說等;另一個軸線則是依據各個學科範疇區分,像是物理、數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及醫學、核能、半導體、資料科學、人工智慧、 環境科學等應用科學 ,這二個軸線交織下,可以有許多的次領域主題。

    本課程主要從第一個軸線出發,特別聚焦科學社群、媒體、公眾這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從科學社群角度來看,主要關注專業科學的傳播,包含科學社群的知識形構、科學論文的寫作、修辭與出版等,第二個面向是從傳播與媒體再現的角度來看,包括科學新聞的產製、科學家與科學記者的互動、大眾媒體的科學再現、流行文化或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形象等,第三類則是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包括公眾瞭解科學、科學普及的推廣、公民參與科學等議題。

    本課程架構將以科學傳播與科學新聞為主軸,以及所應瞭解的相關知識背景與議題,課程架構分為三大部分:(一)科學傳播總論:從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差異談起,主要讀三本書,探討什麼是科學不變的核心本質?究竟是科學知識、科學典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 ,進而探討科學社群、媒體記者與公眾關係;(二)科學與媒體再現:探討科學傳播的相關研究取徑,討論議題包括:大眾媒體的科學新聞產製脈絡、科學專家與常民論述、科學論述的批判與功能觀點、爭議性科學議題的傳播;(三)科學傳播的實踐: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論述,特別是台灣本地情況,從大眾媒體時代的科學新聞到新媒體時代多樣化的科學傳播面貌,如:「泛科學」經營科學社群、「研之有物」的社群媒體科普策展、不同風格的科學YouTuber探討科學傳播目前面臨的機會與挑戰等。

    前述提到科學傳播的第二個軸線是特定範疇的科學知識相關,因此本課希望每位同學在一開始就能帶著你自己所關心的科學議題、個案或科學傳播面向來修這門課,課程的期末報告可以是針對特定研究主題的批判性科學傳播之研究論文,亦可以是實作性的科學傳播實作,像是科學新聞報導、新媒體的科普傳播、或是公民科學參與的企劃構想等。透過課堂討論概念與自己所關心的案例進行對話,期待每位同學到了期末報告都可以成為這個科學個案的專家。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日期

    課程主題、內容與重點

    教學活動

    1

    2/21

    課程介紹

    教師介紹

    2

    2/28

    二二八紀念日放假

     

    3

    3/6

    (一)科學傳播總論:

    1-1  兩種文化:科學與人文的差異

    1. Snow, C. P(1962),林志成、劉藍玉 譯(2020版)。《兩種文化》,

    1). Part 2  兩種文化

    2). Part 3  1963年重新省視兩種文化

    • 何謂「理盲」?這個詞彙出現的脈絡為何?
    • 案例:請以某一個近期爭議事件為例(如:豬肉瘦肉精爭議),找出贊成與反對方對於瘦肉精的「科學證據與論述」為何?如何以「兩種文化的觀點」來看待此爭議?

    教師授課與討論

    反思作業:根據本周讀物及自選案例解析。

    4

    3/13

    自主學習(不上課)

     

    5

    3/20

    1-2 科學知識與科學社群:科學典範、危機與科學革命

    1. Kuhn, T.(1962),《科學革命的結構》。
    1. Ch1導言:歷史的角色
    2. Ch2 常態科學之道
    3. Ch3 常態科學的本質
    4. Ch4「常態科學」是解謎活動
    5. Ch5 典範的優先性
    6. Ch9 科學革命的本質及優先性
    7. Ch10 革命及世界觀的改變
    1. 案例:陳宗文(2019) 。〈後基因時代的免疫台灣:疫苗的迷思與反思〉,收錄於蔡友月、潘美玲、陳宗文編(2019)。《台灣的後基因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頁128-151。台北:交通大學出版社。(從基因科技發展來看典範轉移下的疫苗開發)

    每人選一節導讀報告

    反思作業:根據本書對於典範的理解,舉一實例討論典範變遷的影響。

    6

    3/27

    1-3 科學態度: 真科學或偽科學?什麼是科學的核心本質?

    *MacIntyre, Lee(2019),王惟芬 譯(2021版)。《科學態度 : 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1. 第5章  實現科學態度的具體方式
    2. 第6章  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
    3. 第7章  誤入歧途的科學:科學造假與其他失敗
    4. 第8章 科學閃邊去:否認主義者、偽科學家與行騙者

    每人選一節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從新聞中找一個可能的偽科學案例

    7

    4/3

      春假校際活動停課(不上課)

     

    8

    4/10

      1-4 科學家、媒體、公眾:

    1. Kahlor, L. & Stout, P. A. (2010). Communicating science: New agendas in communication
    1. Ch1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models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using practice to inform theory
    2. Ch2 Framing science: A new paradigm in public engagement
    3. Ch4 Understanding Public Response to Technology Advocacy Campaigns: A Persuasion Knowledge Approach
    4. Ch 6  Competing characters in science-based controversy
    1. 案例:江淑琳、張瑜倩(2016)。〈更民主的科學溝通:科學類博物館實踐公眾參與科學之角色初探 〉,《傳播研究與實踐》,6(1):199-227。(個案分析)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專家與公眾對於同一議題有什麼認知差異?

    9

    4/17

    (二)科學與媒體再現

    2-1  媒體中的科學論述與媒介效果

    1. Nelkin, D. (1995). Selling Science:
    1. Ch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media
    2. Ch2 The scientific mystique
    3. Ch5 Media messages, media effect
    1. 案例:謝君蔚、徐美苓(2011)。〈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轉變:以基因改造食品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143-179。 (框架分析)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科學新聞案例解析所使用的特定辭彙與論述方式

    10

    4/24

      1.  科學新聞的產製脈絡
    1. Nelkin, D. (1995). Selling Science:
    1. Ch6 The culture of science journalists
    2. Ch 8 the public relationships of science
    1. 3.)  Lakoff, G.  (2010) Why it Matters How We Frame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4:1, 70-81.
    2. 案例:鄭宇君(2003)。〈從社會脈絡解析科學新聞的產製:以基因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74:121-147。(論述分析)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科學案例或新聞當中的產製脈絡(利害關係人有那些)

    11

    5/1

    2-3  科學論述的批判與功能觀點

    1. Martin, J. R. & Veel, R. (eds.) (1998). Reading science:
    1. Ch 1 Discourse of science
    2. Ch 2  Emerging perspectives of the many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discourse
    3. Ch 3  Cultivation science: Negotiating discourse in the popular texts of Stephen Jay Gould
    1. 紀慧君(2018)。〈從語料分析探究有機食物之媒體再現:三十年之意義與轉變〉。《中華傳播學刊》,32:209-252。(語料庫分析)可搭配鄭宇君(1999、2005),比較人工的隱喻分析與利用電腦操作的語料庫分析方法之異同。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比較同一主題在科學新聞、科普書、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論述與再現方式

    12

    5/8

      1. 爭議性科學議題:

    每位同學提出期末報告大綱(1000字),包含相關案例說明、研究問題及基本文獻

    各人期中進度報告

     

    13

    5/15

     (三)科學傳播的實踐

     3-1  科學傳播在台灣的實踐:機會與挑戰

    陳璽尹博士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

    • Hans Peter Peters(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 高佩懃、陳璽尹、 徐美苓、 劉華美、周桂田(2020)。〈在專家、媒體與公眾之間:作為科技風險溝通途徑的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傳播研究與實踐》,10(1):51-7。

    專家演講

    本周二篇文章都與專家演講相關,請在演講前事先閱讀

    14

    5/22

       3-2  新科技與科學傳播:AI與科學傳播

    1. Guzman, A. L., & Lewis, S. C.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munication: A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genda. New Media & Society22(1), 70-86.   
    2. Schäfer, M. S. (2023). The Notorious GPT: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COM 22(02), Y02. 
    3. David, P., Choung, H., & Seberger, J. S. (2024). Who is responsible? US Public perceptions of AI governance through the lenses of trust and ethic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0(0). 
    4. Većkalov, B., van Stekelenburg, A., van Harreveld, F., & Rutjens, B. T. (2023). Who Is Skeptical About Scientific Innovation? Examining Worldview Predicto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notechnology, and Human Gene Editing Attitudes. Science Communication45(3), 337-366.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AI相關新聞剖析其再現與迷思

    15

    5/29

     3- 3  科學傳播的視覺化與公民科學

    1. Russell, N. (2010). Communication science: Professional, Popular, Literary.
    1. CH6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movement and its problem
    2. Ch8  Citizen scientists? Democratic input into science policy
    1. 3) Bruno Latour, “Drawing Things Together,” in Michael E. Lynch and Steve Woolgar (eds.)(1990).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pp. 19-68. 討論「圖像」將事物記寫、固定下來,並同時作為物件能被移動、傳遞至遠方的特質。
    • 案例:海恩茲(Bettina Heintz)、胡伯爾(Jörg Huber)翻譯:李立鈞(2001)誘人的目光:科學視覺化策略的形式與效果,《以眼思考:科學與虛擬世界中的可見化策略》,頁9-40。

    報告與討論

    反思作業:找一個公民科學相關實踐進行剖析與討論

    16

    6/5

    期末口頭報告與互評 1

        

    17

    6/11

         期末口頭報告與互評 2

        

    18

    6/18

    【自主學習】:繳交期末完整報告。(不上課)

     

     

    ※每週學習投入時數:課堂3小時,課程前後6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導讀             20%

    每周閱讀反思作業  20% (每篇1-2頁,本學期至少交8篇)

    課堂參與討論  20%

    個人期末報告 40%

     

    ※ 每單元文獻導讀分配,碩士生至少需負責導讀3篇、博士生至少負責導讀4篇,實際分配情況視修課人數而定。

     

    ※本課為碩博合開,碩士生期末報告可為科學傳播之批判性研究論文或科學傳播實作(如:科學新聞專題報導),至少6000字);博士生期末報告則為科學傳播之批判性研究論文(至少10000字)。

     

    本課程對於AI使用立場:

    請同學閱讀文獻的目的是希望你能透過閱讀掌握作者如何論證一篇文章的推理及論證過程,以便你之後可以同樣進行推理及論證,因此ChatGPT等工具可以協助翻譯及閱讀英文文獻,但請把它當做工具,而不要取代了你自己,建議同學若先使用工具檢索之後,還是要自己回頭讀文獻,針對文獻當中跟案例有關的部分進行書寫與討論。若使用GPT進行文章摘要或協助 ,請註釋說明使用它的部分,以及對於產出內容的影響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課程指定與參考書目 (*為課程指定讀物)完整書目清單請參見moodle公告

    • 科學傳播總論
    1. *Snow, C. P(1959/1993),林志成、劉藍玉 譯(2020版)。《兩種文化》。台北:城邦。
    2. *Kuhn, T.(1962),程樹、傅大為、王道還 譯(2017版)。《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
    3. *Russell, N. (2010). Communication science: Professional, popular, literary.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公民科學的必要與發展
    4. *張耀仁(2020)。〈臺灣「科學傳播」研究析論:理論詮釋與反思(1970–2019)〉,《傳播研究與實踐》,10(2):1-32。
    5. Lynch, M. & Woolgar, S. (1990).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MIT Press. (對專業科學知識的形式與再現的批判)
    6. Sokal, A. & Bricmont, D.,(2001,蔡佩君譯)。《知識的騙局》。台北:時報。
    • 科學與媒體
    1. *Nelkin, D. (1995). Selling science: How the press cov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 N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新聞如何將科學向一般大眾推銷)
    2. *Veel, R. & Martin, J. R. (eds.) (1998).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3. Halliday, M.A.K. & Martin, J. R. (eds.) (1993). Writ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4. *Kahlor, L. & Stout, P. A. (2010). Communicating science: New agendas in communication. Routledge.
    5. 謝瀛春(1991)。《科學新聞的傳播》。台北:黎明。
    6. Krieghbaum, H.,(1994,謝瀛春譯)。《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遠流。
    7. Friedman, S. M., Dunwoody, S. & Rogers, C. L.(Eds).(1999). 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Media coverage of new and controversial science.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電子檔)
    8. Nelkin, D. & Lindee, M. S. (1996). The DNA mystique: The gene as a cultural icon. New York: W. H. Freeman.
    9. Oreskes, N. & Conway, E. 林俊宏譯(2016)《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讀書共和國。
    • 科學傳播的實踐
    1. *鄭宇君(2003)。〈從社會脈絡解析科學新聞的產製-以基因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74:121-147。
    2. *鄭宇君(2005)。〈媒體報導中「基因」概念的出現與轉變:一個本地觀念傳播史的初探〉,2005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3. *謝君蔚、徐美苓(2011)。〈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轉變:以基因改造食品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143-179。
    4. *江淑琳(2015)。〈探索氣象預報「失準」之爭議報導:非專家與專家對氣象科學與科學家角色的認知差距〉,《新聞學研究》,123:145-192。
    5. *施琮仁(2016)。〈社交網站與公眾參與:「Pansci泛科學臉書專頁」使用者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6(2):209-241。
    6. *Holliman, R., Whitelegg, E., Scanlon, E., Smidt, S., & Thomas, J. (Eds.). (2009). Investigat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Perrault, S. T. (2013). Communicating Popular Science: From Deficit to Democracy.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57%2F9781137017581 科普寫作指引)
    8. 江珍賢(1990)。《台灣七O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型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林崇熙、傅大為(1994)。〈歷史中的台灣科學──關於「台灣科學史」研究的回顧與探討〉,《新史學》,6(4):165-199。
    10. 胡湘玲 (1994)。《科技專家與社會溝通—台灣核四爭議13年的科學文化簡史》。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林照真(2009)。《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 科學傳播的資訊視覺化
    1. Michael E. Lynch and Steve Woolgar (eds) (1990). Representa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 海恩茲(Bettina Heintz)、胡伯爾(Jörg Huber)翻譯:李立鈞(2001誘人的目光:科學視覺化策略的形式與效果《以眼思考:科學與虛擬世界中的可見化策略》,頁9-40
    3. Martin Engebretsen & Helen Kennedy (eds.) (2020). Data Visualization in Society.  Pp 19-35.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圖書館可下載全書
    • 其他相關參考讀物

           Bucchi, M. (1998). Science and the media: Alternative route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Friedman, S. M., S. Dunwoody & C. L. Rogers (Eds.) (1986).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Reporting science as news. New York: Free Press.

    Gannon, R. (Ed.) (1991). Best science writing: Readings and insights. Phoenix: Oryx Press.

    Gregory, J. & Miller, S. (1998). Sci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dibility. Cambridge, MA: Basic Books.

    Holliman, R., Thomas, J., Scanlon, E., & Whitelegg, E. (Eds.). (2009). Practis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ller, F. E. (2000). The century of the ge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kherkjee,S 莊安祺譯(2018)《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時報文化。第六部:遺傳學的未來與命運

    Andrews, L. & Nelkin, D.,(2001,廖月娟譯)。《出賣愛因斯坦:人體組織販賣市場》。台北:時報。

    Nelkin, D. (2001). Molecular metaphors: The gene in popular discourse. Nature Review Genetics 2: 555-559.

    Scanlon, E., Hill, R. & Junker, K. (Eds).(1999). Communicating science: Professional contexts. London: Routledge.

    Sunder Rajan, K. (2003). Genomic capital: Public cultures and market logics of corporate biotechnology. Science as Culture, 12(1):87-121.

          陳恆安,(2003)。〈科學媒體化〉。《科學發展》,369期,84-85。

    黃俊儒、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86: 135-170。

    黃俊儒(2014)。《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台北,時報出版。

    謝瀛春(2006)。〈從科學傳播理論的角度—談台灣的科普困境〉,發表於「第十三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暨首屆兩岸四地科普論壇」,線上版。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