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試圖從社會、文化、科技與使用者角度討論閱聽受眾。課程內容涵蓋閱聽人理論、測量與研究方法,並在時間歷程中漸次說明變化中的閱聽人概念。本課程側重數位媒體環境中的閱聽人,亦關注具有創作產製能力、意願與經驗,並以「與他人溝通」為閱聽任務之一的閱聽人。
本課程為理論核心之課程,但為進行研究設計,課程亦將以工作坊方式教授閱聽人資料蒐集與分析工具。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期待修課同學熟悉既有閱聽人理論、測量與研究方法,並且在具體的場景中展開符合本地媒體脈絡與資訊文化情境的閱聽人觀察或研究,提出相應於特定時空的閱聽人研究架構。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進度為暫訂進度,第一週將討論課程要求與部分內容,欲修課同學請務必參加第一週課程。
目前所列參考書目為暫訂。
第一週 課程說明、討論課程要求與進行方式。
第二週 架構:架構的力量(濱野智史,2008)
第三週 架構:閱聽人研究地圖(劉慧雯,2017)
第四週 架構: 技術現象學(曹家榮,2013)
第五週 數據:基礎物件
第六週 數據:注意力經濟與數位勞動者(蔡蕙如,2020)
第七週 數據:不經意接觸(Anderson et al. 2021)
第八週 數據:數據監控(Zuboff, 2019)
第九週 工具:Data Collector
第十週 期中報告:問題意識與文獻
第十一週 迷:閱聽參與(黃書瑋,2022)
第十二週 迷:低度參與閱聽人(謝廷昊,2020)
第十三週 迷:嗜血閱聽人(黃冠華,2013)
第十四週 彈性授課:期末報告資料蒐集與分析
第十五週 分組討論:資料詮釋與分析
第十六週 期末報告
第十七週 端午節(請繼續完成小組與個人期末作業)
第十八週 彈性授課(報告整理與回饋)
一、個人成績(55%):閱讀心得(7次共35%)、期末延伸報告(15%)、出席與課堂參與(5%)
二、小組成績(50%):觀察報告(3次共15%)、期中報告(10%)、期末報告(含報告與回饋20%)、小組互評(5%)
待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