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新聞資訊與實踐

Course Name: Journalism : Information & Practic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碩博合開的專題課程,每年依照不同研究主題而更新授課內容。本學期課程將聚焦於習新聞工作者的生命史書寫,並以檔案史料研究為主要方法。本課程將從時代與人物角度切入,探索傳播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其次,本課程將聚焦臺灣戰後1950至80年代(或稱威權統治時期或戒嚴時期)涉及政治案件史料為主要資料蒐集場域,從事檔案史料研究。第三、學生將課堂所學資訊蒐集和分析能力,具體實踐在期末作業。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學期課程內容共區分三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為領域知識的探討,聚焦於先前文獻中新聞工作者的歷史書寫。第二個階段,則將探索檔案相關的概念和技術,接著,我們將探討政治檔案的研究實務,包括政治案件研究中各種實作和爭議。第三個階段,則聚焦在個案研究,這將會是資料導向的研究(data-driven research),以期末作業為核心,帶領同學發展出研究提問、建立檔案資料集、進而分析和詮釋資料,最後完成個案書寫。

            課程教學策略如下:(1)師徒制(apprenticeship),同學和老師透過共學建構知識;(2)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知識必須透過實作而建構;(3)實務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新聞工作者必須透過行動實踐,和情境互動,方能建構知識。具體教學策略包括:(1)邀請業師分享研究經驗,(2)動手做學習,同學們要自己建構資料集、從此一過程中獲取新知,將知識外顯化。(4)最後,期望本屆同學能夠一如前屆學長姐,投稿研討會論壇。

            博士生修習本課程,進階要求如下:(1)分組導讀和分組作業:博士生將以個人為一組進行撰寫和報告;(2)期末作業:博士生繳交之報告,應以參與研討會論文為目標。提案之主題、規模和體裁,將由任課教師和博士生協商。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02/22     相見歡:課程理念和導覽

    PART 1 時代與人物

    02/29      情境:戰後臺灣的新聞業

    閱讀:李金銓(2022);呂東熹(2007);王天濱(2020)王鼎鈞(2018)

    03/07      文獻中的新聞工作者書寫

    閱讀:李金銓(2013);馬之驌(2007);邱家宜(2020);鄭連根(2020);

    03/14      白恐餘燼中的新聞工作者

    閱讀:何榮幸(2008);陳順孝(2017);黃順星(2018)張春炎(2022)

    PART 2 檔案做為研究場域

    03/28   檔案:徵集、鑑定和分析

    閱讀:薛理桂(2012)政大圖檔所(2014)

            04/04      春假(停課一次)

    04/11      移地教學:國家檔案管理局

    來賓講座:許峰源(2015; 2016; 2017),

    04/18      政治檔案:概念和技藝

                    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2021); 吳易叡(2021)

    04/25      移地教學:國家人權博物館

    05/02      政治檔案研究及其爭議

                    閱讀:林邑軒(2015); 林傳凱(2012); 黃涵榆(2013); 張茂桂(2010)

                    提案:期末報告史料初勘

    PART 3 戰後初期的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

    05/09      活在危險年代

                    閱讀:陳百齡(2016); 陳百齡(2019); 黃順星(2022); 陳百齡(2023)

    05/16      進度報告:史料初勘結果和提問

    05/23      用檔案史料說故事:史料、書寫和風格

    來賓講座:李禎祥

    05/30      上台分享研究成果

    06/13      繳交期末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30%

    其他: Others: 移地教學和來賓講座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授課方式

    1. 課堂講授
    2. 分組報告:討論導引
    3. 來賓講座:許峰源、李禎祥
    4. 移地教學:檔案管理局、國家人權博物館
    5. 實踐作業:提案、文獻整理、史料分析和結果詮釋
    6.  
    7. 評分標準
      1. 課堂出勤和參與 (10%)
      2. 共筆/導讀 (10%)
      3. 小作業 (20%)
      4. 提案+期末報告 (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一、新聞工作者的歷史書寫

    1.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臺北市:亞太圖書。
    2. 馬之驌(2007):《新聞界三老兵:曾虛白、成舍我、馬星野奮鬥歷程》,第二版,臺北市:南天書局。
    3. 王鼎鈞(2018)。《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新北市:印刻文學。
    4. 何榮幸(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臺北市:時報出版。
    5.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臺北市:玉山社。
    6. 李金銓(2013)。〈記者與時代相遇:以蕭乾、陸鏗、劉賓雁為個案〉,《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 389-443。
    7. 李金銓(202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聞自由的幽靈》,臺北市:時報出版。頁 296-378。
    8. 邱家宜(2020)。《臺灣戰後初期四位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臺北市:玉山社。
    9. 陳順孝(2017)。《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線上共享:https://axiao.tw/%E6%96%B0%E8%81%9E%E6%8E%A7%E5%88%B6%E8%88%87%E5%8F%8D%E6%8E%A7%E5%88%B6-%E5%85%A8%E6%9B%B8%E9%96%8B%E6%94%BE%E5%85%B1%E4%BA%AB-75028d7b8804
    10. 黃順星(2021.06)。〈槍口下討生活:《在危險中報導:記者的遇害、威嚇與安全》〉,《傳播、文化與政治》,13:175-180
    11. 張春炎(2022/10)。〈染血的新聞自由?探索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主政下記者遭殺害問題〉,《新聞學研究》, 153:47-92
    12. 鄭連根(2020)。《前事今識──中國近現代的新聞往事》,臺北市:秀威資訊。

    二、進入檔案的世界

    1. 林巧敏(2012)。〈檔案館藏的活水源頭:《檔案徵集與鑑定》作業〉,《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55-57。
    2. 薛理桂(2012)。《檔案徵集與鑑定》,臺北市:文華圖書管理。(總圖三樓 027.2 8644-1)
    3.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編)(2014)。《檔案與族譜之徵集與鑑定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政大圖檔所(總圖三樓 027.207 8463)。
    4. 林巧敏、薛理桂、黃靖斐(2017)。《校史館: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5. 許峰源,(2016/12)。〈檔案管理局典藏《總統府檔案》舉隅〉,《國史研究通訊》,11,103-112。

    三、政治檔案研究及爭議

    1. 林邑軒(2015)。〈官方檔案的徵集與公布〉,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第2卷,臺北市:衛城出版。頁41-59。
    2. 林傳凱(2012)。〈他們為什麼不說話?論1940年代抗爭史田野過程中的一些觀察〉,《跨界:大學與社會參與》,2,1-13(doi.org/10.29921/IUSE.201212.0002)。
    3. 吳易叡(2021/11)。〈撬開古墓的石棺,然後呢? 讀《政治檔案會說話》〉,《台灣人權學刊》,6,2,165-170。
    4. 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2021/11)。 《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春山出版。
    5. 陳儀深、侯坤宏(2014)。〈口述歷史與質性研究——兼論及新聞採訪、田野調查〉,臺灣口述歷史學會,《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6. 黃涵榆(2013/06)。〈「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遺忘」,或生命的歸零?-有關檔案、見證與記憶政治的一些哲學思考〉,《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 ,6,2,53-92。
    7. 郭佩宜(2013/06)。〈導論:非關田野,非關技藝〉,《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頁i-xix。台北:巨流。
    8. 張茂桂(2010/10)。〈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Ⅱ)-揭開「白色封印」〉,未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四、活在危險年代

    1. 陳百齡(2016/07)。〈活在危險年代:白色恐怖情境下的新聞工作者群像 1949~1975〉,《傳播研究與實踐》 6,2,23-53(doi.org/10.6123/JCRP.2016.014)。
    2. 陳百齡(2019/12)。〈報業政治獵巫:1950-80 年代臺灣新生報政治案件〉,《未完成的戰爭:戰後東亞人權問題》,政治大學數位史料研究叢刊,頁 51-101,臺北市:政治大學圖書館。
    3. 陳百齡(2021/12)。〈尋找戒嚴時期言論獲罪者的身影:政府檔案初探研究〉,《傳播、文化與政治》,14, 1-37。
    4. 陳百齡(2023/03)。〈光明報:口述史料與政治檔案交錯下的查證〉。《台灣史研究》,30,1,187-232。
    5. 黃順星(2022/04)。〈進行一場游擊戰:政治檔案中的黨外雜誌〉,《新聞學研究》 ,151:43-110(doi.org/10.30386/MCR.202204.0007)。

         五、相關書目

     

    1. 王天濱(2005):《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臺北市:亞太圖書公司。
    2. 王昭文(2015):〈二二八口述史與轉型正義〉,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卷2,61-77。臺北市:衛城出版
    3. 王景弘(2004)。《慣看秋月春風 : 一個台灣記者的回顧》。臺北市前衛出版。
    4. 石世豪(2013):《重訪新聞自由:概念及其源起》,臺北市:元照出版社。
    5.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編(1973):《要案紀實》(第一至八輯),未出版。
    6. 江如蓉、翁大鈞(2006)。〈探論戒嚴時期國家權力濫用行為〉,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頁241-67,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
    7. 吳俊瑩(2011/09):〈政府資訊公開法制的誕生與臺灣史研究脈動 2000~2008〉,《史原》,2,23,83-144。
    8. 吳俊瑩(2016)〈檔案公開現況與轉型正義〉,收錄於:臺灣法律史學會、臺大法律學院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檔案與法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2016年6月23日)。
    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二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555-592。
    10. 李金銓(2013):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1. 李宣鋒(1998)《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2. 李禎祥(2015):〈白色恐怖的政治案件總數有多少?〉,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編,《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卷 1,121-125。臺北市:衛城出版
    13. 李禎祥(2020):〈特殊份子:白色恐怖最大筆黑名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白色恐怖歷史概覽工作坊》會議手冊,1-28。臺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14. 邱家宜(2020):〈臺灣戰後初期四位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臺北:玉山社。
    15. 邱國禎(2007):《近代臺灣慘史檔案》,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16. 邱榮舉、張炎憲、戴寶村(2008):〈戰後臺灣政治案件數量與類型分析〉,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17. 汲喆(2013):重寫佛教史:從傳記、群像到場域〉,《人文宗教研究》第三輯,263-277。
    18. 林子儀(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市:月旦出版公司。
    19. 林邑軒(2015):〈官方檔案的徵集與公布〉,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卷 2,41-59。臺北市:衛城出版
    20. 林富士(2020/4):〈數位考證人文學者的新素養〉,《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5,1-35。
    21. 林傳凱2014):〈「大眾傷痕」的「實」與「幻」--探索「1950年代白色恐怖『見證』」的版本歧異歷史臺灣》,8,35-81。
    22. 林書揚1992《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市:時報文化。
    23.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收錄於:張笠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89‐148,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4. 馬之驌(2007):新聞界三老兵曾虛白、成舍我、馬星野奮鬥歷程》,臺北南天書局-
    25. 翁稷安(2016):〈導論: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數位人文: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數位人文研究叢書6,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11-20。
    26. 路丹妮(Táňa Dluhošová)、陳正賢(2015)台灣戰後初期文學場域重建數位人文方法的運用與實例分析〉,《臺灣文學學報》,27153-189
    27. 黃順星(2013)《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8. 曾虛白(1984):《中國新聞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29. 陳百齡、楊秀菁(2014)〈五十年代新聞自由與人權保障調查報告〉;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編號:103-022)。
    30. 陳君愷、蘇瑞鏘(2006),〈威權統治時期校園政治案件中的人權侵害初探〉,陳志龍、邱榮舉、倪子修(編)《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3–321,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31.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臺北市:五南出版公司。
    32. 黃素貞、藍博洲(2019):革命時代的悲劇演員蕭道應,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33. 項潔、翁稷安(2011a):〈數位人文和歷史研究〉,《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數位人文研究叢書3,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11-20。
    34. 項潔、翁稷安(2011b):〈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數位人文研究叢書4,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5-59。
    35. 國家安全局/編(1973):《歷年辦理匪案彙編》,未出版。
    36. 薛化元、楊秀菁、蘇瑞鏘(2015):《戰後臺灣人權發展史 (1945-2000)》,臺北市:稻鄉出版社。
    37. 薛化元(2020):民主的浪漫之路:雷震傳》,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38. 劉兵(1996):〈關於科學史研究中的集體傳記方法〉,《自然辯證法通訊》,18,3,49-54。
    39. 劉昭麟2018):從數位人文研究展望資料開放、工具協同與議題網絡,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1,11-50。
    40. 鄭連根(2006):《新聞往事:激盪的中國近現代新聞界》,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41.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臺北市:揚智文化。
    42. 蘇瑞鏘(2015/08):〈國家檔案與口述訪談的結合運用---以戰後臺灣白色恐怖案件的研究為中心〉,《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6,11-19。
    43. 戴獨行(1998):白色角落,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44. 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2004):《變遷中的大陸、香港、台灣新聞人員》,臺北市 : 巨流。
    45. Broady, Donald (2002). French prosopography: Definition and suggested readings, Poetics, 30, 5-6, 381-385.
    46. Chen S., Kenneth, H., Wu, S., & J. Zhang (2020). Local gazetteers research tools: Overview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4, 2, 544-558.
    47. Charle, C. (2001). Prosopography (collective biography),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8,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12236-12241.
    48. Cohen, G., Flinn,A., & K. Morgan (2007). Towards a mixed method social histor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prosopography, in Keats-Rohan, K. (eds), Prosopography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A Handbook , Oxford, England: Linacre College, UPR, 211-229.
    49. Cottle, S., Sambrook, R., & Mosdell, N. (2016). Reporting dangerously: Journalist killings, intimidation and security, Basingstoke, UK: Palgrave Macmillan.
    50. Gerritsen, A. (2008). Prosopography and its Potential for Middle Period Research,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38, 161-201.
    51. Keats-Roahn, K. (ed.). Prosopography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A handbook, Oxford: UPR, Linacre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95-126.
    52. Mathisen, Ralph W. (2007). Where are all the PDBs? The Creation of Prosopographical databases for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s, In Keats-Roahn, K. (ed.). Prosopography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A handbook, Oxford: Unit for Prosopographical Research, Linacre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95-126.
    53. Miyakita1,G., Leskinen, P., and Eero HyvonenU.(2018). S. Congress Prosopographer: A tool for prosopographical research of legislators,
    54. Nails, D. The People of Plato: A Prosopography, Indianapolis, IN: Hackett Pubication
    55. Nerone, J. C. (1994). Violence Against the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 Samantha-Jayne Oldfield (2015). Narrative methods in sport history research: Biography, collective biography, and prosopograph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32, 15, 1855-1882, DOI: 10.1080/09523367.2015.1132202
    57. Robinson, C. F. (2003). Islamic Historiograph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8. Stone, L. (1971). Prosopography, Historical Studies Today, 100, 1, 46-79.
    59. Verboren K., Carlier, M., and J., Dumolyn, (2007). A short manual to the art of prosopography,” In Keats-Roahn, K. (ed.). Prosopography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A handbook, Oxford: Unit for Prosopographical Research, Linacre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35-69.
    60. Waisbord, S. (2002). Anti-press Violence and the Crisis of the State,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7 (3): 90–109.
    61. Waltzman, R. (2017). The weapon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need for cognitive security, Testimony presented before the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Cybersecurity on April 27, 2017 (CT-473).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