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AI相關應用程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日益普遍,你知道大部分的民眾怎麼看待這個新科技嗎?你知道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的致死率遠低於季節流感,為什麼大家對疫情人心惶惶?你知道為什麼美國有近半數的民眾不相信全球暖化,而台灣相信全球暖化的比例卻超過九成嗎?你知道為什麼歐洲人比美國人對於基因改造食品更加反感?你知道為什麼車禍發生的頻率比墜機高很多,但卻很少聽到有人害怕坐車?你知道為什麼吃美國瘦肉精牛肉得病的機率比被雷打到還低,台灣民眾仍然反對美牛進口?電影明天過後大大的賣座,但究竟這樣的娛樂好萊塢片對於我們的環境意識是否有所影響?還有你家中的長輩經常在Line群組裡傳健康訊息給你嗎?你懷疑過這些訊息的真實性嗎?如果這些是你經常想問的問題,那麼恭喜你,這堂課就是你應該要選的一門課。
科學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在食、衣、住、行各個層面都和科學脫離不了關係。在食物的部分,我們有基因改造食品,讓食物更具賣相、存放更為長久;衣著上,我們有奈米布料,可以使衣物永保潔淨;在住的方面,我們有綠色科技,能夠減低日常耗能;在行動方面,我們有高速鐵路,讓台灣許多地方成為一日生活圈。然而,這些進步的背後其實也有相對的風險,如何和民眾進行恰當的風險溝通,實為今日傳播人所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此外,媒體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發展出和過去非常不同的媒體使用習慣。對年輕人來說,社交網站已經是比傳統的報紙、電視更重要的消息來源;即時通訊軟體更是現代人賴以聯繫彼此的重要工具。這些新媒體讓資訊傳播更加便利的同時,卻也助長了不實訊息的傳播。對於這些和科學、健康、環境相關的不實訊息,我們是否有意識?是否知道如何面對?也是重要的問題。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的目的如下:(1)瞭解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科技與環境風險;(2)瞭解民眾對上述風險的考量與感知;(3)培養理解、思考現代社會眾多風險問題的能力;(4)培養積極參與科學發展、環境保護等事務之能力;(5)培養解讀/分析網路資訊的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
1 (2/21) |
課程介紹 |
|
|
|
2 (2/28) |
228放假 |
|
|
|
3 (3/6) |
科學與生活的交會:生活中的科學風險
|
|
討論重點: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AI機器人Sophia的公民身份 |
|
4 (3/13) |
人們如何判斷風險 |
|
|
|
5 (3/20) |
我們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科學?
|
|
課堂活動:選擇一篇台灣媒體中的關於國外研究新聞, 分析報導中立論的可信度。 |
|
6 (3/27) |
科技與倫理 |
|
課堂活動:請選擇一樣運用人工智慧或演算法之技術,探討該技術:
|
|
7 (4/3) |
校慶活動週(放假) |
|
|
|
8 (4/10) |
科學傳播實務(1) |
【演講】 |
|
|
9 (4/17) |
新的科學傳播方式:戲劇、電影、音樂、YouTube
|
|
課堂活動:請介紹你喜歡的一個科學網站、頻道,或是一位科學部落格、YoutTuber,並說明原因。 |
|
10 (4/24) |
科學傳播實務(2) |
【演講】 |
|
|
11 (5/1) |
框架與決策
|
|
課堂活動:框架的競爭:針對不同爭議性議題,提出相互對立的框架,並解釋其效用 |
|
12 (5/8) |
食安政策暨期末報告討論 |
1. 林文源等編(2020)。《餐桌上的食安風暴》第一、二章(對話翻轉困局、食安即國安)
2. 分組報告題目與規劃 (1.5小時) |
擬定期末報告主題與執行計畫 |
|
13 (5/15) |
現代的食品產製 |
【影片放映】美味代價 |
課堂活動:填寫學習單 |
|
14 (5/22) |
不實訊息與事實查核 |
|
課堂活動:分為政府、網路平台、NGO、一般民眾四組,分別思考並提出應對不實訊息的方式。 |
|
15 (5/29) |
社群媒體與風險傳播
|
|
討論重點:社群媒體在科學傳播、風險溝通中的角色是什麼? |
|
16 (6/5) |
期末口頭報告 |
期末報告口頭發表 |
整理材料,開始起草撰寫,或與老師晤談 |
|
17 (6/12) |
彈性授課(1) |
蒐集期末作品材料、撰寫期末報告、晤談 |
|
|
18 (6/14) |
書面報告 |
繳交期末書面報告 |
|
課堂規定:本課程無期中、期末考,成績認定依據下列標準。
出席是上課的基本條件,因此本授課教室對於出席之要求相當嚴格。若真的無法前來上課,請寫信向教師請假,缺席二次以上(含二次),每次扣總成績三分。
藉由課堂討論,同學可以相互激盪出許多不同的想法,讓上課內容更為豐富。因此,授課教師鼓勵同學上課多多發言,授課教師也會於課堂上抽點同學,詢問指定閱讀之內容,請務必於上課前閱讀完指定資料。此外,本課程活動甚多,均需同學積極參與,以發揮學習效果。每週活動之成果,請以小組為單位於每週課程結束三日內上傳至Moodle。
各組將選擇一項與環境、科技風險相關之議題,運用本課程所學之風險溝通概念或理論進行個案分析,說明「政府」如何針對該事件進行風險溝通,包括溝通策略為何、如何運用媒體、溝通策略之成效與缺失、可能之改進策略等。個案可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主題:(1)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風險溝通;(2)氣候變遷之節能減碳行為;(3)日本核食進口;(4)美國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本次個案分析將於學期末進行口頭報告,另須繳交書面報告,書面報告於第18週上網繳交。成果若發表於科學相關媒體(包括網站、雜誌),將予以加分鼓勵。
除了課堂學習,授課教師鼓勵課堂之外的自主學習,故修課同學(個人)須於學期結束前至少參與一次課外活動,並撰寫300字以內之心得乙份。課外活動可包括任何和科學、科技、環境、風險相關的演講、紀錄片、座談、研討會。此心得請於第15周之前完成。